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古诗文赏析 >

李东阳《立秋雨不止再和师召韵》原文赏析

<<回目录

溽暑蒸人伏枕同,愁来白发恐难公。雨声先到穷檐底,官事犹惭饱饭中。微物有心回两曜,弱云无力度层空。阴晴欲问明朝事,知在蓍爻第几重?

【赏析】

乔师召其人乃作者同僚,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这年秋淫成灾,乔某作了四首七律遣怀。李梦阳正闷得慌,于是追和四首。而这四首又是“再和”之作。和韵诗难作,步韵诗更难作,是因为受到先入为主的韵脚的限制。不管你怎样地“思飘云物外”,最后都得穿上他那双“小鞋”,所以从来都是难以讨好的,何况一和再和。不过,艺事也难执一而论,诗歌限制增多时,也能逼得人挖空心思生奇,所以步韵也有因难见巧之作。像这一首,在炼句炼意上,均有足称者。

“溽暑蒸人伏枕同,愁来白发恐难公。”立秋本来就与小暑大暑节气相连,又逢淫雨天气,必然闷热。坐在房间里就像被放在蒸笼里蒸,这“蒸人”二字实在妙于形容。睡下去就好一点么?才不呢。闷热心慌时谁睡得着,何况蚊帐笼着,更让人难受。“伏枕同”三字就这意思。下句比上句更饶巧思。杜牧不是说“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吗?但是,“愁多白发侵”(杜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被白发欺人奈何” (辛弃疾),看来白发也不公道! 诗人翻出 “愁来白发恐难公”,是很新警的。因为在秋淫成涝的时候,并非是人皆愁,华堂之上,奴子摇扇、倚床听歌者必大有人在。愁人只有两种,一是穷人,二是有良心的官吏。

“雨声先到穷檐底,官事犹惭饱饭中。”秋风秋雨本不择地而加焉,“先到”二字,做成一个佳句。盖非雨声先到,而是“穷檐”最先感到。富人身处华堂深宅,关心什么世上风雨呢?只有茅屋才怕风吹雨淋,所以秋雨才到,他们就在叫苦了。此句以其沉重的现实内容,与东坡“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大异其趣,但命意下字则有同工。下句和上句紧紧相联,有良知的官吏关心民瘼,由责任心而产生负罪感。想起诗云: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感到于心有愧。“官事犹惭饱饭中”,和白居易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心情是一样的。

“微物有心回两曜,弱云无力度层空。”一句写普天盼晴,一句写并无晴意,焦急的心情与固执的天气形成对照。“微物”,天下细微的生物,盼望日月重光。“微物” 尚且如此,人的心情更不用说了,这是见微知著的手法。“弱云”指天空的雨云,他们懒懒地留在空中,似乎迈不动步子,以 “无力”形容最妙。这和晴云飘浮迅速,斯须白衣苍狗的状态完全相对,显得可憎。“无力”与“有心” 皆拟物于人,有移情的妙用。

“阴晴欲问明朝事,知在蓍爻第几重?”最后诗人只好把放晴的希望寄托在明日。古代没有科学的气象测量和天气预报,所以明朝阴晴,实在难说得很。“蓍爻”指用占卜的草干摆成的卦象,象不止一道,解释也有灵活性。故即使占卜,也难以准确测定明日阴晴。“知在蓍爻第几重?”就表现了疑惑的心态,也许诗人占过卜,却没有应验。无可奈何中求助于蓍草,正表明了一种苦雨盼晴的迫切心情。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