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赏析】
文徵明初学文于吴宽,学画于沈周,本无游宦之意。宁王宸濠慕其名,礼聘之,辞不就。正德末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待诏,当时他已接近五十岁,三年后即辞归。这首诗是他待诏翰林时自嘲之作。
“三十年来麋鹿踪”一句概括了文徵明前半生浪迹江湖的生活。苏轼贬黄州作《赤壁赋》云“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种生活虽不富贵,但有淡泊自甘,闲适自在之乐。“若为老去入樊笼”一句则表现出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已经应试得官职,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强加,说明诗人入世出仕之心未泯;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若有所失,想起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那种解脱羁绊的快乐,自己倒像是背道而驰似的。显然,待诏翰林的徵明,这时已是悔恨代替了如意。觉得“老去入樊笼”,是办了一件错事,弄得前功尽弃。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二句以景语承上句抒慨,其间融入了两个故事。一是春秋时范蠡的事,他在灭吴之后,功成身退。乃乘扁舟,入五湖,隐姓埋名,过悠闲生活 (事见《史记》及《吴越春秋》)。“五湖”、“扁舟”语出于此。一是晋人张翰事,他为官于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美味,说: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而归。“万里秋风”语出于此。两事一正用,一反用,意为:本来梦想如范蠡泛舟五湖一样潇洒度日,谁知道为名爵所羁,落得秋风万里,两鬓萧瑟。可见这一联全是虚拟之景。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二句继续写悔恨的心情和不称意的处境。是全诗警策所在。“远志”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名义颇寓豪情,而其实只是一种“小草”,本无在山出山的区别。诗人用《世说新语》郝隆名言巧妙地将此物名实分属,写作“远志出山成小草”。就综合了“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杜甫《佳人》)这两种意思,意言一念之差,可以使一个人的名节受到很大亏损。“神鱼失水困沙虫”,与俗语“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同义。在庸俗势力的包围下,高尚没有用武之地。这两句既有对上层社会的厌恶,也有对个人失策的反省。当然是有感而发的,读者不难想象,文徵明待诏翰林的处境,比李白待诏翰林时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公车”是汉代的官署,臣民上书和被征召,均由公车接待。《史记·滑稽列传》载,东方朔初入长安,于公车上书,后官至太中大夫。东方在朝廷也不顺心,他自称避世金马门,多以诙谐调笑自遣。而诗人以白首待诏,似又不能如东方自寻开心,故末句云云。
读竟全篇,读者不难猜想,文徵明在应试求职之前,曾对步入仕途有过较良好的愿望,是抱着试一试的机会主义态度。殊不知官场比他所想要复杂得多,他便很快的失望了。这时已有进退失据之感。正是这种矛盾尴尬的状况,使他写成这篇言志感怀之作。诗中多用昔人故事,只因情与境会,故信手拈来,皆成妙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