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沙场,威风凛凛。
运筹帷幄,攻城略地。
一性一格各异的将军,共同维护着国家的安定,支撑着帝王的扩张。
大战的开端
白起,眉邑人,出身富贵,因为作战勇敢、谋略过人而受到秦昭王的重用。昭王十三年,白起担任秦国的左庶长,同年,昭王的舅舅穰侯魏冉出任秦国宰相。次年,白起领兵在伊阙山大败韩、魏联军,杀敌二十四万,占领了五座城池,军功卓著,被封为国尉。此后,他又升任大良造,率军重创了魏国、楚国的军队,还率军攻取了楚国都城郢,占领了楚国的半壁江山,使得白起声名大振,又被封为武安君。随后的数年里,白起又为秦国立下了许多战功,拓展了大片的领土。
秦昭王四十五年,白起率军夺取了韩国的野王县,就此,韩国中心地区通往边郡上一党一郡的道路被切断。韩国的上一党一成了孤悬在外的小岛,郡守冯亭经过权衡,决定投降赵国。赵王和平原君贪图眼前利益,接受了上一党一郡。
两年以后,秦国派遣左庶长王龁进攻韩国,夺取了上一党一郡。当地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王命令赵军进驻长平,安一抚流民。不久,王龁率军进攻赵军,廉颇将军临危受命,出任赵军前线统帅。在起初的战斗中,秦军战斗力非常强,赵军屡战不利,丢失了两座城堡,有四名都尉被俘,士兵也伤亡惨重。经验丰富的廉颇知道硬拼不是办法,于是改变战术,命令赵军修筑壁垒,就地坚守。虽然秦军攻破了赵军西线的壁垒,但是,他们对于赵军的主壁垒却无可奈何。秦军的后勤供一应逐渐紧张,而他们的数次挑战都没有得逞,形势不妙。于是,秦国采用了丞相范睢的计策,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扬言说:“秦军最害怕马服君之子赵括担任赵军统帅,廉颇老了,对付他很轻松,如果赵括来了,秦军只有退兵了。”赵王原本就对前线赵军的接连失利和廉颇的坚守不战十分不满,再加上底下人如洪水般的议论,于是,他下令撤换了廉颇,改任赵括为前线统帅。秦王闻讯,便暗中把名将白起派往长平前线,接替了王龁,担任上将军,同时下令军中严守白起到来的消息,违令者立即处死。
长平之战
赵括到任以后,由于年轻气盛,面对秦军的挑战,他当即率军出击。于是,白起命令秦军假装败逃,引一诱赵括追击,同时在后方隐秘的地方设置好了包围圈,就等赵括自投罗网了。赵括不知是计,率领赵军主力追击秦军诱兵,结果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同时,白起派出两路奇兵,一路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另一路阻断赵军主力与大本营的联系。赵括闻讯,便率军强攻秦军壁垒,不但没有攻破秦军的防线,反而被秦军派出的轻骑部队打得大败。于是,赵括命令士兵就地修筑堡垒固守,等待援军的到来。秦王听说赵军被包围,便亲自前往河内地区督战,他下令赏赐百姓爵位一级,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从军,将他们悉数派往长平,全力拦截赵国的援兵。
被围的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六天,军营里伤者无数、景象十分悲惨,士兵们饥饿难耐,甚至用死去战友的骨肉来充饥,军队的士气相当低落,而援军又迟迟未到。于是,赵括打算做殊死的搏斗,他把军队分成四队,命令他们轮番的进攻秦军的壁垒,企图打通通往大本营的归路。但是,赵军始终不能成功突围。于是,赵括亲自率军冲锋陷阵,希望拼出一线生机,但是他却不幸被秦军的强一弩一击毙。赵军失去了统帅,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四十余万人全部投降了秦军。长平战役以秦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但是,白起并没有放松自己,他盘算道:“之前,秦军夺取了上一党一,当地人不愿意做秦国百姓而归附了赵国。赵国的士兵反复无常,如果这四十余万降兵作起乱来,恐怕秦军难以应付。”于是,他采取欺骗的手段,把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只是释放了其中年龄较小的二百四十人回国。对此,全天下都大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