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史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喜剧始于何时?

<<回目录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留下来的剧目,非常丰富。虽然没有根据悲剧、喜剧的美学理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但喜剧的存在却是客观的,而且有大量的喜剧剧目和论述遗留下来。这是因为戏曲是人们生活的反映,生活中本来就充满着喜剧的现象。它反映到戏曲中,就成了喜剧。正如元末著名戏曲家高则诚在他的名著《琵琶记》开场时说的“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

明末戏曲评论家陈继儒在《琵琶记》总评中说的“西厢、琵琶俱是传神文字,然而西厢令人解颐,……”。这里的“乐人”和“解颐”,指的就是喜剧的艺术效果。那么,中国的喜剧始于何时?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喜剧成熟于12世纪到14世纪的宋元时期。认为这一时期的喜剧,无论是作者在选择题材、塑造人物、安排关目等方面都同悲剧有明显区别。剧本的取材,往往只取生活中的某个有代表的局部或侧面,而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具有全局和普遍意义,使戏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联。如《幽闺记》和《玉簪记》等大型传奇剧便属于这一类。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方面对反面人物(通常指上层或高贵者)进行无情的讽刺、鞭挞,揭露他们的愚蠢、卑劣;而另一方面则以更多的篇幅对正面人物(通常是指下层人民)的正义、机智行为进行赞美、歌颂。如情戏中的贵公子总是愚而卑劣,穷书生总是多才多艺;贵小姐正直而带幼稚,小丫环往往比小姐聪明、伶俐。典型的剧目有《救风尘》、《西厢记》等。表现手法或采取旁敲侧击,以弱胜强;或避实击虚,以智取胜;或反言显正,寓庄于谐。使气焰嚣张的反面人物,在经过几场较量后,不得不败下阵来;而开始处于弱小的正面人物,由弱转强,终于取得胜利。如《救风尘》,《望江亭》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喜剧是从公元前8世纪的俳优发展而来的。俳优,可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喜剧演员。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官廷里就养着俳优。

俳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他们专以滑稽、诙谐的人物扮演供国王贵族玩弄或进行讽刺调笑。为了使这些会说话的玩偶在宫廷里出尽洋相,挑选俳优时,专门从民间选取那些身不满三尺的侏儒。据《史记。滑稽列传》的记载,“优孟衣冠”就是中国喜剧的初始阶段。记载说,春秋楚庄王的时候,楚相孙叔敖临终时,他对儿子说,我死后,你们一定会很贫困,你可去找优孟帮助。于是,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言谈笑容。练熟后,去见楚庄王。庄王怀念孙叔敖,见了优孟,当孙叔敖复活了,要他作楚相,优孟遂以唱来讽喻庄王。他唱道,住在山里耕田、打柴很辛苦;出来做贪官,接受贿赂,自身要被杀,家族也要被灭绝;而做清官,像孙叔敖一样,一生忠贞廉洁,又怎样呢?他的妻儿穷得只好靠打柴维持生活。庄王听后向优孟谢过,并厚封孙叔敖的儿子。优孟的演唱,就是初始的喜剧。

以后,至五胡十六国时代,俳优发展为“参军戏”。后赵石勒,因一个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于是就令一个优人,穿上官服,装扮成参军,让别的优伶装扮成其他的角色,在旁边戏弄他。从此,由一个优人扮的角色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称谓“参军戏”。这就是喜剧的发展。

再有一种观点是把喜剧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傩祭,认为这种形式就是早期的喜剧。上古时代,源渊于图腾崇拜的先民们,当他们在欢庆丰收、胜利或驱鬼逐疫的时候,都要进行一种固定的祭祀仪式——傩祭。傩祭时,有一个

核心人物,身上蒙着熊皮,头上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右手执戈,左手舞盾,率领着戴面具、披顶角的十二兽(或尊称十二神),以及大队由少年儿童扮演的“侲子”,号呼跳跃,并合唱祭歌。这种形式犹如今天的载歌载舞。他们把这种傩祭,作为是中国喜剧的开端。

综上所述,无论是“成熟的喜剧”,还是“优”或“傩祭”,它们究竟始于何时?还是一个颇难回答的“谜”。

(庞成保)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