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王维的诗 >

《相思》原文·翻译·赏析

<<回目录

【原文】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注释】

红豆,产于岭南,木本植物,于秋季开花,结实如豌豆,色鲜红。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人死在边地,他妻子思念他,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

南国,南方,即岭南。

“秋来发几枝”,一作“春来发几枝”。

撷(读xie协),采摘,摘取。

【古诗今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生长在岭南一带;秋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愿你多多采摘它,把它制作成饰物佩带在身上,它最能把情思包涵!

【赏析】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可见诗作在当时的传诵的情况。

齐天举在艺术中国网《<相似>赏析》一文中对本诗进行了高超而又独到的评价和赏析,他在文中说——

早年读这首诗,觉得没什么难懂,也不曾细心寻味。这首诗从字面上确也看不出有什么深奥的地方。现在重新来读它,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诗是为何事而感发呢?“君”是谁?“南国”是否即“伊人”所在之地?这一连串的疑问、委实有些茫然。既然无术起千年前的诗人于地下。本事也就无从知道。但这终竟是值得玩味的。读诗如不去作深一层咀嚼,恐怕也就品不出什么味道了。不是么?红豆自是生在南国,它在秋季开花,也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用红豆表相思,在人们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并没有什么新奇。这些意思,又何须诗人写一首诗?当然不能作这样的表面理解。这诗显然有寄托。/正因为无从了解诗本事,后人读诗时往往产生似懂非懂、扑朔迷离的感觉。诗的好处大约也就在于此。一首诗常常随着岁月的流逝,供读者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不断嘭胀,以至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教养、经历和心理状态的读者都可以从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各自于理解中创造着自己的艺术世界,有的可能和原诗有某些关联,有的仅把原诗当作一点由头,有的则同原诗离得很远。《相思》一诗的魅力即源于此。

艺术然而,《相思》这首小诗又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

诗作中有两个关键字眼,一个是“相思”,一个是“君”。这两个词的外延都十分宽广。“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相思”具有对象性*和专一性*,情有所专注,因此它表示的是一种特殊的深挚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这一词语内涵的凝固性*。一提到“相思”,无论什么人都会即刻想到男女之爱或与这类感情相通的友谊。似乎愈到后世,内涵愈向前一义凝聚。所有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体内容的前提。

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是很别致的。一个晴朗的秋天,诗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见那一颗颗红得透亮、晶莹如珠的红豆结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儿倏然化作眼前的红豆.犹如她就立在眼前。一个“劝”字充满深情,“相思”一语加一表程度的副词“最”,更是情深意长。本来是诗人怀人。诗人却遥嘱对方“采撷红豆”,不说人相思。而说“此物最相思”,无限的怀念,感慨,都在这用字的轻重上。“劝”,“最”一经同“君”、“相思”组合,诗人内心的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达出来。正是这一表达方式,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从而把诗的境界变作读诗人的主观境界。

这首诗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此,还在于它自然朴素地抓住“红豆”本身就会使人联想起那个长久流传爱情故事,将其作为作品的中心事物来写,这本身就丰富了诗的内涵,铸就了链接历代读者心灵的桥梁。因此,本诗作虽然语言浅近,但却情深意切,所以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六日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