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外国名著 > 外国爱情诗歌 >

瓦尔特《菩提树下》爱情诗赏析

<<回目录

〔奥地利〕瓦尔特《菩提树下》爱情诗鉴赏

在郊野里的菩提树下,

那是我们两人的卧床,

你还可以看到我们采折了

许多花草铺在那处地方。

在森林边的山谷里,

汤达拉达伊!

夜莺的歌声多么甜蜜。

我走到了那处郊野里,

我的爱人已经先我莅临。

他向我热烈欢迎幸福的圣母!

我看到他是多么高兴。

他会和我吻个不停?汤达拉达伊!

瞧,我这殷红的嘴唇。

他于是用了

一些鲜花

铺成了一座富丽的卧床。

要是有人来到这条路上,

定被他笑话一场。

他将会看到我,汤达拉达伊!

枕着蔷薇花儿酣卧。

要是有人知道,他躺在我的身旁,

天啦! 真叫我羞羞答答!

但愿没有人,会知道我们

所干的事情,除了我和他

以及一只小鸟汤达拉达伊!

它不会告诉他人知道。

(钱春绮 译)

瓦尔特·封·德·福格威德(约1170—1230),奥地利抒情诗人,德语文学中最早的讽刺诗人和政治诗人。他生活在中古时期,主要写宫廷骑士爱情诗。由于深受维也纳宫廷诗人的影响,他青年时期的作品形式呆板,内容空虚,娇揉造作。后来,他开始用骑士爱情诗的形式描写世俗的欢乐的真挚的爱情。在长期的漫游中,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接触到了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诗歌也开始趋向朴素真实,贴进了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诗歌歌颂自然和爱情,其中以《菩提树下》最为著名。

这是一首有着浓厚的民歌意味,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的爱情诗。它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少女在与情郎秘密地幽会时的那种极度兴奋、激动而又胆怯羞涩的心理。在人类的爱情生活中,幽会是感情发展的必然。不论在什么时代,不管有何种道德约束,都无法阻止这种天性的洋溢。对热恋的情侣来讲,幽会是他们幸福的渴望。而对初恋的少女来说,幽会又使她有点胆怯。想发生,又怕发生;急切地向往又战战兢兢,这是恋女的复杂心理,这是人的情感的真实流露。而《菩提树下》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发展过程。

“在郊野里的/菩提树下,/那是我们两人的卧床。”作品首先交待了幽会的地点不是在僻静的山谷,不是在宜人的公园;不是在清澈的小溪旁,也不是在碧蓝的大海边。而是在“郊野里”,在“菩提树下”,在远离闹市、远离人海的大自然的怀抱里编织“我们两人的卧床”。这是使人陶醉、流连忘返的美的境界。这不仅因为“我们采折了/许多花草铺在那处地方”,而且因为“在森林边的山谷里”,还有“甜蜜”的“夜莺”在歌唱。诗作的第一节交待了地点,渲染了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做了烘托和铺垫。

恋人们是最懂得珍惜和遵守时间的。所以,当“我走到了/那处郊野里”时,“我的爱人已经先我莅临”。一方是如时赴约,另一方则捷足先至。作品着墨不多,可那种急切的,兴奋的心情已跃然纸上。因为,“他向我热烈欢迎”,而“我看到他是多么高兴。”多少朝思暮想,多少日想夜盼,如今,终于聚到了一起。此时此刻,少女的心情是复杂的。她渴望拥抱、渴望爱抚,但又担心对方没有勇气,不敢行动。她在心中自问:“他会和我吻个不停?”因为她早已备好了“殷红的嘴唇。”诗歌的第二节描述了情侣见面的场面和少女内心的复杂的感情。

爱是人的本能,爱亦是人的天性。“他于是用了/一些鲜花/铺成了一座富丽的卧床。”在这里,他们要编织爱的梦想。作者并没有俗套去描写男欢女爱,而是调转镜头,避实写虚,以虚映实。“要是有人/来到这条路上,”“他将会看到我,/枕着蔷薇花儿酣卧”。这是一副多美的场景啊!“蔷薇花”象征着爱情的花朵在开放,“酣卧”则刻画出少女爱情的幸福和满足的甜美心理。

诗的第四节写的是欢乐后的少女的心情。“要是有人知道,/他躺在我的身旁,/天啦!真叫我羞羞答答!”尽管他们的爱无可指责,虽然感情的波涛不可阻挡,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里有宗教的影响,有道德的束缚,有家庭的干预,有舆论的压力,而对这一切最为敏感的就是那个少女。所以,她既欢乐又羞涩,既幸福又胆怯。然而幸运的是,“除了我和他/以及一只小鸟/”,“没有人,/会知道我们/所干的事情。”因为小鸟是“不会告诉他人知道”的。

这首诗既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又讴歌了人间的幸福。作者采用了民歌的形式,语言质朴、通俗,比喻鲜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倍觉亲切自然。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