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外国名著 > 外国爱情诗歌 >

莱蒙托夫《给孩子》爱情诗赏析

<<回目录

〔俄—苏〕莱蒙托夫《给孩子》爱情诗鉴赏

痛苦地回忆着青年时候的罪过,

带着隐秘的慰藉与隐秘的战栗,

美丽的孩子啊,我正在向你凝睇……

啊,但愿你能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你这金黄色的鬈发、清脆的语声、

流转的目光,还有这青春的微笑,

我看来多么可爱! ——不是吗,人们说,

你生得很像她? ——唉! 年华已逝去了;

无尽的苦难早改变了她的容颜,

但忠诚的幻想在我心中还留着

往昔的芳影;充满了火焰的眼睛

永远跟着我。而你,你是不是爱我?

这意外的亲切你是否感到不快?

我的泪是不是炙伤了你的脸庞?

我一再吻你的眼是否感到厌烦?

你要记住,千万别说起我的哀伤,

根本不要提起我。何必提呢? 不然,

童年的故事会使她烦恼或不安……

但你要相信我。她在夜晚的时候

带你到圣像前虔诚地把头低下,

向你低声念诵着儿童的祈祷辞,

教你用小小的手指去画着十字,

而你跟着她也在反复地念诵着

熟识的亲爱的名字时——请告诉我,

她是否教你替另外什么人祈祷?

她脸色突然发白,或许,曾念诵过

现在你已经完全忘掉了的名字……

别想了……名字算什么? 空洞的声音!

上帝保佑,它对你永远是个秘密。

但假如不管怎样,不定什么时候,

你偶然知道了,那么请回忆一下

童年的日子,孩子啊,别对它诅咒!

(余振 译)

又是一段心灵的历史。这是一颗心灵做过一次爱情的欺骗后良心的谴责、动人的忏悔、无奈的呻吟、热情的痛哭。诗中含蓄婉委的措辞,却连接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男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孩子,孩子的长相惹得他怦然心动。这孩子便是他年轻时曾经爱过的“她”的女儿。是的,他爱过她,后来又离弃了她,却没有忘记她。流水经年,温柔的爱情静淀在心底,这孩子的出现,便格外勾起他的甜蜜的慰藉和隐秘的颤栗。他泪流满面,在孩子脸上栽下一个个慈爱的亲吻,他一问再问,向孩子探寻着“她”的情形,他面对孩子忏悔着自己年轻时一时轻狂的罪过……诗写得异常感人,其中庄严的人性美震撼人心。

莱蒙托夫在他短短一生中有过几次恋爱经历,但充满了苦涩。其中有一位叫洛普欣娜,是他终生难忘的意中人。她聪颖、美丽、热情,具有诗人的优雅敏感的气质。但莱蒙托夫在奔波于事业时疏远过她,她在家长的压力下被迫嫁给了一个她所不爱的中年贵族,最后郁郁寡欢地过早辞世。而诗人一生都始终无法将她忘怀。她像是一束“淡淡的幻影”时时愉悦着诗人悲伤的、悔痛的心灵。有的专家认为《给孩子》这首诗可能是见到了洛普欣娜的女儿后写的。

诗分两段,是两个人生镜头的呈像。第一副镜头,是“我”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而这陌生又熟悉的孩子引起我“痛苦地回忆着青年时候的罪过”,曾经有过的一次爱的遗失。于是内心泛起“隐秘的慰藉与隐秘的颤栗”。这样一种心灵感应,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对往日爱的眷念深深地存在心底,有增无减地积蓄着。现在,“她”的影子——美丽的孩子无意诱发了这份积蓄,一怀爱恋喷发而出:“美丽的孩子啊,我正在向你凝睇……/啊,但愿你能知道,我多么地爱你!”无由地爱一个孩子,正说明心中盛装不下的莫名的情爱,因为在这孩子身上捕识到了昔日爱人的影子:“你这金黄色的鬈发,清脆的语声/流转的目光,还有这青春的微笑”,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孩在一语“你生得很像她”中串连起一个隐秘的爱情故事,延伸出一份隐秘的爱意。而后作一声太息——“唉! 年华已逝去了”,掩不住的苍凉、落寞、内疚、追悔莫及全撒落在这一语慨叹中。见到眼前美丽的孩子,不由得感慨万端,孩子长大的岁月飘走了母亲的年华,更是“无尽的苦难早改变了她的容颜。”只这一句“无尽的苦难”,只这一个容颜的改变,便宣示了一个女人憔悴了的灵魂全部的悲哀。而在这体谅的一笔中,也宣示了一个灵魂之于另一个灵魂的深深的忏悔。“忠诚的幻想在我心中还留着/往昔的芳影;充满了火焰的眼睛/永远跟着我。”岁月无情,人心不古,心亿往昔,永志不忘。谁会忘掉一双烈烈燃烧着爱情之火的闪亮的眸子呢!正因为保持弥久的爱,使得“我”急切地觅寻这份爱的回音。诗人一连用了四个问句向美丽的孩子发问,而实际上却是透过孩子的感觉去探视孩子背后那颗心灵是否还为往昔的爱而跃动:“而你,你是不是爱我? /这意外的亲切你是否感到不快? /我的泪是不是炙伤了你的脸庞? /我一再吻你的眼是否感到厌烦?”这小心翼翼的情态,非常细腻地传达出主人公微妙的情绪,他非常渴望得到孩子一颗纯稚的童心,给他一份友爱的安慰,他深怕他的亲近惹起孩子的反感,伤害了孩子,这种小心翼翼的珍重,标明他对心中这一份爱十分在意。同时,他也想从孩子对他的态度中探寻那个母亲是否把对他的恨、不原谅的情绪栽到了孩子身上。而后,他再三叮嘱孩子“你要记住,千万别说起我的哀伤,根本不要提起我”。善良的体谅——本来愈合的伤口不必要去揭开,平静的心浒不要投以回忆之石而激起忧伤的涟漪。这爱又“何必提呢?”怕只怕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童年的故事会使她烦恼或不安……”。这一段诗通过男主人公对孩子的凝睇、亲吻、流泪、抒述,表现他心灵爱的波涛的涌动,也展示他胸中忏悔之情的翻腾。

诗的第二段,镜头转向了女主人公。她虽未直接出场,尽管是穿过男主人公的心理幻想空间,尽管是男主人公向孩子询问的方式,但也仍然曲折地传递了“她”——孩子的母亲隐秘的爱,颤栗的心音。“她在夜晚的时候”“到圣像前虔诚地把头低下,”教孩子“念诵着儿童的祈祷辞”,也有可能“反复地念诵着熟识的亲爱的名字”,有可能教孩子“替另外什么人祈祷”,当念出那个令她精神颤栗的名字时,“她脸色突然发白”——失态宣告了隐秘的爱情。这深夜里惨白的女人的面容,让人读出多少心中的悲苦,心中的酸涩,心中无法泯灭的爱呀!而这又是出自一个男人的设想,在这细致真切的设想中同时包含了两个人多少忧伤的眷念、哀婉的情丝。

诗中还活现着一个细节,男主人公满怀期许地让孩子想着,想那个令母亲“脸色突然发白”的名字,孩子想不出,于是他说“别想了……名字算什么?空洞的声音”。这一笔写得精细、生动、传神。一个年长者认真地追问一个孩子,渴切地想从孩子那里捕捉到爱的回声的迹象,执拗得近乎于孩子般的单纯。后来连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举动的幼稚。但是读者恰恰可以从他单纯、认真地与孩子的探寻中体会到他心中隐秘的温柔的爱情。

诗的最后是男主人公在对孩子的祈求中表明自己对年轻时罪过的忏悔、解释。“假如不管怎样,不定什么时候,/你偶然知道了,那么请回忆一下/童年的日子,孩子啊,别对它诅咒!”是啊,童年的日子,我们都年轻,有着年轻的轻狂、浮躁、单纯和洒脱,年轻时我们不懂得爱,说走就走,我们都会犯下爱的过失。我们年轻的心原本不是罪恶的,只是在年轻的不稳定中容易犯下罪过。“孩子呀,别对它诅咒!”

他爱她,终生都在做着痛苦的忏悔;她爱他,祈祷时替他忏悔着,祈祷着,以求得他灵魂的净洁。爱洗刷着一个人心灵的过失,爱宽容了一颗年轻的心灵。所以“孩子呀,别对它诅咒”,学会爱,理解爱。——人性的美善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这忧伤而美丽的爱情故事给人以多么深刻的教益。贯穿于其中的深刻的思想多么撼动人心,而温柔的情调、恳挚的诗句、柔和的音节,无不赋予诗以摄魂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