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鹭呼其群,飞飞满稻畦。饥时食鱼虾,饱时戏流澌。去年鸥来水拍岸,今年鸥来田无泥,东飞西飞无所栖。不如去他乡,可以疗我饥。鸥鹭饥,去有时,身有翅翎能高飞。嗟我灾黎将安归!
【赏析】
鸥、鹭,均为水鸟。常生活在河湖岸边或水田、泽地,主食鱼虾、昆虫和其他多种水生物。这首诗通过鸥、鹭等水鸟在洪灾后的无食无居,巧妙而曲折地反映了灾民的悲惨生活。
全诗十三句。首四句描写鸥鹭在丰年时的生活。它们呼唤同伴,成群结伙,欣然飞来。这里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 有飘香的稻花(“稻畦”)、成群的鱼虾 (“鱼虾”),潺潺的流水(“流澌”)。诗句中的“呼”、“飞飞”、“食”、“戏”等动词状出了鸥鹭饥食鱼虾、饱戏流水的情景,好不快活自在! 也暗示了这一带的百姓在风调雨顺之年,经过辛勤的劳动,还能过活——虽然他们索取的只不过像水鸟一样的简单可怜! 接着三句是写洪灾之后。“去年水拍岸”、“今年田无泥”,指连年水灾,一年重似一年! 田中之泥已被冲走,鱼虾自然无法生存,没有鱼虾,鸥鹭则闹饥荒。这里紧扣着诗题的“饥”。“东飞西飞”,是惶惑不安貌,写出鸥鹭寻找居所之苦,并与前面“飞飞” 的悠然自得貌形成对比。鸥鹭觅食在水边,栖息在水边,却不能找到居处,可见灾情之重。明写水鸟无食无居,暗寓灾民无法生活! 鸥鹭面对这种处境则“不如去他乡,可以疗我饥”,办法简单容易,高飞他乡、远离灾区。而灾民呢,诗人未即刻说出,为结尾的议论、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鸥鹭饥,去有时,身有翅膀能高飞。”这种议论,似乎人人明白,在这里起着强调作用,因而不显得多余。“嗟我灾黎将安归!”点出中心:灾荒之际,人不如水鸟,鸟能高飞他乡,逃离灾荒,人却无路可走!结句写得何其沉痛!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灾民的深刻同情,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人虽没有鸟的翅膀,但为万物之灵呀,为何不能远走他乡?是阶级的重压?是拖老带小无法离开?是舍不得残破的家园?是无亲可投,无路可走?只有留给读者去想了。
这首诗构思奇巧。反映灾民的悲惨生活,却不正面描写灾民及灾区的残破荒凉、饿殍遍地,十三句诗中用了十二句写鸥鹭的生活、感受,以鸥鹭的惶惑、无食、无居,来表现灾民的痛苦不堪。在修辞上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写鸥鹭之饥,用其“饱”作对比;又用鸥鹭之饥,衬托出灾民之苦;鸥鹭高飞,反衬出灾民的无路可走。全诗脉络清楚,语言流畅自然,颇有民歌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