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外国名著 > 影视赏析 >

电影《发条桔子》剧情简介+影评

<<回目录

1971 彩色片 136分钟

英国波拉里斯影片公司摄制

制片人兼编导:斯坦利·库布里克(根据安东尼·伯吉斯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约翰·奥尔科特 主要演员:马尔科姆·麦克道尔(饰阿历克斯) 帕特里克·马吉(饰亚历山大) 迈克尔·贝茨(饰看守长)

本片获1971年美国影艺学院奥斯卡金像奖三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奖

【剧情简介】

阿历克斯是一个四人少年犯罪集团的头目,白天装病逃学,在家睡觉,晚上率领同伙四处寻衅,干尽各种令人发指的犯罪勾当。

一天晚上,他与同伙——皮特、乔治和迪姆——坐在考罗瓦牛奶酒吧里,一边喝牛奶,一边绞尽脑汁想点子,趁夜深人静的机会,搞点儿极端的暴力行动。他们选中的目标是作家亚历山大夫妇。

他们一伙向作家住宅走去。途中碰到一个老流浪汉,喝得醉醺醺地躺在路旁,嘴里哼着小调,向他们乞讨,遭到他们无缘无故的一顿毒打。接着,他们来到一座废弃不用的赌场里,看见“比利仔”流氓团伙正企图轮奸一名少女。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帮小流氓立即扭打在一起。突然,警察到来,他们匆忙逃跑。然后,四人驾车飞驰,故意进入逆行道,造成多起交通事故。最后,他们来到亚历山大夫妇的住所门前。

阿历克斯敲门,谎称出了一起车祸,朋友受伤,流血不止,想借用电话叫一辆救护车。作家夫妇基于人道主义,将门打开。他们冲入室内,兽性大发,掀翻书架,踢残作家,随即又把作家捆绑起来,当着他的面将他妻子衣服扒光,进行侮辱和强奸。在性欲得到尽情渲泄和满足后,他们又回到考罗瓦酒吧饮酒解乏。

阿历克斯是个音乐爱好者,特别喜欢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晚间施暴后他回到家中,打开电唱机,欣赏优美动听的贝多芬音乐,“完美”地结束了一天的生活。

通过对他人施暴来寻求刺激是阿历克斯一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选中的下一个施暴目标是独居郊外的猫夫人。猫夫人经营着一所健美俱乐部,因与一群黑白家猫生活在一起而得名。阿历克斯等四人来到健美俱乐部门口,企图用欺骗作家的同样办法进入俱乐部,遭拒绝。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他们从窗口偷偷爬进俱乐部。阿历克斯潜入训练厅时,猫夫人大吃一惊,因为她刚给警察局打完电话,说暴徒已经离去。猫夫人面对暴徒,奋起抵抗,经过激烈搏斗,不幸惨死在阿历克斯手下。阿历克斯得知警察将到而准备逃离现场时,同伙迪姆用奶瓶将其打昏在地,被警察逮捕。阿历克斯平时惯用暴力压服同伙,现终于遭到报复。

阿历克斯被判刑后关在监狱里。一天,内政部长到监狱视察,选中阿历克斯作为“犯罪纠正法”的实验者给转到鲁道维考医疗中心进行心理改造实验。实验开始后,阿历克斯每天两次被带到放映室,强迫观看各种暴行影片。在放映法西斯暴行影片时,播放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使阿历克斯无法忍受,产生强烈的呕吐感觉,但求一死。在实验结束时,他给“彻底”纠正过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所谓“新人”。

阿历克斯获释回家,发现自己的房间住着一个年轻房客。这个年轻人待他父母很好,远远胜过自己。阿历克斯见此情景,自知家中已没有他的位置,只好流浪街头。在街上碰巧遇到曾遭他毒打的老流浪汉向他乞讨,不幸给认出,被一群老流浪汉围住痛打一顿,而为他解围的两个警察偏偏是他过去的同伙迪姆和乔治。他们用汽车把他带到郊外僻静处,一面用警棍毒打,一面把他的头按到水里进行折磨,直到他奄奄一息,才心满意足地离去。阿历克斯遍体鳞伤,在雨中爬行,倒在一户人家门口,没想到又落入他的受害者作家手中。作家通过新闻报道得悉其弱点,便将电唱机的音量开到最大,强迫他听《第九交响乐》,阿历克斯疯狂地向窗口冲去。

阿历克斯跳楼自杀受重伤住院。内政部长专程到医院“探望”,并代表政府表示“歉意”,还对他今后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所有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反驳在野党就此事件对政府的谴责,重新赢得选民的信任,为大选捞取选票。

影片结尾,阿历克斯复归旧我,再次强奸妇女,尽情淫乐,影片在《雨中曲》的歌声中结束。

【鉴赏】

《发条桔子》是库布里克的代表作之一,立意新颖,寓意深刻,制作精美,是作者对未来英国社会的思考,是一部引起争论、值得探讨的影片。

本片片名《发条桔子》原指带发条的玩具桔子,用在这里表示少年罪犯阿历克斯实际上是一个受人操纵的“玩具桔子”,是为政客竞选服务的工具。

影片开始是主角阿历克斯的头部特写镜头,他右眼装饰着假睫毛,手持一杯牛奶,摄影机后移成中景,我们看到迪姆坐在左边,皮特坐在右边,乔治坐在迪姆左边。这一伙以阿历克斯为首的少年罪犯,在夜幕降临以后,坐在考罗瓦牛奶酒吧里,喝着加料牛奶,筹划晚间的暴行。摄影机继续后移成全景,我们看到酒吧里的桌子及陈设均是未来主义的,桌子的形状是躺着的裸女,造型奇特,肉欲横流。库布里克用简洁流畅的运动镜头点出了主题:未来社会里的性与暴力。

性与暴力是困扰当代西方社会的严重问题,成为不少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库布里克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将视角投向未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们看到,影片里暴力场面比比皆是,而且往往与性联系在一起。但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强奸的场面。阿历克斯和他的同伙戴着鼻子又粗又长的古怪面具(酷似阳具),用欺骗的手段进入作家亚历山大的住宅以后,先将他打成残废,然后当着他的面强奸了他的妻子。库布里克用手提摄影机近距离跟拍强奸动作,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少年罪犯施暴与作家妻子挣扎的整个过程,从而大大地加强了这一罪行的残忍性与观众的紧张感。令人发指的兽行与暴力和阿历克斯轻松地哼唱《雨中曲》主题歌以及滑稽夸张的动作对位,是库布里克的神来之笔,使画面与音乐之间在内容、节奏、情绪、气氛等方面互相对立,让音乐富有寓意性,更深刻地表达了影片内容,深化了主题。

在猫夫人健美俱乐部里施暴的段落也是表达上述主题的重要段落。猫夫人独居郊外偏僻处,成了阿历克斯及其同伙抢劫和施暴的理想对象。他们试图用欺骗进入俱乐部,但未成功,而且引起猫夫人的警觉,报了警。他们便从窗口进入室内。阿历克斯再次戴着酷似阳具的面具,与猫夫人在训练厅里相遇。训练厅陈设简单而古怪。随着阿历克斯的视线,我们看到墙上有多幅裸女壁画,桌上放着个巨大的阳具雕塑……在这样的色情氛围里,库布里克运用一组广角镜头描绘了猫夫人与阿历克斯搏斗的场面:猫夫人手持贝多芬(阿历克斯最喜欢的音乐家)半身雕像与阿历克斯手持阳具瓷雕(猫夫人最喜爱的艺术品)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阿历克斯用瓷雕将猫夫人砸死,搏斗过程影象变形,并以快速变焦结束,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令人震撼。

在猫夫人住处,阿历克斯被同伙出卖,遭警察逮捕。阿历克斯的被捕是影片的一个转折点,他由一个令人痛恨但充满活力的罪犯,变成一个令人同情但丧失活力的“试验品”。

政府为了显示自己政绩斐然,骗取选票,内政部长别出心裁地想出一套所谓“犯罪纠正法”,在鲁道维考医疗中心进行心理改造实验,以便把作恶多端的罪犯改造成奉公守法的公民。阿历克斯主动报名要求接受实验,目的是借此早日出狱。这种“纠正法”荒诞离奇,接受实验的罪犯身穿紧身衣,被紧紧地绑在椅子上,眼睑用夹子夹住,使他无法闭上,只好目不转睛地观看暴行影片,慢慢地产生条件反射,达到“纠正”的目的。为了强化这场戏的视觉效果,库布里克使用了一组特写镜头,让观众清楚地看到阿历克斯在观看暴行影片时面部(特别是眼睛)表情的变化,使观众开始对他产生同情。随着实验的进行,人的尊严和生命力逐渐从阿历克斯身上消失。等到使用舞台表演来证实上述心理改造实验取得完全成功的时候,阿历克斯的屈辱也达到了顶点,他变成一个完全任人摆布的玩具,一个钥匙掌握在内政部长手里的“发条桔子”,一个内政部长用以炫耀政绩、捞取选票的活广告,一个党派斗争的活筹码。自然,观众的同情就完全转到了阿历克斯身上。

阿历克斯给“彻底”纠正过来以后,被释放回家。接下去的叙事几乎是一个事件一个事件地重复影片第一部分的情节,不同的是这次阿历克斯成了受害者:他被迫离开自己温暖的家到街上流浪,遭到一群老流浪汉的拳打脚踢,又被摇身一变成为警察的原来同伙毒打了一顿,而当他在雨夜中爬行到一户人家求援时,却正好落到作家手中,不但成为他攻击现政府的一张王牌,而且成为他报仇的良机。作家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对阿历克斯进行无情的折磨,驱使他精神崩溃,跳窗自尽。在这里,库布里克使用了高速摄影,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从窗口慢慢地跳入蓝天。这一跳使阿历克斯复归旧我,获得再生,但是“再生”并没有使他摆脱被利用、受摆布的可悲处境,而是再次成为内政部长手上的“发条桔子”,继续为竞选和政治服务。影片以阿历克斯在众人围观下尽情淫乐结束,说明色情与暴力是未来社会无法摆脱的两大毒瘤,只好听其自然,任其发展。

从阿历克斯被捕入狱起,影片实际上转入了另一主题:人的自由意志。影片告诉我们,人需要有自由意志和选择的权利,一旦人被剥夺了这些权利,失去了个性而成为政府的驯服工具,就犹如一架机器,失去了做人的意义。影片里,这一主题由牧师来阐释。他明确地反对在鲁道维考医疗中心所进行的心理改造实验。他认为,这种作法是伪善的,不道德的,使人失去自由意志和选择的权利,是为政治服务的。牧师的思想也就是库布里克的思想。库布里克用了整整100个镜头(两本)来生动具体地描绘鲁道维考实验的荒唐可笑,特别是让残忍的暴力行为(法西斯暴行)与优美的古典音乐(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对位,是要让观众感受到这一实验不仅荒诞无稽,而且扼杀人性,亵渎人的尊严,具有非人道的实质。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人的感情生活是由一些相反的因素构成的。”他认为即使在儿童时期,孩子也是在爱与恨的矛盾中保持着平衡。弗洛伊德把关于人的残忍性的观点归结为死亡本能。在他看来,只有当这种死亡本能的一部分作为攻击和毁灭本能转向外部世界的时候,它才公开化,而这种毁灭性的外向化“构成了文明进展的最大障碍”。早在1905年出版的《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就写道:“残忍性很容易成为儿童的本性。”他在《精神分析新论》中又说:“经验表明,即使抚育过程充满着温柔、爱抚,超我也会获得同样严酷无情的特征。”弗洛伊德在对人类自身存在的爱与恨、性爱与残忍进行了详尽的心理分析后得出了对人类文明和人类心理的悲观性结论。

库布里克通过《发条桔子》阐述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悲观看法决非偶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20世纪的文艺创作影响极大,电影尤甚。库布里克通过阿历克斯这个形象向我们具体地展示了未来社会的可怕景象,就是对这一理论作了形象的阐释。既然残忍性已成为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暴力行为(包括性暴力)就是不可避免的,尽管阿历克斯是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长大,其暴力倾向也十分明显,而且无法纠正,强迫纠正适得其反,最后仍然回到暴力上来。这一对人类社会的悲观看法,我们当然不能苟同。

斯坦利·库布里克是定居英国的美国著名导演,从风格和气质看,在美国导演群中,他是最接近于欧洲“作者电影”导演的,但又不走极端。他的影片在艺术上有追求有创新,在商业上又有较高的票房价值,是我们常说的“叫好也叫座”的影片。库布里克从1953年拍摄第一部故事片《恐惧与欲望》起到1987年完成《全金属外壳》止,一共拍片13部,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乘。在《全金属外壳》问世前,有三部影片是他的著名三部曲,也是他艺术成就上的三部代表作。这三部影片是:《奇爱博士》(1963)、《2001年太空遨游》(1968)和《发条桔子》。三部影片都探讨了困扰着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奇爱博士》描写了一场偶然触发的美苏间的假想战争,涉及二次大战后的冷战问题;《2001年太空遨游》描绘了从类人猿开始到太空旅行的人类进化过程,是现代科幻片的先驱,触及了当代人类关心的太空问题;《发条桔子》揭示了青少年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设想出一个纠正暴力行为的荒诞解决办法,反映了导演对未来社会的悲观看法。影评家大卫·登比写道:“库布里克像那块黑色的石板(指《2001年太空遨游》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石板),是一种超自然的智慧力量,每隔长长一段时间,就会在尖叫声中出现,给世界以猛力一踢,使其在进化的阶梯上更上一级。”从库布里克的代表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关心社会问题、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具有独特风格的严肃电影艺术家。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