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古诗文赏析 >

魏禧《登雨花台》原文赏析

<<回目录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四十岁时,也就是明亡后二十年,登南京市南的雨花台所作。全诗表达了深切的易世之痛,剖白了自己忠于故国的心志,也对那些“冠盖雍容”的误国“旧卿”表示了不满和愤慨,诗情凄凉伤感,悲切动人。

首联“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直接入题,写登雨花台的情景和原因。但第一句是从远处落笔,从自己四十年来的生平写起,其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四十年来,作者经过了明清易代的大变动,在风风雨雨、艰难困苦的日子中,不知经受了多少磨难,但他却始终如一,没有一点动摇。诗句中特别提到“四十”,说明时间的漫长;又特别提到“柴荆”(即茅屋),形象地暗示了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艰窘。但其中一个“老”字,把四十年的漫长历史和“柴荆”中的艰难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他的矢志不渝和安之若素,忠于故明的心志在言外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第二句接着就说登雨花台的原因,是来拜谒明代的“故京”。“故京”,即今南京市,明初朱元璋建都于此,以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灭亡以后,清代建都北京,南京就成了江南士大夫常常凭吊故国的地方。这句使上句的意思得到了更为明确的表露,诗意进了一层。诗中的“此日”,有特地的意思,今日特地拜谒故京,词意郑重情深。而“麻鞋”两字,不仅进一步描写了自己的生活境况,还暗用了杜甫《述怀》诗中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意,使人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诗意显得更为深厚,而“拜故京”之情,也就显得特别强烈。两句在时间上从“四十年”写到 “此日”,在地域上从自己所居的“柴荆”转换到明代的 “故京”,一路迤逦而来,这就把个人的一生和漫长时间中的社会大变动,把目前的处境和明都的今昔联系起来,大大地扩充了社会和政治的内容,为以下写登临所见,打下了极为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

中间两联,写登台所见,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

颔联: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山河”,即江山,此代指国家。诗人登台所见,虽然虎踞龙盘,青山如旧,但已非明朝江山,早已沦为被异族铁蹄践踏的土地。这里“破碎” 的不仅仅是“山河”,还有作者那颗热血奔流的赤子之心。诗人此时眼见大好江山全被葬送,忍不住发出愤怒的责问,“谁使”二字,力重千钧,而又痛断肝肠。下一句更为沉痛,不仅山河破碎,就连在钟山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也不能得到保护,树木居然遭到任意采伐。“可堪”二字,与前句“谁使”相应,再一次发出沉痛的感叹,两句显得情绪特别愤激。全诗从首联描写入题,到颔联就立即形成感情的高潮,有如浪涛陡然翻卷,也像山峰突兀挺立,诗人强烈的故国之情,得到了充分而深刻的表现。颈联“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采用交叉承接的手法,紧接颔联而来。“牛羊”句承“可堪”句,继续写明朝皇陵的凄凉荒废,那昔日庄严肃穆的园陵,现在到处生满了荒草,牛羊出没其中,随意践踏,简直成了一片牧场。这与刘长卿《登吴城歌》中 “牛羊践兮牧竖歌,野无人兮秋草绿”所描写的情形极其相似,一片衰败荒凉景象,宛在读者目前。“冠盖”句承“谁使”句,写改仕清朝的明朝旧官僚(即 “旧卿”) 恬不知耻。“冠盖”,即官僚们的衣服、车盖。作者放眼望去,那城中道路上显得雍容华贵的 “冠盖”,半数是明朝的旧臣,如今改换门庭,投靠新主,又是一副洋洋自得之态了。联系 “谁使”一句的责问来看,在诗人看来,使得明朝山河彻底破碎的,除了清军的侵略而外,显然还有这些“旧卿” 的或明或暗的出卖。诗中以十分沉痛的语气,明显流露出了对这些人的极端鄙视和憎恶,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中间两联通过交叉承接,把眼前破碎的山河,遭到践踏伐而牛羊出没的园陵,以及冠盖雍容的“旧卿”,全都摄入笔底,融合成一片,使荒凉冷落之景与凄伤悲怨之情,相映相生,感人至深。并且,在交叉中造成一种往复回环之势,时而描写景色,时而发抒感慨,反复唱叹,使易世之痛和故国之思更加深沉。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在雨花台上,那种四顾神伤,仰天叹息,心酸难忍的情景,笼罩着悲切的气氛。

作者在这样易于惹动故园之思的地方,徘徊留连,久久不忍离去,直到暮色苍茫。“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这最后一联,真是字字血泪。长歌当哭,必须是在痛定之后的,此时 “歌泣不成”,可见内心悲痛之巨、之深,登雨花台而触动的一腔悲愤,在这里再次形成高潮,汹涌的情思像接天巨浪一样,冲击着诗人的胸怀,也激荡着读者的心。这时,只听得晚风阵阵,伴随着那日夜不息的长江的水声,显得更加悲凉。这最后一句,作者巧妙地以景作结,把不能自抑,也无法再用言语形容的满腔悲怨,一齐融合在凄凉悲伤的景色中,让读者从鲜明的形象中,去领会那深深的亡国之痛。另外,这样处理,在全诗愤激的感情基调中,最后显得情韵悠长,给读者留下思索不尽的余意。这与全诗的开头,以及中间的交叉回环,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可称手法新颖,不同凡响。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