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唐诗鉴赏辞典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解读

<<回目录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解析】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记载:孟“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举座嗟其清绝”。杜甫《解闷》其六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闻一多先生则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唐诗杂论》)清淡,正是孟浩然诗的主要艺术风格。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古诗。标题交待了诗的写作缘由。前六句写景:白日西沉,连绵山谷暮色苍茫;松间月华似水,平添凉意,风里泉声传来悦耳的清音;再加人迹渐少,归鸟初栖,整个环境是那样的清静淡远。末二句兼写情事:在藤萝蔓延的小路上,作者携琴独坐,久等着约定前来的丁公。夜宿深山古寺,本属雅举,静候友人共此良宵,更是闲兴逸致。其实,前六句写景中早已流露出作者徜徉山水的悠然自得。心境的清闲淡泊与环境的清静淡远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构成了这首诗的“清淡”的意境。作者十分善于从总体上把握特定的景物和心态,不事雕琢,信笔点染,却能突出其清淡的特色。夕阳西下,光和热随之消散,晚风轻拂,寒蟾泣露——感觉是清凉的;人归鸟歇,万物无声,但闻流泉潺潺如丝竹,耳清方能闻微——听觉是清静的;头上一弯新月,山下一片昏暗,远处樵人归去,身边孤琴相伴,群峰万壑里一人而已——视觉是清旷的。与此同时,全诗又笼罩着一层层淡淡的色彩和情调。暮色是淡淡的(樵人、烟鸟尚依稀可见),月色是淡淡的(月上中天也仅光华如水,况其初升之时),就是作者“待丁公不至”的惆怅也是淡淡的。清淡的意境,很好地烘托出了抒情主人公的“风神散朗”、飘逸旷达,艺术效果可谓佳矣。

清代李重华《诗谈杂录》云:“学王、孟,失之者其弊在枯寂。”是为的论。清淡之诗,易失之死寂。孟浩然则能准确地把握意境清淡与情趣浮动的辩证关系,《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就写得清静而不死寂,旷远而不空落,淡泊而不消沉,全诗“景物满眼”,充满生气活力:虽金乌西坠,暮色暝暝,却有玉兔东升,月光溶溶,山谷暮色反衬了松间月色;虽宿鸟已静,孤琴不鸣,却有山水清音,万物无声反衬了风里泉声;虽人归鸟宿,但人未尽归正远去,鸟只初歇刚飞来;作者虽单身独处,养静习禅,但并非心如死水,他放眼四野,一览群壑,时而仰望松月,时而倾听风泉,时而遥看樵夫,时而目接烟鸟,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等待着好朋友的光临;诗末虽有久候不至的惆怅,也有殷切的企盼和期待。清淡的意境中浮动着盎然的情趣,从而使诗清而不浅,淡而有味,读之如嚼橄榄,如品新茶,如远闻兰桂之幽香。

孟浩然的其他许多作品,如“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万山寄张五》),“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万山潭》)等诗,也都是清淡至极而又富于情趣。

胡应麟《诗薮》说:“张子寿(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指张九龄)之清淡,而盖以风神者也。”清淡,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孟浩然则是清淡一派的主要代表,孟诗的清淡而又情趣浮动的艺术技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