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诗词鉴赏 >

石灰吟的诗意

<<回目录

【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诗意1】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诗意2】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诗意3】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受磨练。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诗中运用了拟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诗意4】

古诗吟风弄月的篇章很多,而这首却以白灰为题材有感而发,十分罕见,物以稀为贵,诗也贵新奇,此诗是说白灰,但是更是作者自白,其魅力就在于此。

白灰是建筑材料,原为硬石,诚如首联和颈联所说,由石匠以铁锤铁凿采于深山,运出来以水浇之,便慢慢分裂松散,冒出腾腾热气,有如焚烧,直到像面粉一样地细白。然后可用于砌墙,或用于白墙,古代如此,今日依然。颔联和尾联赞美了白灰的特性,牺牲自我,保留清白。诗句易懂,欲懂诗义须知于谦为人,因为这是他在表白自己的节操。

于谦不是自我粉饰,自我标榜,这确实是他为人的品行。

他是明朝时期浙江钱塘人,少有壮志,学而优中进士,官至御史,兵部侍郎,为官清正忠良,国家危难之际,率军击退凶猛的瓦剌军队,保住了京都和明朝的江山社稷。成为一代名臣。若非北京被强敌围攻,也许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官员,尽职尽责,如此而已,然而正是他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劝谏皇帝不要逃跑,并保证坚守京城,击退敌兵。他本是文职,关键时刻却表现出武将的勇敢,在兵力很弱的情势下,他却激发出全军将士的顽强战斗力,最终瓦剌军队伤亡不轻,退兵而去,北京得以平安。试想,从一位平常的官员一下子成为朝廷重臣,能不招来非议么?即使有功,也会被人说得有过,许多人就喜欢搞人。

其实于谦迫不得已,才在国家危难之时担起重任,所以他面临着小人的诽谤,继续踏实地坐着工作,日理万机之余,就以这首小诗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别人说三道四,我不管,我会做给你看,我不是图名图利,只是为国家为人民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谦就是象白灰,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等人生的磨练,直到被人诬陷至死,一生都是清白的,高尚的,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功臣,为后人景仰。

正直清白,忠诚尽职,做人如此,做教友更该这样,对人,对信仰,对社会,对国家,为天主做美好的见证。

【诗意5】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12岁。

首句中“千锤万击”极言石头历经魔难,在开采过程中经受了千万次的锤打敲凿。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是讲石头还要经过熊熊大火的煅烧,然而面对炙人的大火,石头全然不惧,只当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石灰的诞生注定了它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粉骨碎身”是讲石灰被人们粉碎从而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建设中。石灰由石成灰全然不怕,目的只有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清白”既是指石灰装点人间的亮丽风景,又是指石灰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高洁品格。

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诗作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采取写实的表现手法对石灰进行了不仅生动而且深刻的描述。石灰的道路由“千锤万击”到“烈火焚烧”再到“粉骨碎身”,最终“留下清白”,仿佛一位奋斗者,历尽艰辛,终于实现其理想,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歌咏言,诗言志。”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于谦经过发愤苦学,步入仕途。他的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得罪权贵。因此,朝中一批阴险贪残的家伙恨死了他。他们密谋策划,等待时机,一心想除掉于谦。最后,在一场事变中,这帮家伙挑唆皇帝,杀害了正直无私的于谦,可是正如他早年写的《石灰吟》一诗那样,他那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而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