【《黄帝内经》其书】
很多人以为“内经”是讲人一体内在规律的,于是就将《黄帝内经》列为内科的书,但专家解释说,它其实是一部讲“内求”的书。“内求”,就是为了使生命健康长寿,而不断去提升人一体的内部秩序和气血。与“内求”相反的是“外求”,就是通过吃药、手术来治玻《黄帝内经》提倡调理身心以治愈疾玻
《黄帝内经》出现在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理论书。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的医疗经验,并包含了一些天文、历算、生物、地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运用一陰一陽一、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一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全面的阐述。
《黄帝内经》详细阐述如何感受五脏六腑的状态和气血的流动,通过调整气血、经络和脏腑,来保持健康。这本书培养了很多著名的中医,比如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都钻研过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名言】
不治已病治未玻
解读:治疗不应该是针对已经病了的,而是针对还没有病的。这种观点虽然是针对医学治疗而言的,但其实它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已经做错了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后悔,而要把这个教训放在预防下次出现问题上。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解读: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一精一神状态之后,才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施与针刺治疗。救一个万念俱灰的人,先要救他的心,其他的治疗才有功效。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一陰一陽一而调刚柔。
解读:智慧的人养生,要顺应四季来适应寒暑气候,要心平气和、自得其乐,顺应一陰一陽一的道理。养生不是要好吃好喝,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宁静的境界。内心无忧无虑的人,才会长寿而快乐。
老壮不同气。
解读:老年人和壮年人营卫之气的盛衰不同。男子和女子患病的原因和症状也可能不同。因此要区别对待,一个人的年龄、喜好、高矮胖瘦,都是重要的信息。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谓之道。
解读:一陰一陽一两方面不偏不倚,才能接近自然的规律。如果偏一陰一偏一陽一,那就是病态,中医的目的就是调整一陰一陽一,达到“平”的状态,到了“和”的状态,病就治好了。
【《黄帝内经》故事】
消失的《黄帝外经》
据说与《黄帝内经》相对应的还有一本医书,叫做《黄帝外经》。它没有流传下来,但后人为它编了很多故事。
黄帝时期,除了雷公和岐伯这两个医生外,还有一位名医叫俞跗(音父)。他的医术高明,擅长外科手术。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如果要做手术,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
有一次,俞跗过河时,看到几个人从河里打捞一个溺水而亡的女人,他们正准备埋葬。俞跗上前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了,抬一尸一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不久,是捞上来的时候断气的。俞跗就让他们把一尸一体放在地上,先是给死者把了脉,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捆住女人的双脚,倒吊在树上。
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女人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她停止吐水,俞跗才叫人慢慢将她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俞跗用双手帮助女人的胸脯恢复呼吸的节奏。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发现发一丝缓缓地动了动,便对身边的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休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曾派仓颌雷公、岐伯三人整理俞跗的医术。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纂成卷目,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继续修订父亲的医书。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家上下,都一起化为灰烬。而被烧毁的那本医书,就是《黄帝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