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古诗文赏析 >

厉鹗《理安寺》原文赏析

<<回目录

老禅伏虎处,遗迹在涧西。岩翠多冷光,竹禽无惊啼。僧楼满落叶,幽思穷攀跻。穿林日堕规,泉咽风凄凄。

【赏析】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首纪游诗。

理安寺,在杭州理安山南麓,原名法雨寺,有涌泉出焉。这里林木茂盛,风景清幽,历来是佛刹佳境,旅游胜地。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说厉诗“取格幽邃,吐词清嘉,善写林壑难状之景”。这首五古可为代表。

全诗句句写景,通过作者主体的审美感受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多元统一的艺术意境。

据钟毓龙《说杭州》载,在理安寺路之右有猪头坞,相传为伏虎禅师化肉施虎之处。“老禅伏虎处,遗迹在涧西”,就写其事,一下子把人带进一种佛陀世容的悲悯和虔敬气氛之中。岩壁冷翠生光,竹林野禽无声,环境之清幽,真有些令人产生“凄神寒骨”之感。而高高的僧楼上,满地落叶,人迹罕至,当向上攀登的时候,发出的声响,更觉空无寂寥,引人不尽的幽思。抬头远眺,透过丛林,可以看见圆规般的落日正在西沉,一阵阵凉风夹着幽咽的泉声,在耳边低吟,空气变得更阴冷了。这对于一个年轻的诗人来说,难免不生“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柳宗元《小石潭记》) 的彷徨。

《清史稿·文苑传》评厉鹗的诗歌创作说: “幽新隽妙,刻琢研炼,尤工五言,取法陶(渊明)、谢(灵运)、王 (维)、孟 (浩然)、韦 (应物)、柳(宗元),而有自得之趣。”厉鹗的作品,吸取前代山水诗人的长处,在自然景物的描写方面,常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首《理安寺》表面看来是很朴实的白描刻画,读来却耐人寻味,引人遐思。

全诗并无什么明确的所谓主题,它只是刻琢般画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而已。诗人完全是在用自己 “全部的感觉” (马克思语)直观一切,不曾给大自然打上任何理性的烙印。读着这样的诗,我们想到了谢灵运,想到了王维,但又不是谢灵运,不是王维。“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谢灵运),“返影入深林,复照空苔上”(王维),仅仅拿这么一两句来与厉诗比较,大自然的美,在他们的笔下确乎都呈现了某些共同之处:一切都是清新静谧的。但从作品的整体看来,厉鹗既无谢诗有意发挥的玄想,也无王维无意流露的禅意。至少在这首诗里,厉鹗对自然美的观照比他们都更纯粹地感性;但因为他描写的是以寺庙为中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种感性的直观和体验难免也就染上了佛刹的色彩,却不像谢、王的诗,有一种似乎在其中找到了寄托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理安寺》这首诗,显然表现了厉鹗对这种佛家清境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距离,像柳宗元游小石潭一样,既喜爱它的美,又不能适应它的“清”。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