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彩色片 107分钟
英国格林波因特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理查德·艾尔 编剧:伊恩·麦克尤恩 摄影:克莱夫·蒂克纳 主要演员:乔纳森·普赖斯(饰詹姆斯·彭菲尔德) 蒂姆·柯里(饰杰里米·汉柯克) 罗斯玛丽·哈里斯(饰安·巴林顿)
【剧情简介】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为争夺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在英国内激起了巨大的反响。英国广播公司电台新闻编辑詹姆斯·彭菲尔德一直跟踪报道战争的进展情况。英舰队远征南美令人们回想起了1956年英舰队进军埃及,引起苏伊士危机的往事。然而英国那次行动遭到惨败,而这回却迅速赢得了胜利。在国民情绪高涨的情况下,雄心勃勃的詹姆斯看准了这一热门话题,决心写一本有关苏伊士运河问题的书。詹姆斯出身低微,自牛津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改善自己的职业前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眼下有了这个表现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怎能不利用呢?他出席了出版商汤姆·戈尔德举办的宴会,以便伺机说服他为自己出书。席间经他的同窗好友、专门采访舰队街新闻并因此小有名气的记者杰里米·汉柯克介绍,他结识了在电视台从事研究工作的苏珊·巴林顿。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苏珊年轻、漂亮, 各方面都符合詹姆斯的择偶要求,他便竭尽全力去追求她。在与苏珊交谈时,他隐瞒了自己的工人阶级家庭出身并谎称父母皆已故去。实际上他父母就住在伦敦郊区一所简陋的房屋里,母亲身患重病,长期卧床,身边只有衰老的父亲照料,他托辞工作繁忙,难得回家看望双亲。
一次,杰里米告诉他说苏珊的母亲安·巴林顿是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党人, 曾写过有关苏伊士危机的文章。詹姆斯认为这是向苏珊进攻的大好时机,于是便以写书而登门求教的名义,驱车诺福克海滨,专程拜访安。安十分喜欢詹姆斯,她说他令她想起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弟弟。临别时安邀请他改日与苏珊一起来此作客。在回伦敦的路上车出故障,詹姆斯只好来到邻近的格林纳姆·康芒空军基地,向长年住在基地门外的反核和平营的妇女求援。妇女们听说他在电台工作,便要求他为反核运动呼吁,詹姆斯满口答应。妇女们在热情相助时也向他散发了反核传单,然而一俟车修好,詹姆斯驾车离开后随即就把传单撕毁了。
詹姆斯与苏珊如期来到乡间的诺福克,安对他热情似火,不仅把有关苏伊士危机的资料悉数相赠,而且还主动与他发生了性关系。与此同时,苏珊对他却处处规避,言语带刺。回到伦敦后,詹姆斯越琢磨越不对劲。他苦心谋划,意在苏珊,现在却成了苏珊母亲的情夫。于是他拒接安的电话,断绝了与她的关系。安的第二个丈夫、一向在外拈花惹草的电视广告片导演马修·福斯邀其共进工作午餐,暗示他不在乎詹姆斯与安保持亲密关系。马修旁敲侧击地告诉他,广告片促销的商品未必都名副其实,他们正在享用的佳肴名为“农夫的午餐”,实际上也并非昔日的农民在犁地时真正用以果腹的午饭,它不过是商人为迎合顾客追求浪漫的怀旧心理而玩弄的花招。然而,为不影响与苏珊的关系,詹姆斯并未听从马修的劝诱。在与出版商戈尔德会见时,他表示可以用新观点去重写苏伊士危机的历史,以便迎合保守党在福克兰群岛问题上奉行的现政策。然而戈尔德直率地告诉他,只需要他简单地写一本面向美国大学生的历史教科书。
在杰里米的鼓动下,詹姆斯又与他和苏珊一起去布赖顿采访保守党的年会。正当首相撒切尔夫人向代表们发表演说,保证在福克兰群岛问题上政府会“告诉人民以实情”时,在大厅的一角,詹姆斯忽然发现杰里米正在和苏珊接吻。联想到过去的一切,他猛然意识到他最好的朋友欺骗了他。在他的追问下,杰里米也坦然承认詹姆斯与安的风流戏出自他的导演。詹姆斯愤然断绝了与他们的来往,埋头著述。全书脱稿后,戈尔德甚为满意。就在他的著作付梓出版之际,母亲谢世了。葬礼上,他面对着母亲的遗体,仍漠然地考虑着自己的前途。
【鉴赏】
本片是“新电影运动”以来英国影坛上少见的一部极具特色的社会写实片。编导者的创作动因就在于要为观众奉献一部富有时代气息、能把握社会脉搏跳动的影像作品。青年编剧麦克尤恩认为此前的英国电影时代感不强,在表现本国当代生活和社会现实方面远不及意大利和法国电影,甚至连美国电影也不如。为此他要一扫英国影坛的迂腐之气,创作出一部富有新意的作品来。他们不求助于商业性的大公司,而是在一向热心于扶助民族电影事业的金冠公司资助下,以独立制片的方式拍摄了本片。他们首先要寻找一件正在英国发生的、能震动全社会的大事作为影片的背景,为此他们为主人公确定了一个对大事件最敏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剧本初稿原选定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的婚礼为背景事件,福岛战争爆发后,编导认为这是上帝送来的礼物,他们立即以此为框架,另起炉灶铸新篇。为了更带现实感,编导还带着摄影师到一些正在进行中的政治事件现场,即时找戏抓拍镜头,拍完后再修改剧本,使之臻于完善。如英国反核妇女组织从1980年开始,一直在格林纳姆·康芒空军基地外扎营进行和平示威,反对美国的核巡航导弹存放在英国。这一直是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直到1988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同意撤走巡航导弹时,和平营运动才告结束。编导巧妙地把她们设计入剧情之中,这些事件的真实参与者出现在银幕上使得影片像电视新闻片一样真实可信(影片公映时她们还在和平营)。再如编导得知保守党在布赖顿召开年会的消息后,立即千方百计找关系,修改剧本,以“浪漫喜剧”的名义征得保守党的同意,到会议现场实拍了影片高潮部分的那一段戏。詹姆斯与撒切尔夫人处于同一画面的几个镜头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现场感。以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作为影片背景,追求现实感、即时性,这种实时制作剧情片的方法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冒险性,电影编导们通常不这样做,因为拍摄前并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不能按编导的意图影响事件的发展,只能照事先的构想在现场即兴发挥,成败难以估量,不足之处只能在剪辑时再加以补救。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对突出本片的主题大有助益,编导独出心裁地这样做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影片公映时正值英国大选,片中对保守党政府若隐若现的批评引起了争议,编导连忙声明他们并非要鼓动选民投工党的票,工党在他们看来和保守党是一丘之貉。影片以其即时性造成了社会效果,干预了现实生活,这正是编导所希望的)。这种拍片方法既继承了以三四十年代的纪录片运动为代表的英国电影的纪实传统,又体现了一种新的突破和发展。
本片的主题在于揭示今日英国无处不见其踪影的虚伪和蒙骗现象,不仅人际间尔虞我诈,即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不无谲诈之举。在个人生活方面,编导设计了一个诡诈的四角恋爱。詹姆斯对苏珊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可言,他只是想找一个具有中产阶级地位和家庭背景的配偶。为此他绞尽脑汁想赢得苏珊的垂爱,甚至迂回到她的母亲那儿,不想却中了杰里米的圈套。杰里米这位詹姆斯“最知心的朋友”对朋友一点不交心,相反却与苏珊联合起来戏弄詹姆斯。四人中编导只对安寄予了一定的同情,这位社会党人为人比较直爽,丈夫成天在外风流,她孤独难耐,见詹姆斯主动接近,便把他当作知音,岂知詹姆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久便把她甩掉,空令芳心寂寞。影片在涉及政治问题时编导表现了更多的欺瞒行为。詹姆斯写书并不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见解(他根本就没有独立的见解),不是为了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和历史反思,而完全是把它当作敲门砖,以攫取名誉地位。因此他迎合保守党的政策,迎合当时弥漫整个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企图借福岛战争的胜利来翻苏伊士运河问题的陈案。苏伊士危机的实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压迫民族纷纷觉醒、奋起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斗争,英国这个老牌殖民帝国的解体是必然的。这次失败促使英国上下进行了痛苦然而却是必要的历史反思,它对英国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大有好处的,英国的有识之士(例如本片编导)都明白这一点。然而保守党政府为了维护其殖民利益,执意又进行了福岛战争,并以狭隘的民族主义蒙骗国民。詹姆斯在这点上就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推波助澜、混水摸鱼。又如詹姆斯路经空军基地时,汽车抛锚,为借工具,他假称要报道和平示威,一旦目的达到,便立即扔掉反核传单。这段小插曲不仅揭示了詹姆斯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暗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会出于种种动机,欺骗、利用这些善良的妇女。在保守党年会上,撒切尔夫人一本正经地宣称要“告诉人民以实情”,恰在此时詹姆斯发现杰里米和苏珊在偷偷接吻。这组镜头一方面表示詹姆斯大梦方醒、发觉受骗,另一方面也巧妙地暗示撒切尔夫人同样在进行欺骗。实际上,本片的片名就隐喻着欺骗:“农夫的午餐”是剧中人物中午进餐时所用的一种快餐的商品名称,它根本不是传统的英国膳食,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成功的伪造”,就像保守党政府和詹姆斯需要重写苏伊士危机的历史一样。影片的编导还煞费苦心地设计了这样一段剧情:詹姆斯出席了一个政治演讲会,会上一位演讲者在谈到苏伊士问题时曾反问道:“我们是否可以说国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个人行为一样?”这句话强烈地表现出了编导者的创作意图。这位演讲者的慷慨陈词本来是剧本初稿中的重头戏,但导演艾尔认为这样拍太直露,太不电影化,于是两人便把这段戏改为仅仅是影片中的一段插曲,让细心的观众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寓意。编导在影片中还通过其他一些细节来影射与政治有关的现实,如乡间小镇诺福克在影片中被描绘得非常优美,简直具有一种田园诗的风情,它和人欲横流的伦敦大异其趣,然而这里也不是世外桃园:安在和詹姆斯倾心交谈时,战斗机低飞的轰鸣声吵得谈话无法进行下去。安对詹姆斯说,她的前夫也曾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在苏伊士危机时为了客观公正地对事件进行报道以维护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性而被迫离开。编导以此影射在福岛战争期间该公司一批正直人士所做的同样努力。
本片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就是它刻画了英国出身于劳动阶层的青年在80年代的所作所为。英国社会的等级制壁垒森严,劳动阶层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要想改变这种境遇往往会受到种种有形无形的压力。青年人最富于闯劲,他们总是不断地力图摆脱这种状况,但在不同的年代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举动,战后英国有不少影片就是反映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的。如在英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新电影运动”,其主旨就在于抒发50年代“愤怒的青年”对被压在社会的底层所郁积的满腔怨恨。《上流社会》中的乔·兰普顿为改变社会地位而玩弄手腕、靠裙带关系向上爬。《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中的阿瑟·西顿则只能以酗酒、偷女人、斗殴泄愤。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风气的陡转,英国的下层青年又开始逃避现实,成天灯红酒绿,追求享乐,以存在主义的态度对待人生,构成了英国电影中的“摇摆的60年代”。从70年代后期开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动荡渐趋平息,理性主义重新抬头,社会的运转又回复到旧有的秩序上。然而这种回归并非不折不扣的复旧,一些落后于时代的陈规毕竟被六七十年代的造反浪潮冲刷掉了。具体到英国,就是等级的鸿沟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了,对劳动阶级出身的青年变更社会地位的外来压力减轻了。但是他们必须依循旧有的秩序按部就班地拾级而上,首先他们必须受过“良好教育”,然后再找份体面的工作,取得事业的成功,才能过上优裕的生活。60年代的嬉皮士早已云散,80年代青年的奋斗目标是做雅皮士。本片主人公詹姆斯便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儿,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如何爬入中产阶级的行列,他甚至还是这类人中较为卑劣的一个典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詹姆斯以自己的劳工阶层出身感到羞耻,不仅谎报家庭背景,而且还绝情地不去探望照料重病缠身的母亲。他的向上爬在本片中有两个具体目标: 写书和求偶,两者都表现了他的寡廉鲜耻。
应当说,本片编导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还是颇有新意的,然而他们毕竟年轻,功力稍逊,因此创作时有些“主题先行”。同时,他们过于重视表现社会政治背景,而对前台的爱情讽喻故事深度则开掘不够,艺术感染力也不尽如人意。一些炙手可热的政治事件仅作为背景出现,未能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有些可惜。再者,影片在揭示欺诈行为时总显得力度不够,对观众缺乏冲击力,这对强化主题无疑是不利的。
尽管如此,本片在英国电影史上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