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角思归
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解析】
袁枚《遣兴》诗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每用都为绝妙词。”袁枚这首诗所说的也就是说诗人能把寻常语写得绝妙,夕阳芳草就类似顾况诗中的黄叶青苔。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也说:“初唐七绝味在酸碱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但有些人不大了解寻常语的妙处,宋人刘辰翁说:“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设谓寻常语即寻常得。”(《萧禹道诗序》)中国古代诗论家也常常分析寻常语这一问题,清贺贻孙《诗筏》云:“古今必传之诗,虽极寻常必有一段精光闪烁,使人不敢以平常目之, 及其奇怪则亦了不异人意耳, 乃知奇、 平二字拆开不得。”刘熙载《艺概》评陆游诗也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是令人咀味。”可见寻常语总是别具特色,是奇与平、浅与深的辩证统一,而顾况这首诗“寻常语出之警健”则是寻常与警健的统一。
顾况诗写的是梦中还乡,梦后追忆梦景又听到角声因而引起思归之情的;就寻常语而论,唐人写梦的话很多,如王昌龄《李仓曹宅饮》云:“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杜俨《客中作》云:“容颜岁岁愁边改,乡国时时梦里还。”都是与顾况写梦类似的寻常语。但顾况这首诗写梦境具体而耐人寻味。诗的第一句陡然写“故园黄叶满青苔”出语惊人,感慨万千,这句虽是梦境,却也正含蓄地反映了顾况家贫少人照料的情景,这句诗与刘长卿的《酬李穆见寄》诗所写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用辞和句意基本相同,而梦境也正是顾况所熟知的家中情景的反映,刘诗放在句尾就显得委婉,顾诗放在句首就显得警健。
这是一种“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诗句,这种寻常语要善于道“出”,《方南堂先生辍锻录》云:“人情真至处最难描写,……如司空文明(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李君虞(益)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皆人情所时有,不能苦思,遂道不出。”他又引清诗人陈恭尹的话说:“诗有两字诀,曰曲、曰出。”所以吴昌祺才评顾况这首诗为“寻常语出之警健”。不但道得出,而且是惊人的有力。
所以清代无名氏《漫斋语录》云:“诗文含蓄不露,便是好处。古人云:‘雄深雅健’,此便是含蓄不露也。”顾况诗除题目上写了思归之外,诗中毫无思归语,“故园黄叶满青苔”虽是梦境,但在第二句“梦后城头晓角哀”才点出首句是梦中情景。他也不写思归,只写听到城头画角声十分悲凉。画角声是反映当时战乱还没有停止,顾况在德宗时曾为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判官,诗或写于此时。三四句“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也只写带着残月,起来在房外徘徊,也一字不提思归,而思归之意表现得却更深刻,自然是很合乎这一种 “健”的境界的。
顾况诗第一句黄叶青苔反映了家贫,第二句画角哀又反映了世乱,有似杜甫《宿府》诗:“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但顾况感情却是深藏的,这是出语警健的一个原因。
就用词而论清人张谦宜《絸斋诗谈》云:“健有两种,实字嵌得稳,则腠理健;虚字下得稳,则筋脉健。”顾况这首诗全不用虚字,自然就属于腠理健。吴沆《环溪诗话》云:“太白发言遣语,宜若率然,殊无计较,然用事亦多实,作品亦多健。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两句之中亦是用五物。……盖不实则不健,不健则不可为诗也。”顾况诗用故国、黄叶、青苔、梦、城头、晓角、夜、人、残月、影等多用实字,表意之健,也就一读可知了。当然这种技法,也不是有意造作,还是由顾况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感受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