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彩色片 145分钟
埃及米斯尔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阿蒂夫·萨利姆 摄影:阿卜杜勒·阿齐兹·法赫米 主要演员: 马哈茂德·亚欣(饰塔哈·侯赛因) 苏珊 (饰苏珊娜)
本片获1978年迦太基国际电影节最佳创作奖、制片奖及表演奖
【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出色的传统教育片。它以历史的真实为基调,运用当代电影艺术语言,描写了埃及当代大文豪:“阿拉伯文学台柱”、著名盲人学者和大教育家塔哈·侯赛因艰苦奋斗、辉煌的一生,表现出埃及爱国知识分子传统的道德观和生命价值观。
影片以传记式的纪实主义风格描述了塔哈·侯赛因艰难成长的历程。他于上个世纪末即1889年,出生于上埃及乡村的一个小职员家庭。6岁时,他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影片用真切细致的语言,描写了他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困苦。两眼一抹黑,生活不能自理。他得到善良母亲的厚爱,但母亲过早的去世,给他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打击,使他尝够了生活的各种苦头。
塔哈·侯赛因并没有成为“黑暗中的俘虏”。他自幼便有着一颗挚著追求的心灵。他记忆力惊人,能熟背《古兰经》和阿拉伯古典诗歌。13岁时他前往开罗,进入著名的爱资哈尔大清真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和《古兰经》。在全校背诵《古兰经》比赛中,他获第一名。为此,他遭受校内一些富人纨绔子弟的妒忌,以及各种难以忍受的刁难和羞辱。但有一位老师十分同情他,精心地给他讲解《古兰经》和阿拉伯诗歌,帮助他做作业,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因而塔哈·侯赛因十分尊敬这位老师。老师的高尚品格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学习十分刻苦,在全校学生中,他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以其惊人的毅力,孜孜不倦地学习。因此,他于19岁时,以最优秀的成绩,被保送进入新创建的埃及大学文学院。同时,他在夜校进修法语和法国文学。六年后,他通过一篇研究中世纪一位阿拉伯著名哲理诗人艾布·阿拉·麦阿里作品的论文答辩,而获得埃及大学授予的第一个文学博士学位。
1915年,受埃及教育部推荐,塔哈·侯赛因被保送到法国蒙彼利埃索尔本大学深造。攻读法国文学,同时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心理学和欧洲现代史等多门学科。塔哈·侯赛因在法国留学期间,结识了其房东的女儿、一位名叫苏珊娜的美丽善良的法国姑娘。苏珊娜不仅同情侯赛因,而且对他的诚实正直的人品、坚韧不拔的生活毅力和执著的求知精神十分敬佩。因而,她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侯赛因以无微不至的关照,还在学习上千方百计地帮助他,陪他到各个图书馆查找资料,帮助他抄写文章。这样,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18年,塔哈·侯赛因通过一篇出色的论文答辩,荣获索尔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他和苏珊娜共同分享成功后的快乐。就在这年,即将回国的前夕,他同苏珊娜举行了结婚仪式。许多埃及同学,法国的老师和同学参加了他们的结婚典礼,向这位盲人学者表示祝贺。最后,在苏珊娜的陪伴下,这一对新婚夫妇,荣归埃及。
【鉴赏】
塔哈·侯赛因是埃及现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和大教育家。从法国学成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埃及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文学教授,亚历山大大学校长、国家教育部部长、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事务主任、阿拉伯语言协会主席和埃及作家协会主席等要职,同时荣获牛津大学、马德里大学、罗马大学、里昂大学、雅典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和巴黎大学大勋章。1949年,获埃及国家文学奖。1973年去世前,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勋章。他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阿拉伯文化的复兴和对欧洲文化的介绍。他主张政治和社会解放,普及和发展全民教育,提倡文学创作的现代化,为当代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和同欧洲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埃及电影家第一次将这位蜚声阿拉伯世界、家喻户晓的文化巨人和大教育家的不平凡的一生搬上银幕,成为最好的传统教育教材,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因此,该片被埃及教育部选列为“最佳传统教育片”,多年来向全国中小学免费放映。
影片用“闪回”手法,展示了塔哈·侯赛因艰苦光辉的一生。通过这位大文豪晚年对儿童们讲故事的形式,一幕幕展现他从童年开始的生活经历。上埃及农村的贫困落后的面貌,家庭生活的拮据,眼疾对他的折磨,双目失明后精神上的痛苦和生活的艰难,一一出现在电影画面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节奏感较强,注意按故事的层次发展,来表现主人公对生活的冲刺和思想感情的变化。特别是对塔哈·侯赛因在开罗爱资哈尔学校背诵《古兰经》比赛前奋勇夺魁的激情和获胜后遭人嫉妒和侮辱时的愤怒,以及在法国大学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后心情的激动,作出了精心的描绘,情节跌宕起伏,层次清晰。
影片对法国城市风光及主人公学习的环境,以灵活的摄影机镜头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影片注意运用洗练、精辟、思想性很强的画外音,对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作出高度的概括,给观众以较深的启迪。这也是导演阿蒂夫·萨利姆的电影作品的一个普遍特点。萨利姆是以拍摄社会教育片而著称的老导演。他于50年代初开始拍片,其第一部影片是反映青少年犯罪题材的故事片《罪孽》。到60年代末,他为埃及拍出13部同类题材的影片。其中的代表作有《他们是教唆犯》(1954)、《我们是小学生》(1959)和《尼罗河上的冲突》(1965)。他的这些影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大都以社会上发生的犯罪案例为题材,同时,对促使青少年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作出分析,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进入70年代,萨利姆拓宽他的电影题材,其中有反映现代城市青年思想危机的《大学里的姑娘们》(1971),反映家庭问题的《后楼梯》(1973),提倡节制生育的 《孙子》 (1975) 和描写农村家庭悲剧的 《生命的列车开过了》(1975)等。他在70年代所拍的最重要的影片就是这部《征服黑暗的人》。本片以其重大的题材和深刻的思想性,精湛洗练的电影艺术语言和精彩的表演,于1978年突尼斯迦太基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电影创作奖、制片奖和表演奖,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上一次获奖最多的埃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