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彩色片 130分钟
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马丁·斯科西斯 编剧:简·考克斯 马丁·斯科西斯摄影:迈克尔·鲍哈斯 主要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饰纽兰·阿切尔) 米切尔·菲佛 (饰艾伦·沃兰斯卡) 薇诺娜·瑞德(饰梅·韦兰)
本片获1994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四项奥斯卡金像奖
【剧情简介】
19世纪70年代,纽约市。金碧辉煌的歌剧院正上演名剧《浮士德》,劳伦斯把望远镜头对准了侧包厢中明戈特家族的三位女性: 韦兰太太和她那仪表端庄、容貌美丽的女儿梅·韦兰,以及梅的表姐艾伦·沃兰斯卡伯爵夫人。艾伦远嫁欧洲,由于婚姻失败今天刚回到纽约,设法与沃兰斯卡伯爵离婚。劳伦斯把镜头递给西勒顿,“在剧院里让她如此出风头,还让她和梅坐在一起,真不可思议,看来她也会去波弗特的舞会。”两人的窃窃私语清晰地飘进坐在他们身后的青年律师纽兰·阿切尔的耳中,他起身来到包厢,和未婚妻梅商量是否可以在今晚的舞会上宣布他们订婚的消息。
瑞吉纳·波弗特太太像往常一样在歌剧第三幕时悄然离去,半小时后,她家一年一度的舞会就要开始。据传言讲她的英国丈夫尤利斯·波弗特有一些浪荡的恶习和神秘的隐私,婚姻确保了他的社会地位,却不能使他赢得尊严。
看完歌剧,纽兰径直来到波弗特家,他希望尽快宣布和梅的婚约,以转移人们对艾伦的注意和兴趣以及种种流言蜚语,向梅和她的家人表示支持。纽兰穿行在客厅里,不时与人应酬,看到劳伦斯正与一年轻女士倾谈,他是纽约行为规范方面最杰出的权威,比如对何时穿舞鞋,从未有人质疑过,在偷情上更是技术高超。老西勒顿也在与一群女人眉飞色舞地私语,他是家庭问题上的专家,善于捕捉那些罗曼史,现在,艾伦的不幸婚姻成了他全力挖掘的对象。作为主人的波弗特姗姗来迟,他可以像客人一样来去自由,在生意场上坚韧不拔,在个人私生活上也绝对大胆,不遮不掩。艾伦始终没来舞会,纽兰看见了纯洁的梅,眼前一亮。
年迈的明戈特太太怀抱宠物,在客厅里欣赏孙女梅的戒指并建议她做一个手的模型雕塑。纽兰希望尽快举行婚礼,韦兰太太坚持让两人先充分相互了解,明戈特太太似乎站在纽兰一边。正要告辞,艾伦和波弗特来了,他们是在广场相遇的。明戈特太太非常欣赏艾伦的不落俗套。
在纽兰家,西勒顿和他的母亲、妹妹用不公正的口吻议论艾伦,纽兰反感地辩驳,西勒顿奇怪纽兰竟然认为女人该和男人享有同样的自由。
三天后,明戈特太太发出邀请,为艾伦接风洗尘举行宴会,整个纽约却拒绝了,人人都认为为艾伦捧场是一种耻辱。为此纽兰借助冯·德·莱登的威望,在莱登为来自俄罗斯的表弟奥斯特里公爵举行的宴会上使艾伦在被邀请之列,全纽约不得不接受了艾伦。宴会上,艾伦不顾习俗,大胆地离开莱登去和纽兰聊天,谈到梅,纽兰表现出十分满意的态度,他认为自己在用男人所有的爱去爱她,令艾伦很感动。分手时,她约纽兰明天五点去她住处。纽兰如约而去,良久才等到她回家,波弗特带她去看了几处房子,她想搬家。艾伦感慨地认为生活在一大群让她作假的圈子中是最孤独的事情,不免伤心地饮泣,纽兰冲动地抓住她的手安抚她,但艾伦很快恢复了冷静。于是,在每天给梅送花的同时,纽兰也让花店主给艾伦送一大束黄玫瑰。
纽兰和梅相挽着在她家巨大的暖房里散步,纽兰再次催办婚礼,梅说许多人都在订婚后一两年才举行婚礼,劝他耐心点,梅说艾伦认为他送她的戒指独一无二,自己感到很幸福。
律师事务所老板赖特·布莱尔让纽兰代表明戈特家族出面劝告艾伦放弃离婚,以免流言丑闻对家族、对她个人不利。纽兰硬着头皮来见艾伦,把这层意思委婉地告诉她。再次看歌剧时纽兰碰到艾伦,艾伦告诉他,他的劝告是对的,她很感激他。第三天,纽兰意外地收到艾伦发自莱登乡村小屋的信,她说是为了逃避,想静静地把事情想明白。纽兰急切地来见艾伦,艾伦毫不惊讶,说一切都在预料中,纽兰追问她在逃避什么,透过窗口却看见令人讨厌的波弗特正踏雪而来,艾伦说并没约他来。纽兰不快地走了,当天晚上,纽兰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静下心来阅读,他感到窒息。为了逃避自己的感情,他来到佛罗里达见正在度假的梅,急促地催她结婚,梅顿生疑惑,问他是否有了别人,她再三重申不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的女人的痛苦之上,纽兰消除了她良心上的负担,又去见明戈特太太,希望借助她在家族中的权威力量帮他在4月完婚,正在这时,艾伦来了。纽兰控制不住地想单独见她,于是晚上来到艾伦的住处,他向艾伦倾吐了爱慕之情,触动隐痛的艾伦哭了,认为这不可能,她刚刚接受了他劝她放弃离婚的忠告,牺牲自己以不影响他和梅。纽兰亲吻着她说,没有什么不能挽回,他还是自由的,她也会的,艾伦渐渐平静下来说:“这是件残忍的事,我会令你身败名裂的,我也挥不去那种想法,但除非我放弃你才是真正爱你,你不明白吗?”
明戈特太太的电报起了作用,纽兰和梅一个月后举行了婚礼,艾伦没有参加婚礼,她送给新婚夫妇精美的礼物。纽兰和梅去度蜜月,纽兰试图改变梅的恪守传统但失败了,他感到深深的压抑和悲哀。
拜访明戈特太太时,纽兰才知艾伦也在此,老夫人命他去海滨寻找艾伦,在分别的一年半里,纽兰一直关注着有关艾伦的一切消息,当他凝视着背对他擎着伞独立于金色夕阳中栈桥上的艾伦时,暗暗发誓,如果她在船开过灯标时转过头来他就找她,但艾伦没有。离开时,梅对艾伦缺乏善意的议论再次令他不悦。听说艾伦在波士顿,他借口出差,见了艾伦一面。
明戈特太太病重,纽兰奉命去车站接艾伦。在马车里,纽兰吻着她的手请求她一起远走高飞,艾伦请他现实点,说没有地方会让他们快活的,纽兰极度沮丧地中途离开。当他决定开诚布公地与梅谈分开的事时,梅先发制人地说自己已和艾伦谈过,艾伦就要回欧洲独立生活了,明戈特太太已让她在经济上独立,一切都过去了。纽兰感到愤怒而无奈。
在梅别有用心地为艾伦饯行的晚宴上,纽兰感到整个家族被梅控制了,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地进行着种种表演,像一群阴谋家蓄意拆散了他和艾伦,艾伦走了。宾客散尽,纽兰对梅说想去旅游放松一下自己,梅胸有成竹地说她已怀孕并且两周前就告知了双方母亲,还有艾伦。纽兰感到命运的绳索死死缠住了他,无法挣脱。于是,他们的长子西奥多、次子泰德、幼子比尔和女儿玛丽在这间大房子里陆续出生并成长。在护理比尔时,梅感染肺炎而死。纽兰真心哀悼她。她的固执、盲目乐观以及拒绝承认变化使她的孩子们不愿向她袒露心怀。
纽兰陪泰德去欧洲巴黎,这将是泰德和安妮结婚前他们父子的最后一次同行,安妮是波弗特和安妮·林婚后的女儿,安妮在巴黎大学读书时,艾伦对她极好,所以安妮特意嘱咐泰德安排父亲与艾伦见面。
来到艾伦公寓前,夕阳映在玻璃上的强烈反光使纽兰脑海里闪电般地出现了多年前那片同样反射着夕阳,仿佛燃烧着的海面,栈桥上的艾伦蓦然回首,莞尔微笑。
纽兰起身,拄着拐杖朝远离公寓的地方缓缓走去……
【鉴赏】
本片根据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沃尔顿1921年获普利策文学奖的小说《无辜的岁月》改编而成,早在1939年,詹姆斯·艾弗里曾将小说搬上银幕。十多年前,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也被这一温情脉脉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计划将它搬上银幕,1993年终于拍摄了这一轰动欧美影坛的电影《纯真年代》。
斯科西斯一向以纽约黑街、移民社区为创作目标,以表现下层平民生活和血腥屠杀而著称,但《纯真年代》既带给他古典风格的新享受,又保留了他25年来一直钟爱的个人与社会对抗的主题,“犯罪、欲望和摆脱不开的烦恼”始终是其影片的主调,曲折跌宕的情节和焦虑不安的人物始终是他影片的鲜明特点。在本片中,纽约上流社会豪华得令人瞠目:13道菜的正餐和各种菜点,让人垂涎欲滴的夜宵,频繁更换的华服,精致已极的家居,令人炫目的舞会,气派非凡的射箭会,然而这一切无不成为马丁·斯科西斯剖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陪衬,真正吸引他的是女主人公艾伦洒脱不羁的反叛精神。“张力之下的激情是我想要表现的主题”,马丁·斯科西斯这样阐述他拍《纯真年代》时的指导思想。
1870年的纽约上流社会,生活考究,高不可攀,习俗礼仪冠冕堂皇,道德规范像枷锁一样套在每个人头上。劳伦斯可以暗地里不断偷情,只要遵循他那个圈子里的游戏规则,他就依然是上流社会的某种权威,无人质疑无人取笑,他的尊严依旧。尤利斯·波弗特由于毫不避讳他与安妮·林的感情,于是成为上流社会的谈资话柄,人人都对他指指点点,但波弗特却我行我素,甚至大胆地在客厅里醒目地悬挂起宝戈路颇有争议的“春天回归图”。在这种对比中,上流社会的虚伪、道貌岸然毕露无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哀怨悲切的故事。
英俊潇洒、年轻有为、出身名门的青年律师纽兰·阿切尔被艾伦的反叛精神和桀骜不驯的个性吸引并爱上她,然而却不得不选择出身于他所熟悉的环境中美貌但麻木不仁、循规蹈矩的女人梅为妻,他曾经挣扎,后悔不迭,罪恶感不时困扰着他,在无奈和痛苦中度过看似安详的一生,艾伦永远地成为他梦想的一个世界。其合法妻子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会有几个孩子,却没有爱情,但为了她在上层社会的面子,她固执地拒不承认现实,她为人称道的宁静和可爱,不过是落在虚无面前的大幕,那幕后还有什么令她丈夫和孩子也感到茫然,为了不像艾伦那样被人议论,为丑闻所包围,她接受了心灵上的寂寞,视“安全”为幸福家庭的真谛,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获得了幸福。艾伦为了自由和追求真正的爱情而不顾一切地离婚,又是为了所爱之人的名誉、地位远居欧洲,在她身上体现出了知识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反叛精神和高度的理智。
《纯真年代》的成功在于刻画了处于三角恋爱中的纽兰、梅、艾伦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纠葛。梅,纯洁、天真,恪守礼仪规范,似乎对身边的种种丑恶一无所知,代表了一切美好而荣耀的事物,然而在她平静开心的外表下却是个不为人知的世界:胆怯、空虚、冷酷、乏味、虚伪,纽兰自始至终没有揭开这一幕布。梅的心计建立在她貌似纯真的假象上,当她发现了纽兰与艾伦的爱情时便不露声色地出击了,她先是背着纽兰私下和艾伦谈话,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告诉她自己有了纽兰的孩子,不动声色地把艾伦再次逼上重返欧洲的旅途。然后又操办了别开生面的饯别晚宴,这晚宴被视为她不同寻常的胜利,在清白无辜的笑容下,她成功地把纽兰和艾伦玩弄于股掌间,像是她的猎物,在座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们几乎是极默契地帮助梅带走了艾伦。纽兰三番五次的挣扎最终在她含情脉脉的温言软语下化为乌有,梅以自己的顽固、心计和虚伪使他们年轻时的那个美好而无辜的岁月支离破碎,令纽兰伤心欲绝地看着艾伦孤零零离去。应该说,沉重的习俗赋予梅太多的麻木和自私,她本人也成为那个社会的牺牲品。正如波弗特所言:“箭靶是她一生中惟一射中的目标”。她与纽兰的婚姻是没有心灵结合的婚姻,她什么也没得到,与虚无共度一生。
如果说梅代表了传统,艾伦代表着反叛,那么,纽兰实际上是徘徊在两者间的一个人物形象,正如他在影片中的处境。他私下对恪守道德规范持有异议,欣赏向传统挑战的人和事,但场面上则维护家庭利益和传统,对同辈的伪善行径感到不屑却又不时地羡慕他们,他的这种矛盾性格注定了他与艾伦的爱情悲剧结局。“摇摆”一词是形容纽兰在两个女人之间徘徊的最恰当的字眼,影片渲染了他争取幸福的三次努力。在影片开始,纽兰对梅的挚爱是无须掩饰的,他认为梅代表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他生命的全部,所以,急不可耐地希望极早完婚。然而,在与艾伦的一次次接触中竟被艾伦深深吸引住了,他一面盼望着与艾伦在一起的机会,一面又极力提前婚期。当他终于下定决心和艾伦共同生活时,提前结婚的请求被梅的家人接受了,于是,他怯懦地遵循了传统,无力自拔。第一次努力失败了,败给了自己的性格。在以后的日子里,纽兰更加迷恋艾伦,不断创造与艾伦单独约会的机会,就在他决定离开梅与艾伦共同生活时,善于察言观色的梅早已略施小计,安排好了一切,将纽兰的所有后路断绝,用命运之绳牢牢地拴住了他。纽兰的第二次努力又失败了,败给了他无力反抗的传统规范,无奈地就范于他所熟悉的环境,直到他的孩子长大,结婚成家,业有所成。而此时的纽约已不再像过去那么沉闷,人们在逐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陈规陋俗已渐渐消失。梅死后,57岁的纽兰在儿子的精心安排下到了巴黎准备去见艾伦,他耳边也曾响起一个年轻的声音:“我只有57岁。”然而,当他站在艾伦公寓前时,咫尺之遥,却再也没有勇气去见艾伦,伤感地离去。第三次努力失败了,只因难以超脱的深深的负罪心理。影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纽兰的这种种矛盾心理。
斯科西斯尖刻而详尽地描述了上流社会令人窒息的种种礼仪习俗,集中描写了不能冲破上流社会的束缚和禁锢的纽兰的悲剧结局,然而他大大降低了小说对纽兰辛辣的嘲讽的调子。在他看来,纽兰纯粹是他那个社会的牺牲品,而被社会排斥的艾伦则是另一个悲剧人物。纽兰的软弱无能导致她成为另一个牺牲品,这点在小说中得到篇幅更多的阐述。
《纯真年代》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演员的细腻表演。丹尼尔·戴—刘易斯作为性格演员,他的角色多是内心世界相当复杂的人物,在本片中,他通过贴切、细腻的面部表情和一举手一投足的细小动作,成功地把握住纽兰内心不断斗争又无力抗争的心理变化过程。米切尔·菲佛以她特有的高贵气质,完美无缺地塑造出一个成熟、理智、决意追求爱情自由又富于牺牲精神的叛逆知识女性。薇诺娜·瑞德则以其清纯典雅的形象不露表演痕迹地塑造了表面天真、善良、大度而内心虚伪、冷酷的贵族小姐的双重性格。
影片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这个感伤的爱情故事,叙述者那超然物外洞察世事的冷静口吻在淡淡的哀伤之余也给影片平添一种超现实的达观,在不疾不徐的追忆和对人物的评价中,那松散的散文式结构被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激情的内在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与结构相呼应的是镜头的运用,为了突出第三人称叙述的主观性,影片大量运用了主观镜头和叠化技巧,摄影机在缓缓的运动中展现了纽约上流社会种种人情世故。如在波弗特家的舞会上,随着第三人称的叙述,镜头缓慢而长时间地在劳伦斯、西勒顿、波弗特、梅之间移动,交待了他们的为人、品性,中间不曾间断。在描述明戈特太太的寓所时,一系列叠化镜头表现了老夫人那豪华的家居、显赫的生活和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
影片许多镜头充满象征意味。如纽兰劝艾伦不要离婚以免丑闻对她造成伤害后离去,镜头切到歌剧舞台上,那儿正上演着一幕与他们情境相似的爱情悲剧,剧终时,一个俯视镜头,大幕从顶端急促落下像石头一样砸在纽兰心上,他长舒一口气。接下来的镜头中纽兰到包厢中见艾伦,两个人的画面被处理成从望远镜中被窥视的效果,暗示了两个人的一举一动全都在守旧保守的纽约人的监视中。
影片的用光极为讲究,许多内景在室内燃有炉火的房间里拍摄,忽明忽暗的火光映照在人物脸上,反映了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橙红色的基调与缅怀过去岁月的伤感情愫贴切地吻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