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史书 > 清宫史话 >

如意馆的画

<<回目录

如意馆这个名词,现在也相当陌生了,从前也曾发扬过若干年,到道光以后,就渐渐的衰微下来了。按明清两代,宫中所有的机关衙门,都归太监统领,其官衔便名曰总管太监。在紫禁城内,不归太监管的,只有三个衙门:第一是内务府,专管宫中一切事宜,连太监也归他节制。他附属的机构,还有几处,最大者为造办处。此层容另谈之。第二为太医院,他也有一个附属的机关,就是御药房,此层我曾写过一篇文字,在《联合报》副刊登过,虽不甚详,也有一个大概,兹不再赘。第三就是如意馆,现在来把他谈谈。

如意馆,在文字中,则称为画苑,宋元等朝已有之,从前不必谈,只谈谈清朝的情形。清朝设立如意馆,康熙乾隆皇帝,都想把他大发达一气。他们的意思是几几乎与翰林院并重的。按翰林院乃为国家储备经济学问人才的衙门,如意馆自然不能比拟。但若专按书法说,实在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翰林院是个提倡书法的地方,如意馆是个提倡画法的地方。所以康乾年间的大画家,如郎世宁等,大多数都在如意馆有差使。其时馆中的人员,并不像翰林院的人员,翰林院的人,都有官员的资格,到时候或遇机会,都可升官,如意馆则无此资格,故如意馆的差使,不够一个官衔。虽如此说,可是有许多人,都愿在此有个名义。第一皇帝之所以设此机关者,一因要提倡画法,二也是要与各大画家亲近亲近。在殿庭上君臣不能随便谈绘画,而此处则可长谈,大臣中之能画者,在此处可与皇帝多亲近,自然升官的机会就较多;下级的人员,虽然不能与皇帝常说话,但既常见皇帝,便也容易得好的机会,所以有许多人,在其他衙门有差使,而此处也巴结上一个名义,便可由那一边熬资格,此一处找机会,因为这种情形,所以那一个时期如意馆相当发达了若干年。可是因为有这种情形,也就有许多自的人不愿意进去,因为他有夤缘的嫌疑。且在康乾年间,因皇帝常到馆中盘桓,故尚有许多真正画家常来,后来的皇帝不常去,有名的画家也就都不去了。以上谈的是关于人事的情形,兹再谈谈他的工作。在康乾年间有些位名画家在里头,当然画出来的作品,有很好很有价值的东西,但这可以说是自画其画,与如意馆三字无干,与古人所谓苑画者,大不相同。千百年来,所谓苑画者,都是工笔一流,如意馆中出来的画,也是如此。所以自各大画家离开馆之后,如意馆出来的画,就不为人所重视了,后来就只是当官差了。官差是怎么回事呢?官中地面宽得很,房屋也多得很,各屋中都有字画,这些字画,每到年终,除夕以前,都要换成新的,因为宫中有轴的字画很少见,据太监说,从前绝对没有,都是只托一层,镶上边,粘在墙上,所以每年必换,遇有喜庆事,或特别的事情,也要换一次新的,不但此,就是各处之桃符、门神、楹联等等,也都是每年一换,凡写的物件,都翰林院书写,凡画的物件,都归如意馆绘画,这是最大的一项工作。写画齐了,都如意馆附属的装潢处裱褙好了,再太监分往各处粘贴。据太监说,这里头有时也有幸遇,有一年,某翰林写了一条,贴在某宫中,皇帝看见,说他写得好,录的文字也好。以后该翰林就升迁了。他还说,这是老太监们的传说,是哪一位皇帝就不知道了。按这种事情,虽然不敢说果有与否,但理想中是很可以有的,所以各翰林对于这种差使,都是乐意当当的。到民国后,宫中各墙上,粘的这种字画,还多得很,随处可以看到。

到了光绪年间,他们又添了一种工作,因为这种工作,后来又慢慢添了一种生意,颇能得利,这种工作,是什么呢?就是西后晚年,很把自己所画的画赏赐大臣,其实她画的稀松平常得很,也可以说拿不出手去,所有画的,都是如意馆人员代笔,画好之后,呈西后看过,然后在该画上端中间,印上一颗印,印文总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赐给大员,大家都非常之重视,于是旗门大臣中,便有运动求赐御笔之人,这一来不要紧,给如意馆招来了许多买卖。运动这种赏赐的人,都得经过内务府大臣,因为别的大员,平常不能见到西后,而内务府大臣,则可常常见面,因为这本是不费之惠的事情,只若一求,大概总可以得到,所以在光绪年间,各大臣的客厅中,大多数都是挂的西后画的九桃。最初只是堂官资格的人员,才能求赏,后来司官们看着眼热,尤其内务府的司官,得机会也求赏赐,也常蒙允准。但赐大员的都有款,写明赐某人,赐司官的,就只有一颗“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印,也就够了,得者挂在客厅,亲戚游,都以为光,人人争羡,越来求者越多,于是如意馆的人员,许多自己预先进好几张存着,遇到用宝(印)的时候,随带着印上一个宝,便可送人,得之者必有很厚的报酬回赠,久之生意就来了,因为如意馆的人,与琉璃厂纸店都相熟,于是把印上宝的画存到纸店售卖,可得很高的价钱,本来皇太后的御笔,谁不重视呢?南纸店见此有利可图,乃自己雇人画好,送到如意馆用宝,每一张送如意馆十两银子,后渐渐落到每张二两。到光绪庚子前后,宫廷的威严渐渐衰落,南纸店便有私自刻印者,久之成风气,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这颗印,大南纸店中,差不多家家有之了,于是皇太后的御笔画,便成大路货了,所画的总是松鹤、九桃、绶带鸟等等,多是庆寿用的,北平管这类的画,叫做“寿意儿”。遇到有庆寿的,亲友们送这样一张画,颇觉新鲜,悬在寿堂中间,也无论真假,总是御笔,显着特别冠冕。民国成立,如意馆这个机关,早就没有了,然这种御笔画,还随时可买到。记得民国三年,有友人之母庆寿,我买了这样一张送他,所有贺客都以为难得,本家见了我,谢了又谢,尤其他们老太太视为至宝,见了我说,你送我这样贵重礼物,怎么报答你呀?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平常的东西,但我看着他们太高兴太兴奋,所以我当时没好意思告诉他们,过了些天,才详细说知,但他们仍以为是极贵重的东西。到现在说如意馆的画,是没有人重视的了,在前清时代,如意馆的画,也就是一般不大懂画的人欢迎,真正书画家,是早就鄙视的。其实如意馆的画风,是由宋元的画苑传下来的,然宋元的苑画,还可以同清朝翰林院台阁体的字相提并论,而如意馆的画,则与台阁体的字,也比不上了,与翰林院的纱帽字,还可以比比(从前翰林院馆阁体,俗语曰纱帽子字,纱帽之下,加一子字,轻视极矣)。如意馆的画,虽然不十分高明,但他附属的装潢处,技术确很高,宫中的新旧书画,都归他们装裱,据云当年都是由苏州约来上等的工人,所以一辈一辈的传下来,都还没有离格。他还有一件事情,也很出名,就是制拌印泥,比外边的好得多。第一艾绒捶得好,极净而又有骨力。第二油炼得好,据如意馆人云,从前朝廷无论用什么宝,打什么印,绝对油不许洇(走),同治以后虽不像从前之认真,但亦不能差大格,除用三十年前的陈油外,还要加炼。第三用的色料好。宫中所用的印色,除皇帝平日打小印所用者,间乎有外边督抚所进奉之旧印色,或最好的漳州印泥外,其余都是如意馆所制。公事用大宝的印色,用辰砂,即朱砂之最好者,或稍加最好的朱砂。若皇帝平常所用之小盒者,则多加珍珠面,及宝石面等等,以便发光。平常所谓有宝色,共用八种材料,故称八宝印色,这种印色,到现在书画家还极珍视。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