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解析】
“劈头尽题”技法指在一首诗的首联写尽题目所限定的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含蓄而明晰地交代题意。例如在《春宿左省》,开头仅十个字,就点出时间——春天的晚上,地点——诗人官邸所在的谏省(谏省在唐时属门下省,在东,故亦称左省),人物——诗人自己,事件——在睡不着觉时想心事。由于首联已把题意写尽,可以腾出下面三联从容地写景抒情,所以显得运笔宽转。
要运用劈头尽题技法,须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首先要在语言的凝练上下功夫。劈头尽题就是“开门见山”笔法,但要比一般记叙性作品的开门见山难得多。因为诗歌的语言主要担负着创造意境的功能,传播信息只是一种附带的功能,它要求语言含蓄蕴藉,凝练生动。诗作者不能像叙事作品的作者那样用明晰的语言直截了当地交代时、地、人、事等信息,这些信息在诗中只能伴随着写景或抒情文字出现,从中透露出来,这就要求诗人在抒情写景之余,用最少的文字传播最多的信息。其次,还要在词序安排上下功夫。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词的安排是诗的一种最丰富的外在手段。”词序安排得好,能激发起读者更多的联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例如《春宿左省》中的“掖垣”,指谏省官邸的围墙,点出了地点。加一“暮”字,点出是晚上,应该歇宿的时候。再加上“花隐”二字,补出了春天的季节,“花隐掖垣暮”不但是优美的景物描写,而且也是传播一系列信息的叙事。这幅生动如画的景物,再配上“啾啾栖鸟过”的听觉形象,构成了声画结合,动静结合的意境。这不但得力于用词精练,也得力于词序搭配得体。
劈头尽题的目的不仅是透露题意,而且还在于使这首诗以更大的幅度抒情绘景,开拓意境。《春宿左省》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年)杜甫在谏省任左拾遗时。虽然安禄山的叛乱使关中民生凋敝,但诗人仍寄希望于肃宗朝廷,期望能勤勉治国,收复失地,平定叛乱。这首诗就是抒发夙夜匪懈、勤于政事的思想感情。正因为首联已将题目写尽诗人才能在接下的三联中驰骋想象,尽量写得景物廓大、感情深邃,取得更强烈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