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使者
李贺
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肢折。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解析】
《昆仑使者》在李贺诗中也是难得的佳作,它借古喻今,嘲笑帝王,显露君恶,是一首严肃的政治讽刺诗。王夫之的评语主要表述了如下看法:一、肯定此诗是“刺唐诸帝饵丹暴亡者”的讽刺诗;二、此诗的特色是“以声情动今古”,其批判精神堪与李白匹敌,杜甫亦莫能及;三、“元气茫茫收不得”是诗中最佳句,见识精到,为当时反佛的韩愈亦不曾道得的灼见;四、称赞李贺的才识。其中第二、三点确是道出了《昆仑使者》的奇彩和精华。
这篇七言歌约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诗人取材于汉武帝会见西王母及立金人承露盘的传说,表现汉武帝渴求玉露神浆、幻想不死的虚妄行为。传说中西王母是住在昆仑山上的仙人,有青鸟为使者,汉武帝曾向她乞求不死的仙方和灵药。诗人指出,神仙是虚妄的,“昆仑使者” (青鸟) 也不会来传送长生的灵药,汉武帝不得不死去,他的陵墓(茂陵) 已是荒烟野树,显现出无限愁色。“金盘”句与“昆仑”句相对,说汉武帝当年修造的柏梁铜柱和承露盘,如今虽还有露水滴沥,但它们从不是使人长生的仙露。汉武帝最终要死去,葬于陵墓,其原因就在于“元气茫茫收不得”,此句可谓闪烁着诗人无神论思想的警句。他视人们以为可得之不死的“元气”为幻想中的虚妄,因此也是无法“收得”的;而即或是真有天之“元气”,那也无助于世间人的长生,因为“天”与“人”本是不相干涉的。这一认识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才思和他破除迷信的胆识。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肢折。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这是诗的第二部分。“麒麟”、“虬龙”皆指汉武帝陵墓的石刻神兽,如今因久经风雨的侵蚀和风化,它们已残破不堪,石尚如此,“人何以堪”?古诗云:“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为至理。而天地间什么事物是最令雄视万国而又怕死的帝王伤心的呢?“中天夜久高明月”,恐怕就是那高居中天、光照万古的明月了。这一结句是对“元气”一句含意的进一步发挥。
评语认为本诗是讽刺“唐诸帝饵丹暴亡者”,所言并不完全准确。据清历史学家统计,唐代因佞佛求仙、服药饵丹的皇帝有七人,死在李贺之前的是太宗、高宗,死于李贺之后的有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而惟宪宗之后才为“暴亡”。尽管如此,李贺敢于直笔讥刺当朝天子,其胆量不能不令人敬佩。评语称道李诗以声情动今古,主要是从形式(声)和内容(情)两方面对其作出的鉴赏评价,道出了李诗的讽刺艺术特点。在“声”(语言、声韵) 的方面,这首诗峻激凌厉,有“烟树愁色”、“玉露淋漓”、“麒麟文裂”及“虬龙肢折”构成的凄凉、凋残的事实,揭露帝王贪欲的破灭,讥刺之意利如锋刃。在“情”(见识、义愤)的方面,此诗更是凛然而威重,诗人继承雅诗和楚辞的传统,以灼识和义愤锤炼出“元气茫茫收不得”、“中天夜久高明月”等诗句,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帝王佞佛求仙、蠹国祸民罪恶的控诉和谴责。就其批判君恶而言,确是高过李、杜,激动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