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唐诗鉴赏辞典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讲解

<<回目录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解析】

刘辰翁的这段评语,是说王维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笔触来描写辋川景物,述说自己的隐居生活。由于诗意非常隐蔽,整首诗“好似无情”,就像与作者毫无关系似的。如果借用王国维的说法,那么这首诗就是“无我之境”,而不是“有我之境”。

好似无情并不是真的无情,而是诗人的主观情绪、意趣蕴藏在景物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的背后,需要细细辨味才能领悟。让我们先看写景的首联和颈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勾勒出山中秋景的概貌。由于天气转凉加上暮色降临,诗人环顾四周景色,觉得青山显得越发苍翠可爱了。俯视山涧溪水,诗人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因为寒秋之来临而出现“水落石出”的枯水现象,依然是汩汩涌流,潺潺作响,充溢着活力和生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写的是诗人眺望山村所见到的景象。在远处水面浩淼的渡口,圆圆的落日正在一点一点地下沉,刹那间,落日正好与水面相切,粼粼水波轻轻托着那一轮艳红的夕阳,那情景真是美极了。村庄上空,天高云淡,一缕淡青色的炊烟正在冉冉上升——哦,那一定是劳碌了一天的山民在动手做饭了。诗人见此情景,心头必定会滋生一种温暖感和亲切感。因此,这两联诗虽然只是描写了山间景物,而诗人的闲适、愉悦之情是可以隐约感觉到的。

再看描写人物动作的两联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正面叙说诗人辋川闲居生活的一个侧面。试想,如果不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人,会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有滋有味地去谛听暮蝉的鸣叫吗?此外,通过“倚杖”、“临风”这两个字眼,我们的脑海里还会浮现出诗人既悠闲潇洒又专心致志的姿态和神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说的是裴迪秀才来到诗人的辋川别业、醉后在诗人面前狂歌的情形。“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以佯狂避世。此借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他的“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一个忘怀得失、不求人知的隐者。此是王维自喻。王维在诗里不提裴迪的其他言语、行为,特抬出他醉后狂歌一事作结,可见两人的交谊之深以及对他的赞赏之意。阅读这联诗,须特别注意“复值”(又当,正赶上)两字。它把本诗的前后内容巧妙地贯串到了一起。诗人在辋川闲居,不仅可以观赏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辋”、“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许多恬淡清丽的自然景象,还可享受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逍遥之趣,更感欣慰的是恰有知己前来相聚,畅饮尽欢,一醉方休。所以说,这首诗虽然好似无情,在字面上没有出现任何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内容,似乎只是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动作,“复非作者所有”,其实还是溶入了诗人喜爱辋川的山水风光、沉浸于辋川闲居生活的真挚感情。

这一类好似无情实有情的诗歌,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数量不少,著名的有《鸟鸣涧》、《辛夷坞》、《木兰柴》、《栾家濑》等。我国古代的不少诗论家,对好似无情的诗歌风格十分推崇,如唐末司空图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南宋严羽认为好诗应“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王士祯倡“神韵说”,主张诗歌应该蕴藉、含蓄、冲淡、清远、超诣,实际上也是以王维的那些静谧恬淡、好似无情的山水诗为宗尚。体现其“神韵说”主张的盛唐诗选集《唐贤三昧集》即起自王维,且选诗多达百余首。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