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史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帝”从何来?

<<回目录

打开历史书,首先看到的就是上古传说中的帝王的事迹。我们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也正是把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和黄帝看作我们的老祖宗,把他们所信奉的图腾视为中华民族之源的结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把祖宗的历史好好地理一下,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混杂在一起,很难分辨,因此酿成了众说杂陈、莫衷一是的状况。要弄清三皇五帝的这段历史,首先就要对“帝”字进行研究,因此众家之说的焦点就集中在“帝”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上。

“帝”是什么呢?金景芳在《谈谈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问题》一文中认为,我国古籍中,帝、后、王这几个名同概念原来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帝”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的名称,“后”与“伯”是部落首长的名称,“王”则是奴隶制国家最高的专制君主的名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有“今之王,古之帝也”之言,表明帝与王有相同之点。他认为,“中国尧舜禹时代的所谓”帝“,同希腊英雄时代的巴赛勒斯、罗马王政时期的勒克斯一样,都是军事民主制军事首长的名称”。(见《古史论集》)

刘复在《“帝”与“天”》一文中说:“关于‘帝’字,我也认为是天帝”,此字是世界上最古的字。“帝”字较古的一义是天神而不是人王,古书中的“帝”字几乎都带些神秘,如“王用享于帝”(《易。益》)、“古帝命武汤”(《诗。玄鸟》)、“梦帝与我九龄”(《礼记。文王世子》)

之类,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帝”是天帝,后来才用为人王之意。魏建功《读〈“帝”与“天”〉》也持此说:“帝”字较古义为天神。周秦之际的人王都自称天之子,可见是天神。从秦朝起“帝”引申为人王,到汉初还有天神的意思。汉人称皇帝多言“上”,就是一方面沿秦制称“帝”,而另一方面又是“天神为帝”的观念未泯的结果。(见《古史辨》第2册上编)

“帝”的释义基本上分歧不大,至于“帝”字来自何方,说法就多了,“帝”来源于“花蒂”,这是第一种说法。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天》认为,帝者蒂也,象花朵之形状。郭沫若继承此说,并进一步加以发挥。他认为“帝”字象征花蒂,花的子房熟了就会长得很大,而且里面孕育出来的种子,一粒可以化育千万子孙。帝之所以用为“天帝”的意思,是因为天帝乃是神人,能化生万物,创造一切东西,而花蒂正有这种化生的作用,所以就借用过来了。郭沫若说,“此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农耕社会,人们多赖植物生存,花蒂的作用既大,引申而用为“天帝”,明矣。(见《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

张舜徽则认为“帝”来自“太”。在奴隶社会里威权最大、统治一切的,要算是“帝”的称号了。大抵殷商初年用“帝”字作为至上神的称号,到末年才借用到“人王”的意义上来。我国古代用帝字来代表天神和统治者的尊称,自必是根据自然界威力最强、造福人类最大的东西来命名的。他认为,“帝”字受义的根源,是由“日”字来的。就文字形状说,卜辞的帝写作,象日光四射之状,它最初应写为,后来刻写的人为了书写方便,就把圆形写成方形了。初民造字,“远取诸物”,每于一物而兼造数字,以象其各种不同的形状,故既有中实无缺的⊙字,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字。由于日光的威力在自然界中最为强烈,生民使用它来代表天神和统治者,便可想而知了。这正好比“神”的称号本出于闪电之形状,原始人看见了觉得神妙莫测,因而成为神秘的神的称呼。奴隶们平时拿统治者比作太,有“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之语;怨恨统治者的严重剥削,便有“时日易丧”(这太什么时候灭亡)之咒。可见“帝”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见《中国史论文集。释帝》)

章炳麟在《吴清卿〈字说〉手批》中提出,帝本从上,谓古文从不,亦可通。不者,鸟飞上去也。古者生曰王,死曰帝,死后则升上天空,飞向远方。把“帝”看作从鸟飞上天空的形状引申而来。

刘复在《“帝”与“天”》一文中认为,“帝”字来源于巴比伦。古巴比伦有一个字“”。其义为“天帝”或“人王”,同我国甲骨文的帝、金文的帝、《说文解字》的帝实在相象。我国从巴比伦借来字,从而有了表

示天帝后又代表人王的“帝”字,后多有学者沿袭此说。

又有把“帝”说成来源于“根蒂”的。高鸿缙《中国字例》说,帝乃蒂之初文,为瓜蒂之蒂。后借用为天帝之帝,又借为人王之称。殷人噘、祭之意,虽不可确知,然每行于远祖,当由根蒂之意引申。夏禄在《中华民族的根》一文中指出,原始农牧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了植物种子发芽生根的全过程,理解到植物的生命在于根蒂,万物之生全由根蒂,因此对根蒂就产生了崇高的信仰。以后又把这个意思扩大,把它视为一切东西的来源,并假借为天帝之称呼,因此天帝“能成命百物”(《国语》展禽语),“生物之主,兴益之宗”(《易。益》注),成为全民膜拜的创世主。不管是历史、文学,还是音乐、绘画、纺织、农功,都归到了“帝”的名下;而三皇五帝,则是“帝”的具体化。

(东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