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蒙学读物 > 国学入门知识 >

6.5 元曲的畅达

<<回目录

【元曲略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于1271年创建。这一时期,民族间的融合加强,文学中也沾染了蒙古人的习惯和口语。元朝最有名的莫过于戏曲,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元曲。

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到那时元曲主要是元杂剧,因此“元曲”也单指杂剧。元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是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随着宋朝的灭亡,蒙古人政权建立,元曲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开始流传。

元曲有严格的形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有比较灵活,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

元曲将传统的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

元曲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与当时“八娼九儒十丐”的文人地位相关。读书人不再像宋代那样得到重视,因此他们流落到民间,加上政治专权,元曲便带上了战斗的光彩。“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相比于唐诗宋词,元曲的风格更加接近老百姓,也成为普通人喜欢看的一种表演方式。

【元曲名家】

关汉卿

被称为“曲圣”的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是河北人,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且位于“四大家”之首。贾仲明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

关汉卿不是一个酸腐的文人,他曾写下《南吕一枝花》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子班头。”说自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这些都被后人编成不同的剧本和不同的剧种来表演。

关汉卿的剧本有强烈的战斗神,他很少写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简单故事,而是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剧本中既有皇亲国戚、又有童养媳,反映了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是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关汉卿笔下有众多普通女子,窦娥、女赵盼儿、杜蕊、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有格。她们大多出身微贱,但是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懂得反抗。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的作品。

马致远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北京人。年长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中年中进士之后,曾在江浙、北京当官。但是到了晚年,由于不满时政,隐居于田园之中,衔杯击缶自娱。

马致远早年参加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当时的文人墨客都有来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有“曲状元”之誉。

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马致远的《汉宫秋》、《荐福碑》、《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这几部作品。其中以《汉宫秋》最著名,讲的是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的故事。但是中间加入很多他自己的创作。《青衫泪》写的是诗人白居易与女之间的故事,从“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首《琵琶行》中找到的灵感。

神仙道化剧是马致远的强项,如《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的故事。这些道教神仙故事,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晚年马致远隐居,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马致远在散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