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唐诗鉴赏辞典 >

李商隐《流莺》鉴赏

<<回目录

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解析】

李商隐一生写了许多“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咏物诗,像《锦瑟》、《蝉》、《柳》等。这些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诗人将自己沉沦羁泊、胸襟难展的满腔郁懑借助对自然物象的吟咏表现出来,所谓“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同上)。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变得新鲜。诗家称这种手法为“托物寄意”。在李商隐的咏物诗中,《流莺》是写得比较成功的一篇。

首联“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风不自持。”流莺就是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漂荡复参差”形容无处可栖的黄莺辗转流徙的漂泊之态。“度陌临风”指黄莺在不停地盘旋飞翔中的所经所憩,“不自持”则点出了漂流的黄莺既漫无目的又无法决定自己的前程。比较一下李商隐早年的一句诗:“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夕阳楼》),我们就会感到首联两句虽然表面上是写流莺的孑然无依,实际上正融进了诗人羁旅漂泊、转徙幕府的痛苦体验。颔联“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意思是说,黄莺用婉转的歌喉唱着自己的殷殷期盼,只可惜这春日的芳辰却不是它能如愿的佳期。很显然,诗人在这里的“本意”、“佳期”不仅仅是有关黄莺的,它同时也道出了诗人一生的政治理想和对仕途遇合的期盼。但事实是理想成空、遇合如梦,诗人只好用“岂能”、“未必”两个略带伤感的转折连接全句,衬托出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颈联“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刻写黄莺倾尽全力、义无反顾的啼鸣。在清晨的寒风里,在夜晚的严霜中,不论天气的阴晴,也不管人间的作息,它仿佛执着地要将自己的“本意”告诉世人,也仿佛在痴情地等待着永远也等不到的 “佳期”。相比之下,“风朝露夜” 的 “阴晴”和“万户千门”的“开闭”就显得那么冷酷无情,而黄莺的声声啼鸣也显得那么憔悴悲伤。实际上,诗人在这里是进一步以莺啼曲写自己的身世之悲——失去亲人的痛苦、知音难逢的郁闷、不见容于世俗的孤独。诗人似乎找不到一点儿人间的温暖,只得将自己的关怀转移到黄莺身上:“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的一生,尝尽了飘零无适的滋味,虽然身负“凌云万丈”之才,却金剑沉埋,终生寄迹幕府。一句“不忍听”道出了诗人精神上的极端痛苦,更使我们体会到,诗人的“伤春”之情或许总因自己,但它所反映的却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悲剧。

通观全篇,诗人通过对流莺形象的刻画——难以自持的“飘荡”、无计留春的 “巧啭”、难觅 “花枝” 的悲啼,托写出自己 “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苦闷和怨嗟。在托物的客体——流莺与寄意的主体——诗人之间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化境。杨大年曾评义山诗“精索群材,包蕴密致,味酌之而愈出” (胡震亨 《唐音癸鉴》 引),大致是不错的。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