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古诗文赏析 >

李流芳《白门七夕》原文赏析

<<回目录

旧日维舟处,悬情独柳条。秋风又京国,客思正江潮。长路有时到,欢期难再邀。徘徊望牛女,愁绝向中宵。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诗,其间深含忧国伤时之慨。原题下有小注“时将入燕”,可见系诗人天启二年(1622)北上会试前夕所作。“白门”,此为南京之别称;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夜,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

首联写诗人七夕独步江畔,触景生情,怀旧伤今,字里行间透出凄凉落寞意味。也许是因为即将到来的离别勾起深深的留恋之情吧,诗人怀着寻旧的心思来到当年文友相邀、击水中流、饮宴游赏时停桡系舟之处,凝目四望,忆中犹存的繁华热闹与欢乐情景已被冷寂空旷所替代,只有悬垂的柳条似乎还含情相迎,但也色衰枝残,徒增人无限惆怅。风景异,人事非,一种深沉的失落感油然升上心头。

次联写被秋风江潮激起的复杂情思。“京国”,指南京。“秋风”句不仅点明季节、地点,照应诗题,而且含蓄地传达出内心的焦虑与忧愁。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最易令人生发岁月流逝之感,功名未就,事业无成,年光却一年年老去,这对于一位颇有抱负的人来说,无疑是十分痛苦的。同时,秋风又往往引发人的离愁乡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这种深浓的离愁和曲折的心态怕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都会有的。李流芳系嘉定 (今属上海市) 人,万历三十四年中举,其后“再上公车(指入京应试)不第”(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便常客游南京。“又” 闻秋风,足见来此已久,离愁自会更深更浓。既然思乡情切,便应及时归去,但为了功名前程,却要北上远行,然而目下王朝衰微,时局动荡,入京会试,前景又殊难逆料,这一切,怎不叫人忧思萦怀,矛盾万分?无怪乎诗人临风伫立,而对大江时,其愁思像江潮一样汹涌翻腾,无休无尽了。

第三联紧承“客思”二字,抒写离别的深愁与对未来的忧惧。“长路”,指即将开始的北上求仕之行; “有时到”,表明诗人还是颇有自信心的。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感到高兴。原因何在?下句便作了回答。“欢期”,指友朋欢会之期,也指仕途遇会之期。“难再邀”,即难以再度邀约遇逢的意思。北上幽燕,前途未卜,归期渺茫,昔年的欢会生活将是一去不再来了。纵然此去能够中选,挣得一官半职,但朝廷腐败昏庸,阉党气焰日炽,正直有志之士绝难受到信用,苟合求容又非心之所愿,前景终是一片茫然。这不能不引发诗人深重的叹息。“有时到”,“难再邀”,感情一起一落,对仗自然工致,又系以口语入诗,真切地传达出复杂的内心情绪。

尾联写仰望银汉,徘徊直到中宵(半夜)的情态,并以牛女情事作比,进一步生发伤时感事、无限沉痛的心情。在诗人看来,牛郎织女虽被天河阻隔,但一年一度尚能鹊桥相会,比之于人世间“欢期难再”,不知好了多少倍。经此一衬,再加之愁绝中宵的描绘,一个被离愁忧思所困扰的诗人形象便突现在眼前。

值得指出的是,李流芳虽然后来“绝意进取”,终身不仕,但“身虽屏退,不忘国恤(忧)……阉人猖披,往往中夜屏营(不安貌),叹息饮泣”(见《列朝诗集小传》)。魏忠贤作生祠,他不去拜,还说:“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位关心国事而素性正直的文人,产生上述忧思深叹实非偶然,读诗者应有会心。

这首诗语甚平浅而情却深沉。全诗从独步江畔起至徘徊中宵止,悉以“愁”、“思”二字贯之。通篇言愁而“愁”字篇末方出,后续一“绝”字,更突出了愁思之深广,倒掩全篇,沉重有力。诗中“独”、“又”、“正”、“有时”、“难再”等虚字用得十分精当,丰富了诗章意蕴,且使音节流转,顿挫有致,读来便觉唱叹有情。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