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缥缈峰·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赏析】
缥缈峰,是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最高峰,亦称包山的最高峰。这个山峰的下面多空洞,作者《缥缈峰》诗:“其下多嵌空,天风吹不折。插根虚无际,缥缈为险绝。”用白居易《长恨歌》的“山在虚无缥缈间”,因称缥缈峰。
这首诗见于《吴诗集览》卷十四下,题是《登缥缈峰》。作者怎样登上缥缈峰的,却一笔不写。这是诗人的创作,要避免重复。他已写了首《缥缈峰》,见《吴诗集览》卷三上,写登山,所以这里就不写了。那首诗写登山:“细径缘山腰,人声来木末。篮舆杂徒步,佳处欣属歇。跻岭路倍艰,往往揽垂葛。”写山的高,与登上山顶的困难。这首诗另外开辟一个境界,写登上山顶后的所见。“绝顶”:指山顶最高处。登上绝顶看到太湖,放眼望去,看到太湖水的耀眼明亮。这里的“江湖”是偏义复词,即指湖,指太湖。这里不用“太湖”而用“江湖”,是音律上的需要。这里倘作“太湖”,那末这句除了押韵的“明”字不算,只有一个“湖”是平声,成为犯孤平,要避免,所以称“江湖”。还有跟意义有关,如李商隐《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得到王安石的称赏。江湖指在野归隐之处,这诗正指在野的游赏,用江湖正合。“放眼明”,用一“明”字正写出太湖水的清明。这诗虽然不写登山,但在第二句里写出了登山的感受,“飘然如欲御风行。”像《庄子·逍遥游》的“列子御风而行”,乘风飘行。登山是艰苦的,怎么会有“御风行”的感受呢?《缥缈峰》诗里写坐着篮舆(竹轿)上山这一段路,加上“虚无缈缥”的联想,因此产生“御风行”的感觉。三四句“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靳荣藩《吴诗集览》注:“旧说:三语状湖之广,四语状峰之高。”缥缈峰在太湖中,所以登上峰顶,好像还被太湖水气所包围,用“鱼龙气”来指太湖水气,亦见太湖的不同寻常。说半山里会无鸟雀声,极见峰的高。以上四句写登上绝顶的感受。
五六句写登上绝顶所见:“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这里的“青芜”跟“金碧”相对,二者是并列的。这个“青芜”倘作青草解,那就不并列了,“青芜”当作芳草青而丛生的意思。杜甫《徐步》:“整履步青芜。”这个“青芜”才是青草。这首诗里已经点明是“芳草青芜”,这个“芜”就不仅是草了。《尔雅·释诂·释文》:“芜,蕃滋也。”生长加上“迷远近”,这个“芜”就有草的蕃滋丛生的意思,草又青又多,正好跟夕阳的金碧相对了。《缥缈峰》诗:“曜灵烛沧浪,滉金光发。”太阳照在水面上,深广的水上发出金光。著名的范仲淹《岳阳楼记》里也写到“浮光跃金。”这是金色。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说明夕阳照在上面山壁上显出金色,照不到的下面显出黛色,也就是碧色。照见的是晴光,照不到的似阴,由于夕照的移动,造成阴晴的变换。结联:“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缥缈峰》诗:“杖底拨残云,了了见吴越。”残云散后,清楚地看到吴越。苏州是吴王夫差建都的地方。夫差进军中原,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与晋国争霸,归来为越王勾践所灭。作者在《缥缈峰》诗里,结尾处提到“丹砂定可求”,有求仙的想法。那首诗是在明朝写的,所以登山而想到丹砂,这是当时人的一般想法。这首诗是在明亡后写的,所以感叹夫差的霸业销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芦花和钓船了。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里,称作者“遭乱后诗,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道上。”把这首诗跟他的《缥缈峰》诗比,在结尾处的写法很不同。《缥缈峰》诗结句:“君看石上云,飞过松间月。”写一种清幽的境界,与求丹砂的想法可以相配。这首诗结尾提到吴王夫差,有吊古伤今的感慨。夫差是吴王,明朝开国的朱元璋,也曾称过吴王,那末在吊古里不正含有伤今吗?在吊古里不正是含意深沉,音节苍凉,更具风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