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战争虽然发生在中央和西藏地方政一府之间,但实际上是由英帝国主义一手挑一起的,因而具有明显的反侵略一性一质。它为我们提一供了一些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才能有效地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英帝国主义长期以来觊觎我国西藏,要粉碎其侵略一陰一谋,必须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一团一结西藏地方政一府和僧俗大众,共御外侮。清政一府在西藏所推行的“新政”,既有它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利于一团一结西藏上层人物和尊重藏族人民风俗习惯的方面;此外,一团一结达赖十三世的工作也做得不够,以致给英帝国主义拉拢西藏上层人物,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发动暴乱,造成了可乘之隙。
为了增强防御力量,派部分川军入藏,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向西藏地方政一府和僧俗大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同时,军队必须严守纪律,以取得西藏各阶层的支持和拥护。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工作,加之入藏川军纪律败坏,不讲政策,不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结果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
二、国内政局不稳和屈膝媚外政策,
助长了英帝国主义和西藏亲英分
子的嚣张气焰
这次战争发生在国内政局动荡不定的年代。袁世凯篡权以后,为了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竟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屈从于英国的无理要求,命令川军停止进军西藏,从而助长了西藏少数亲英分子的嚣张气焰。他们一再一操一纵藏军向川边进攻,使川军处于被动地位。
正当英帝国主义唆使西藏亲英分子一操一纵藏军向川边进攻之际,四川、云南的政局也动荡不稳。自1913年至1917年,先后爆发了川军与川军、川军与滇军、川军与黔军之间的多次战争,这就影响了集中力量抗击藏军对川边的进犯。不仅如此,主要将领之间也勾心斗角,由尹昌衡亲自推荐的护理四川总督胡景伊,也挖他的墙角,使西征军在兵员补充和粮饷接济上,多次发生困难。此外,边军之间也有矛盾,作战行动往往不能协同一致。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平乱作战。
三、不注意从政治上争取藏军中的一爱一国
力量,是这次战争的一大失策
这次战争是英帝国主义挑一拨我国民族关系,蒙蔽部分藏军为其火中取栗而引起的。在藏军中,不少指挥官是受英国和少数亲英分子的挑唆和欺骗而走上战场的,多数士兵是被迫征调的贫苦牧民。藏军内部又互不统属,极不统一。不少一爱一国僧俗大众对英国侵略西藏深恶痛绝,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些,都是川军从政治上争取藏军中一爱一国力量的有利条件。但是,不论是清政一府还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北京政一府以及川督尹昌衡等,都未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不注意有的放矢地进行广泛的宣传解释工作,促使藏军官兵觉醒,从而厌恶这种不利于祖国统一和自身利益的战争。川军虽然做了一些所谓“招抚”工作,但成效甚微。在进攻乡城的战斗中,左右两路军依靠军事上的威慑力量,曾迫使部分藏军投诚,但没有进行必要的政治工作,因而只是暂时地屈服,一旦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又重新被反动分子所利用。
四、搞好后勤支援,对在西藏高原作战
具有特殊意义
1912年川军被迫出藏,1918年藏军东犯时川军迅速溃败,除了政治原因外,在军事方面,后勤保障工作不得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川边与西藏同属康藏高原,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经济落后,部队的粮饷无法就地取傍,主要依赖后方供一应。由于清政一府和北洋政一府忽视边防建设,对军械粮饷的储备和供一应,事先没有统筹安排,而是在临战前仓促筹集,加之在进藏道路上建立的驿站,于战争爆发后大部遭到破坏,更增加了后勤供一应的困难。因而缺粮断饷,弹药不济之事,屡屡发生,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进程。辛亥革命时,部分驻藏川军哗变,也与长期欠饷有关。进攻乡城及以后的战斗中,一些部队无法进行攻坚战,一些部队被迫中途停顿,一些部队作战失利,均与械弹、粮饷得不到及时供一应有关。这些都说明,在西藏高原地区作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部队的后勤供一应工作,是争取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