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典故·北门学士
【出典】 唐·李肇《翰林志》:“初,国朝修陈故事,有中书舍人六员专掌诏诰,虽曰禁省,犹非密切。故温大雅、魏徵……上官仪,时召草制,未有名号。乾封已后,始曰‘北门学士’。刘懿之、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为之。”(据《历代小史》本)《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时人号为刘、孟、高、郭。寻与利贞等同直昭文馆。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皆召人禁中,共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凡千余卷,时又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祎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其间,因名‘北门学士’。”
【释义】 唐高宗朝,高宗李治根据武则天的建议,诏令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等人入宫修撰,并于翰林院草制,参与朝政。由于翰林院在银台之北,这些人被称为“北门学士”。后世常用以喻指掌诰词臣。
【例句】 ①青钱万选,北门东观会留侬。(袁去华《水调歌头·次韵别张梦卿》1493)作者称美张氏富于文才,句中用本典表示预期他会被朝廷任用为翰院词臣。②西掖北门辞不要,肯要南柯太守。(刘克庄《念奴娇·和诚斋休致韵》2604)作者曾辞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之职。句中以“北门”喻指后者,追叙此事。③一月有钱三十块,何苦抽身不早。又底用、北门摛藻。(宋自逊《贺新郎·题雪堂》2688)苏轼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作者用本典感叹苏轼没有及时隐退而为无用的朝廷要职所误。④想宸恩初拜,北门学士,都人尽道,东阁郎君。(周申《沁园春·寿楚阳赵宰。四月初二》2853)这里用本典表示祝愿赵氏将迁升朝廷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