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香老但邀南国颂,青留长伴小山丛。堂堂背我随余子,微许知音一叶桐。
【赏析】
王夫之有 《正落花诗》十首,皆借咏落花以抒亡国之痛。这里选的其中一首,作者以落花自况,含蓄深沉地抒发了抗清斗争虽然失败,但抗清意志却生死不渝的坚强决心,全诗胸臆峥嵘,风格雄奇苍凉,与杜诗七律颇有相似之处。
整首诗都是采用比喻手法,用落花来比喻作者自己,因而在意象的营造上,“落花”就自然地投射了作者自己的身影,负载了作者慷慨深沉的激情。首联“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前一句是比中有比,以 “弱羽” (即飞翔力薄的鸟)来比喻落花。“亢”(kang),同抗。“谷风”即来自山谷的大风,语出 《诗经·邶风·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全句意思是说,我就像落花迎风飞舞那样,以满腔热情,不辞辛劳地奔走抗清。后一句紧接这个意思,直接以花作比,写抗清失败后,自己像花落地一样,在晚年隐居。但作者却既不明说抗清失败,也并不明说隐居,而是以 《后汉书·逸民传》中 “避世墙东王君公”的典故,表明自己的逸民身份,又都姓王,十分贴切。这样暗示,一方面显示诗意的曲折深厚,耐人寻味;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者不甘失败的决心。目前的“委墙东”只是暂时的“息肩”,而“弱羽”迎抗“谷风” 的战斗精神,却是决不会泯灭的。当然,这两句诗中也有失败后的怅惘,包含着深沉的叹惋,但更多的却是激昂奋发之情和坚强不屈之意,一位饱经战斗烽火的洗礼的抗清志士的形象,清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肃然起敬。这两句,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中间两联,在首联的基础上深化诗意,具体写自己的抗清意志和坚贞节操。颔联“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前一句写生前。作者在抗清斗争期间,曾经流离转徙于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出生入死,历尽艰危; 隐居时,又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想起这些,自然有一种黯然神伤的感觉。后一句写死后,用了《庄子·外物》篇中的故事:“苌弘死于蜀,周人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作者想到自己死后,会像苌弘化血那样,精诚不灭。前后两句联系起来看,表示了作者生死不渝的抗清之志。颈联“香老但邀南国颂,青留长伴小山丛。”“香老”,指花虽落而树上自会结果。“南国颂”,屈原作《桔颂》,诗中有“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句子。“青”,指常青之树。“小山丛”,指桂树,因汉淮南小山《招隐士》诗中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之句。两句承上联中“死后”二字,说花落而果树仍然香青,还会受到后人的赞赏,表示自己要抱定抗清的志节,永不消减,自信一定会像桂花的香味那样,流芳百世,受到后人的理解和赞美的。这两联是反复咏唱,来表现生前死后一以贯之的抗清意志,言词之间,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至为感人。
最后,在尾联中抒发了作者的感叹: “堂堂背我随余子,微许知音一叶桐。”“堂堂背我”,即公然不客气地背弃我。表面意思是,青春无情地背弃落花,与草木相随;而实际意思却是,抗清的大好时机已一去不返,全国被异族统治,只留下了一些平庸的人(即“余子”)。所以最后一句接着说,如同落花只有知秋飘零的梧桐叶才是知音一样,我要寻找坚决抗清的人,已经十分难得了。这一联与首联相应,感慨加深,深藏着一种凄凉、孤独的情怀。然而,透过这种伤痛的感慨,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位坚守自己的节操,不与“余子”为伍的斗士的形象,他的坚决抗击异族统治的精神,深深的爱国思想,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这首诗由于采用比喻手法,因而大量借助想象。作者插上艺术想象的翅膀,由此及彼,浮想联翩。诗歌一开始,作者就从飘飞的落花,想到了迎风飞翔的鸟儿(“弱羽”),这一联想不仅使落花更为生动形象,而且把那种敢于迎着风云搏击的斗争精神,深刻地传达了出来。然而,作者思接千载,由花及人,想到了汉代的逸民王君公和传说中的战国的苌弘,并进而想到了屈原的《桔颂》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最后又联想到桐叶。这些想象,如同风云卷舒,无所羁縻,既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又打破了事物间本来的联系,而根据诗意重新给以巧妙的组合。通过这些丰富的想象,在诗中赋予了“落花”这个意象以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境界,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想象,读来意境深厚,感情激扬,别具情味,因而使得这首诗歌充满了动人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