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杀胡令
积聚已久的民族矛盾终于爆发,压抑的时间愈久爆发的强度越大。被匈奴汉国、前赵、后赵政权蹂一躏数十年汉人的怒火象一座火山般喷一发了,滚一动的岩浆毁灭一切,石氏家族、后赵政权、整个羯族全部淹灭在愤怒的洪流之中。
引发这次大地震的是石虎的养孙,一个叫做石闵的人,石闵本姓冉,字永曾,小字棘奴,父亲冉瞻出自乞活军,乞活军上文讲过,八王之乱和匈奴汉国兴起过程中随司马腾流一浪一中原讨生活的并州人。乞活军进入中原后为石勒所败,乞活军被石勒收编,石虎收养十二岁的冉瞻为义子。冉闵“幼而果锐”,石虎待如亲孙。长大之后,“善谋策,勇力绝人。”后赵大败于燕国棘城,诸军皆溃唯有冉闵一军独全,自此声名远扬,他随李农击败梁犊的高力军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公元349年四月,冉闵、苻洪和姚弋仲的军队讨伐梁犊归来,石虎已经死去,石世登基做了皇帝,刘太后听政。凯旋的军队在河内遇到彭城王石遵,此时邺城发生一场政变,张豺为独揽大权一陰一谋除掉司空李农,李农是汉人,乞活军暗地里的领袖,他得到消息后逃到上白,张豺发兵攻打,李农率乞活军固守上白。
上白的战争给石遵一个机会,众人劝他杀回邺城称帝,“殿下长且贤,先帝亦有意以殿下为嗣;正以末年惛惑,为张豺所误。今女主临朝,一奸一臣用事,上白相持未下,京师宿卫空虚,殿下若声张豺之罪,鼓行而讨之,其谁不开门倒戈而迎殿下者!”得到一精一兵锐卒支持的石遵欣然应允,以冉闵为先锋,兵发邺城,发兵之日,石遵拍着冉闵的肩膀应下一句重诺,“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
这句话激励了冉闵的斗志,燃起他的万丈雄心,虽说冉闵自打出生就姓石,试想谁家一个外姓人可以继承皇位呢? 太子之位是全天下最高的赏赐,以太子赐外姓在中国历史上少见,石遵敢应,冉闵如何不敢取呢?
冉闵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守兵纷纷投降。没过多久石遵进入邺城,演译一场屠弟的丑剧,将石世母子及张豺全部诛杀。石世登基总共才三十三天,石遵称帝后按功行赏,罢上白之兵,封冉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石遵杀帝自立,引起其他诸候王的不满,镇守蓟城的沛王石冲起兵叛乱,石遵派李农和冉闵讨伐,冉闵大败石冲于平棘,坑其兵三万。石遵又怀疑氐人蒲洪有异心,撤销石虎对蒲洪都督关中的委任,蒲洪一怒之下投降东晋。
后赵骨肉相残,战乱相继。明眼人都意识到石赵政权象兔子的尾巴一样长久不了,此时燕王慕容皝已死,其三子慕容俊继承王位,慕容霸上书燕王请求南下中原。“石虎究凶极暴,天之所弃,余烬仅存,自相鱼肉。今中国倒悬,企望仁恤,若大军一振,势必投戈。”燕国大臣纷纷上书支持,封奕认为石虎极其残暴,子孙争国,上下乖乱,正是出兵良机。黄泓认为是天意灭亡赵国。慕舆根甚至反问慕容俊说,是天意不想使海内平定呢?还是大王不肯取天下呢?慕容俊闻言大笑,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一陽一骛为辅义将军,慕容霸为前锋都督,选一精一兵二十余万,讲武戒严,准备大举南下入塞。燕军秣马励兵,东晋已经率先北伐。
随着东晋名臣王导、庾亮先后去世,公元342年,当慕容燕国征讨高句丽的同时晋成帝司马衍崩于西堂,时年二十二岁,在位十七年。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主政的庾亮之弟庾冰因为庾氏久执朝政,怕皇帝换代之后,庾氏家族与皇帝亲属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而为他人所乘,常常劝晋成帝说:“国有强敌,宜立长君。”并请求让成帝的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成帝最终同意了。不管晋成帝是真为天下着想,还是碍于庾氏的强大势力,他开了一个坏头,使后世桓温废立君主多了一个借口。
晋成帝死后,庾冰、何充、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令诸葛恢并受顾命。司马岳登上帝位,是为晋康帝,王妃褚蒜子被立为皇后,褚蒜子,河南一陽一翟人,“聪明有器识,少以名家入为琅邪王妃”。父亲褚裒,字季野,“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曾赞叹说:“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意思是说褚裒虽不喜言谈,心中却相当有数。不品评人物,但心中对人物的高下优劣早有界定,只是不说出来而已。
晋康帝仅仅在位两年得病去世,康帝病重时,庾氏兄弟欲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君,何充坚持立帝子,征得晋康帝司马岳同意后,年仅两岁的司马岳长子司马聃被立为太子,同年继承帝位,是为晋穆帝,22岁的太后褚蒜子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子临朝称制。何充上疏请求褚太后的父亲褚裒执政,褚裒坚决不以外戚身份参政,固辞侍中、尚书、卫将军、录尚书事等职,请求外任,强调说:“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最后接替去世的郗鉴出镇京口去了,褚裒果然皮里春秋,极有见识的主儿,远离是非之地,自褚裒后东晋再无外戚专权之祸。
江州刺史庾冰、荆州刺史庾翼又先后死去,一个名叫桓温的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脚,进入东晋权臣的行列。
公元345年,晋穆帝永和元年秋,桓温接替庾翼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公元349年四月石虎去世,六月,桓温一边上书朝廷北伐中原,一边率荆州兵出屯安陆,后赵的扬州刺史王浃拱手让出寿春投降。晋廷忌惮桓温,不肯让他总督兵马,押下他的奏疏不回,任命褚裒为征讨大都督,发兵三万自彭城(在今徐州)北进。
桓温几次上表北伐都被朝廷留中不发,东晋朝廷为何对桓温如此忌惮呢?桓温又是何许样的人物呢?
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温出生未满周年被桓彝好友温峤见到,温峤善相人,一见之下惊奇道:“此儿有奇骨,快让我听听他的声音。”等听到桓温的哭声,温峤赞道:“真英物也!” 桓彝非常高兴,夸奖自家孩子谁不开心,何况此话出自名士温峤,即如此干脆起名字就叫“桓温”!
苏峻之乱中桓彝起兵讨贼,为韩晃、江播所败,困守孤城誓死不降城破遇害。晋廷平乱之后,将苏峻碎一尸一万段,余众不究。年仅十五岁的桓温发誓为父报仇,“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三年后,江播死去,江彪等三个儿子居丧,害怕桓温寻仇各藏兵刃防范。桓温诡称吊宾进入江府手刃江彪,连同他的两个弟弟一并杀死。
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痣)。名士刘惔对人称赞说:“(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一毛一磔(眼睛象紫石英那样棱角分明紫气流动,胡须象刺猬刺那样坚一硬,)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由于士族名流的交口赞誉,加上忠臣遗孤,桓温被选为附马,尚晋明帝女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父爵万宁男,进入仕途。一路平步青云,二十三岁做到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三十一岁总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两年后,年仅两岁的穆帝司马聃在褚太后的怀里登基称帝,力主北伐的庾翼去世后,常年都督荆州的庾氏青黄不接,其子不为朝臣看重,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力主桓温都督荆州,同年八月,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都督荆梁司雍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地富民强,财政收入为天下之半,素为东晋之重镇,桓温以荆州之地为根本,大力发展桓家势力,组建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军队,为日后北伐中原和一操一纵朝廷大权打下基础。桓温少年得志,身居高位,但他深深懂得没有功绩、没有声望不会得到天下人真正的认同。若想得到如日中天的威名只有北伐中原一条路。
公元346年十一月,刚刚接手荆州一年零三个月桓温将北伐的矛头指向益州(四川)的成国。成国建立于公元306年,由巴氐人李特之子李雄所建,十六国之一,李雄称帝后,因诸子不合其心意,竟弃用他的十个儿子,任命侄子李班为太子,他的这一决定为成国的危机埋下伏笔。李雄死后,诸子杀掉李班争位,最后李雄第四个儿子李期胜出称帝,兄弟互斗给了李雄堂弟李寿一个机会,他一逼一死李期登上帝位。李寿称帝前期尚能有所作为,到后来学习石虎大修宫殿,滥用民力劳民伤财,成国元气大伤。李寿好的不学,一个石虎有什么好学?他死后其子李势继位,李势色鬼一个,史书载:“(李)势既骄吝,而一性一爱一财色,常杀人而取其妻,荒一婬一不恤国事。一性一多忌害,诛残大臣,刑狱滥加,人怀危惧。”百官士民人心惶乱,加上益州土箸人的反抗闹事,成国处在乱事之秋,桓温第一个拿它试刀也就不足为奇了。
桓温上表朝廷西征,大臣们认为蜀道险远,荆州兵少难以取胜,刘惔说你们不必担忧桓温不能灭蜀,他这个人善于赌一博,没有把握,他是不会下大赌注的,你们还是考虑一下灭蜀后桓温坐大的事吧!朝廷将桓温的表章留中不发,桓温也不等,仅率舟师一万入川。晋军逆流而上,三战三捷,一逼一降李势,成国皇帝李势低下头来,不仅把妹妹送给桓温,在桓温面前竟然低声下气地自称“略一陽一李势。”也算个识趣的人,凭着和桓温的姻亲,被封为归义侯,过了十四年正常人的日子,亡国之君,他算是个好命的。
桓温灭蜀之后,声威大振,不过他远没有满足,见石虎死掉,认为北伐时机已到,再次上表朝廷请旨北征。这一次东晋小朝廷再也不敢给他机会了,功高不赏那还了得,可是不思进取势必受到天下人的谴责,朝廷任命褚裒北伐。
北伐大军浩浩荡荡,一路之上北方士民降者日以千数。东晋朝野上下沾沾自喜,认为中原光复指日可待。只有光禄大夫蔡谟独独不以为然,他的回答别具匠心,颇有深度,一语道出江左的东晋政权为何不能重新统一中原的根本原因,他对人说:“胡灭诚为大庆,然恐更贻朝廷之忧。”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是这么个意思,“胡人被消灭确实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恐怕这更给朝廷带来忧患。”听的人不明白就问他,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蔡谟答道:“夫能顺天乘时济群生于艰难者,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也,自余则莫若度德量力。观今日之事,殆非时贤所及,必将经营分表,疲民以逞;既而才略疏短,不能副心,财殚力竭,智勇俱困,安得不忧及朝廷乎!”这段话翻译过来,如下:“能够顺应天意、掌握时机把百姓从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业,如果不是最杰出的圣人和英雄是不能承担的。不如老老实实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与力量。反观如今讨伐赵国之事,恐怕不是当今的贤达之辈就能办成的。结果只能步步为营,分兵攻守,这是以劳民伤财为代价来炫耀个人的志向。最后会因为才能和见识粗陋平庸,难以遂心,财力耗尽,智慧和勇气全都变得窘困,怎么能不给朝廷带来忧患呢!”
我之所以一字不差的摘录和翻译蔡谟的话,是因为他的话解答了不管祖逖也好、桓温也罢,还是后来的谢安、谢玄叔侄,乃至刘裕、刘义隆、萧衍,甚至南宋的岳飞、南明的史可法之所以不能收复中原的原因。他说济苍生成大事非上圣与英雄不能为,上圣与英雄指谁呢?看字面理解好象是指北伐诸将,其实在封建社会自他口中说出,必然是指皇帝无疑,在那个时代谁又敢称上圣呢?孔子被尊为圣人,也是在他死后,生的时候谁敢超越天子?英雄则是指杰出的大臣。蔡谟否定当时的时贤,实际上他是否定了当时的君主。东晋一朝没出一个圣君,也就谈不上北伐大业,有英雄可不可以呢?也不可。北伐为公,事成则功高震主,皇帝不答应,聪明人转而为私,炫耀一下个人的志向,心存私心也就不可能成就大业。所以蔡谟断言,北伐非但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东晋朝廷带来忧患。
事实如其所料,当时尚还心存豪气的桓温受朝廷掣肘不能一展抱负,为私的褚裒庸材一个,与李农激战于代陂,晋军大败退守广陵,褚裒上表请求自贬,朝廷不准。等他回到京口听到四面哭声,左右对他说那是代陂战死将士家属时,褚裒惭愤发疾而卒。此人虽是庸材尚有羞愧之心,比那些无耻之徒强上百倍,他便是为名所累,一心名垂青史,早早的害了一性一命。事实证明蔡谟说的对,干事业要度德量力而为。
南境稍稍平稳,赵国内乱又起,石遵放弃诺言,立自己的亲子石衍为太子,引起冉闵的不满,为拉拢禁军将士,冉闵上表请求把他们全部封侯。石遵没有识破冉闵的用心,并未一概赐封,引起禁军将士的愤怒。
后赵的一些大臣看出冉闵的野心,劝石遵削掉兵权然后杀死他。石遵密召义一陽一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一陰一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内宫,和郑太后一道商议除掉冉闵。石鉴等人都说:“应当如此!”只有郑太后反对:“当初在李城起兵时,如果没有石闵,岂能有今天?石闵有点居功自傲,应当对他有所宽纵,怎么能急急忙忙把他杀掉呢?”
两面三刀的石鉴表面同意杀冉闵,暗中却派人把这一消息告诉冉闵。冉闵闻讯大怒,胁迫李农带甲士三千在琨华殿杀死石遵。石遵临死之前问道:“造反的人是谁?”甲士道:“义一陽一王石鉴当立。”石遵叹道:“我尚如此,石鉴能几时?” 石遵登极总共一百八十三天。
石鉴不是傻瓜,一面封赏冉闵和李农,一面夜召二人入琨华殿,暗中派石苞等人埋伏死士趁着夜色诛杀他们。不想石苞等人不是冉闵的对手,石鉴见风使舵下令将石苞斩首灭口。这才刚刚开始,真正的大动乱就此拉开序幕。
新兴王石祗在襄国与姚弋仲的羌兵联合,移檄中外,共诛冉闵和李农。邺城中的羯族将领孙伏都、刘铢率三千名羯士挟持皇帝石鉴伏兵于皇宫欲杀冉闵,为冉闵所知,两军大战,羯兵兵败退守凤一陽一门,冉闵与李农率兵捣毁金明门杀入。石鉴一开始扇动孙、刘杀冉闵,眼见冉闵再度得势,忙打开凤一陽一门,对冉闵说“刘伏都谋反, 卿速讨之。”皇帝反水,羯兵大败,自凤一陽一门到琨华殿双方将士横一尸一相枕、流血成河,冉闵杀掉孙伏都和刘铢,红着眼睛下令道:“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冉闵为不断的兵变震惊,下了一道类似今天不准民间拥有武器的禁令,此令一下,引起羯人等胡族的恐慌,因为冉闵毕竟是汉人,在胡汉分治的邺城羯人横行惯的,一旦放下武器,焉有命在?胡族人纷纷逃往外地羯人的控制区,“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
冉闵将后赵皇帝石鉴囚禁,面对屡禁不止,潮水般涌一向城外的人们,连忙下令说:“近日孙伏都、刘铢谋反,他们的亲信一党一羽已经全都被杀掉,好人没有一个参与其事。从今天以后,凡是和我同心一致的人留下,不同心的人想去哪里悉尊其便。我命令城门不再关闭。”胡汉两帮人泾渭分明,方圆百里之内的汉族人全都蜂拥进城,而匈奴人、羯人等胡人则争相离去,以致挤满了城门。冉闵终于对胡人死心了,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咬牙,一跺脚,冉闵下了一道震惊中外的杀胡令,“赵人斩一胡首送凤一陽一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此令一下,汉人杀羯人,一日之中,斩首数万。冉闵自己亲率六军诛杀胡人,“无贵贱,男一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一尸一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对于屯戍边疆的胡人、羯人,冉闵下令,让军队中汉人当将帅的把属下胡人、羯人统统杀掉。以至于长得鼻子高一点、胡须多一点的人,大半都被滥杀而死。中世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到来了,冉闵并非罪魁祸首,实在是前赵后赵错误野蛮的民族政策所致,只是他的杀胡令直接引爆汉族人对匈奴人、羯人积聚将近五十年的愤怒罢了。
公元350年闰二月,冉闵废掉石鉴,连同石虎的二十八个孙子一起杀掉,尽灭石氏。群臣劝冉闵称帝,冉闵推辞让李农做皇帝,李农哪里敢做,冉闵说:“我们原是晋人,今晋室犹存,请与诸君分割州郡,各称牧、守、公、侯,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一陽一。”一个叫做胡睦的人反对,“陛下圣德应天,宜登大位,晋氏衰微,远窜江表,岂能总驭英雄,混一四海乎!”有人鄙视胡睦,说他推迟了天下统一的时间,认为此时晋朝完全有机会恢复故国。其实正如胡睦所讲,东晋政权已经是中原的汉人一大失所望,就算冉闵等,未必等得来晋朝的大军。不过冉闵也没再等,恢复自己以前的冉姓,彻底与羯人决裂,自称皇帝,改元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冉闵毕竟是一勇之夫,缺乏政治远见,想称帝也不差一时半会儿,等平定四方再说嘛。他的这一举动完全将自己置于风口一浪一尖,不禁胡人恨他入骨,司马氏的东晋朝廷也大为不满。好汉终归是好汉,不搞一陰一谋诡计,光明正大的与敌人决战沙场,如果让我为两晋南北朝的武将排座次,我一定把冉闵排在诸位好汉的第一位。路见不平一声吼,冲冠一怒拔剑起!这就是好汉!雄图远略,做事深思熟虑, 那是英雄不是好汉。面对危难不退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万人之敌,这就是两晋南北朝第一位好汉冉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