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古诗文赏析 >

厉鹗《荆溪道中》原文+赏析

<<回目录

【原文】

如画云岚西复西,梁溪几折入荆溪?舟师失道隔烟问,山鸟畏人穿竹啼。

【赏析】

这首诗是厉鹗乘舟从梁溪(在今江苏无锡)前往荆溪(在今江苏宜兴)途中的即兴之作。

梁溪发源于无锡惠山,起始一段是向西流去的。出发的这一天,溪上云雾缭绕,一路不绝。若是别人,也许要为眼界不开而懊恼生怨。可作者反而觉得雾里行舟,倒有一种特殊的诗情画意。沿途饱赏着自由舒卷、变幻无穷的云气,诗人好不快意。首句,“云岚”前着“如画”二字,既是惹人遐想的精妙比喻,也流露出诗人唱叹不尽的喜悦之情。而“西复西”则写出了行进的方向与溪上云气的绵邈,并为后面的“隔烟问”伏下一笔。

首句以空灵的笔触写舟行所见,次句则出以疑问语气,笔墨愈见空灵。“梁溪几折入荆溪?”揣摸语气,是诗人询问舟师:“梁溪还需经过多少道弯才能进入荆溪?”这一句问得好,使一个简单的诗句蕴涵了多层意趣:其一,此句含有两个河名,中间用疑问词“几折”和动词“入”字绾合起来,不但巧妙地交待了两溪相通的关系,点明题意,且给极易写得平直板滞的诗句注入了回荡不平之气;其二,问前途还需几折,说明已经过了不知多少折,写出了梁溪迂曲婉转之状;其三,因为梁溪十分曲折,溪上云雾弥漫,视野不开阔,被转懵了的诗人才去问舟师,表面写问,实则揭示了问因,同时又为下句“舟师失道隔烟问”张本。如此丰茸的笔意,却以问句道出,构思之妙,实在令人叹服。

三、四两句写舟师问道情状。按说经常往来于梁溪上的舟师,是不会“失道”的。说舟师“失道”,略带夸张,目的在于强调“西复西”之“云岚”是多么浓重,溪流是多么曲折。即使舟师真的“失道”了,在这种天气和水道中驾舟行驶,也不足为奇。奇就奇在他失道后并不知觉,经诗人一问,才恍然醒悟,醒悟了又回答不了诗人的问题,还要向岸上(确切地说是山坡上)人打探情况,用笔之曲,可谓奇绝。“隔烟问”三个字虽然语意浅显,但是从审美角度看,却能抵上一幅空蒙迷离的水墨画,让人玩赏不已。从章法上看,这三个字与首句的景色描写相呼应,行文针线绵密无缝。岸上人回答什么,诗人撇开不写,而摄取了一个细微的动态景色入诗中:安安静静地栖息在岸边竹林中的山鸟,突然受到舟师问道声的惊扰,啼叫着飞进竹林深处。这里人声、鸟声打破了静寂的川谷,给画面平添了喧闹的气氛和蓬勃生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境界是那样地和谐、清新、淡雅、美好,叫人心驰神往。

这首诗脱口而出,即兴挥洒,似不经意,却又匠心独运。诗的语言明快自然,质朴通俗,准确生动,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功效。诗中的主要意象便是首句的“云岚”。为了突出这一意象,诗人在章法结构上颇费苦心,先是赞叹它“如画”,接着写其绵邈,再通过自己的迷茫,舟师的失道,山鸟的惊惧,以虚代实,写出云岚的浓重。结穴处则将人、烟、鸟、竹(当然还有山、水)有机地组合到同一空间,成功地描绘出一幅湿漉漉、雾蒙蒙的江南水乡行舟图。形象鲜明,情趣盎然,不失为一篇妙品。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