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月伤亡友范七·高心夔
曲碕萦渌波,荇丝缀云素。
娟娟云际月,浅映湖上树。
城西戍火微,面水一萤度。
峭风吹萝带,飞翻桂华露。
香定四无声,碧影溃烟去。
欲寻徐孺亭,凄断回桡处。
【赏析】
从诗题看,本诗是伤悼之作,但在写作手法上,我们发觉除了最后二句明显涉及主旨之外,其余都是写景的句子,这样的谋篇布局无疑很新颖,但是否很好地表达了诗人伤悼友人的感情呢?让我们还是逐一分析诗句再作出判断吧。
诗的开头二句,写东湖水边的景致。曲岸澄波萦绕,荇藻的细茎似缕缕青丝,将落在水中的白云倒影,结缀在碧玉般的湖面上。如果不论平仄,第二句换成“缀素云”,就与第一句形成对仗;而现在诗人将“素”字放在“云”字后修饰之,整饬中便见出变化。再说得深些,“丝”谐音“思”,“素”又是丧服之色,不妨认为“荇丝”句已暗示了对亡友的哀思。
下面二句,落到了诗题中的“月”字,又通过“云”与上文相联系。以“娟娟”状月,意在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与之相反的现实——范七和诗人交谊未久,已成死别的恻怆之情。这二句看似只写了明月映照着湖面上倒映的树影,其实不然;因前二句已说到澄波上的云影,故此二句细味之又可以有另一层意思:是倒映波中的云际明月的反射光,在映照湖边的树丛。这种复义,丰富了诗歌的审美趣味。
接着,诗人之笔由写月光转入写其它夜光:远处,城郭西头,驻防军队的点点营火明灭微茫;近处,贴近水面,一只流萤孤零零地悄然飞过。“微”、“一”两字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环境氛围,而这样的景象在诗人笔下出现,自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峭风”二句,“峭风”语出杜安世词《踏莎行》“罗衣渐减怯风峭”,“萝带”语出屈原《九歌·山鬼》“披薜荔兮带女萝”,“桂花露”语出吴均诗《秋念》“箕风入桂露”。尖厉的秋风吹起如带的松萝,吹落桂花上凝结的露珠,也吹得诗人思潮起伏。(“桂华”又可认为是用周邦彦《解语花·元宵》“桂华流瓦”意,以之代指月光。)
“香定”二句语承上文,兼及人的嗅觉(“香定”)、听觉(“无声”)、视觉(“碧影”),既有静感又有动感,而动更衬托出静。“香定”实际上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是希望美好事物永恒之意念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显现;“无声”则是此时此地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但又是诗人有意择取的、代表死灭的暗语,二者的结合成句,非常微妙。而“碧影溃烟去”,一个“溃”字镂心刿肾,如有神助,极诗人刻意之功。一般的炼字,令人赞赏,而这样炼字复炼意,则令人惊叹。此句直写夜雾中桂树的形态,但读者自可从中看出脱红尘而逝的诗人亡友的影子。
最后二句,诗人以乡先贤东汉徐稚(字孺子)比况范七,说:欲寻昔日欢会之亭,却在当时荡桨回船的地方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只是在末尾,诗人才用了直接表示伤感的“凄断”一词,倾泻出渟蓄胸臆的情愫。但读者通过前面的写景,已经能够体会到这种凄恻悲怆的情愫,此处只是将朦胧的诗意点明而已。
显然,诗人以他的特殊方式写出了他对亡友的深深哀思,可以说本诗是他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