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彩色片 90分钟
法国洛桑日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埃里克·罗麦尔 摄影:苏菲·曼迪涅 主要演员:玛丽·里维埃尔(饰德尔菲娜) 卡丽塔(饰莱娜) 万桑·高迪埃(饰万桑)
本片获1986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剧情简介】
8月的巴黎。虽然天气没有往年那般炎热,但毕竟已到了一年一度的休假时节。五行八作的人们纷纷开始打点行装,或呼朋唤友,或孑然一身,准备离开这座他们生活与工作的喧嚣都市,踏上奔向外国、外省的旅途,去寻求短暂的清闲和自由。一时间,偌大的巴黎城人心浮动,凡朋友相逢则言必称度假。将近而立之年的某公司女秘书德尔菲娜自然也不例外,她渴望利用这难得的机会走出日常生活的闭塞天地,去领略更为丰富的人生。可是,去哪里度假,又和谁一起去呢?和她那些交际广泛、乐天开朗的女伴不同,她是一个拘谨、内向的姑娘,时常处于孤独之中。虽然在她内心深处潜藏着对这种清冷的孤独的恐惧,但她也实在不愿意三五成群地结队出行,她受不了那份嘈杂与纷乱。她只盼望能有一位亲密的朋友与她为伴,徜徉于山山水水之间。
然而世间之事却并非总能尽如人意,这次德尔菲娜的希望便落空了。相交多年的男友让·皮埃尔不久前与她分道扬镳,她虽一次次地给他打去电话,企盼能与他一道去度假,并借此机会追回昔日的情意,但都被皮埃尔婉拒;她又与女伴卡洛琳相约携手出游,孰料出发的日子逐渐临近,卡洛琳却不知被什么事绊住了姐姐一家兴高采烈地准备远赴爱尔兰,出于骨肉亲情,姐姐真诚地邀请她去都柏林相聚,无奈她一来不愿做个搅进这个和谐家庭的外来人,二来比起凉爽多雨的北方国度,她更向往阳光明媚的南方海滨,只好拂了姐姐的好意。于是,在人们一个个如出巢之鸟般雀跃的时候,她心中却充满了失落感、寂寞感,情绪压抑而沮丧,颇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味道。
女友贝阿特丽丝、玛努拉和弗朗索瓦兹看到德尔菲娜这副模样既不解又着急。在她们看来,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多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就是去度假吗?有个伴自然不错,倘若没有也大可不必如此失魂落魄。一个人去遨游四海,岂非更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更有一种独特的情趣?即便不愿只身独闯世界,也不妨加入集体旅游的行列,多结识一些朋友,增加几分安全感,同样不失为良策。她们怀着对德尔菲娜的满腔同情,揣度着她的心事,软语温言地尽力安慰她。无奈德尔菲娜的心头好似有一团解不开的愁结,她避开女伴们,躲到一旁悄悄地垂泪。最后,还是弗朗索瓦兹急中生智,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邀请德尔菲娜到她在瑟堡的家中做客 ,那里有一所大房子,有花园,还有大海和阳光……这一次,德尔菲娜总算没有拒绝。
海滨城市瑟堡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弗朗索瓦兹为德尔菲娜指点着英吉利海峡、汝拉山和拉格河,热情地尽着地主之谊。离她们不远的地方,一个年轻的海员在独自凭栏远眺,并不时将目光投向她们。弗朗索瓦兹灵机一动,何不借此人来打破德尔菲娜的孤寂呢?弗朗索瓦兹的微笑引得海员一步步向她们走来,德尔菲娜禁不住心中慌乱。海员爽快地与她们攀谈,并约她们晚餐后再度相见。此举令德尔菲娜颇生疑虑,她心中虽隐藏着与异性交往的渴望,但萍水相逢便定下约会在她看来却大为不妥,谁知这位常年四海飘泊的水手为人是否可靠?因此,尽管弗朗索瓦兹极力撮合,她还是执意退避三舍,抽身走开,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中。
弗朗索瓦兹一家摆下盛宴,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德尔菲娜。然而欢声笑语、佳肴美馔虽使她颇为感动,却无法消除她内心的疏离感。对这其乐融融的家庭来说,她毕竟是个匆匆来去的过客。再说,他们的饮食习惯也颇不对她的口味:带血的猪排、鸡蛋、鱼虾,均来自“有红色血液的动物”,而这正是德尔菲娜躲避唯恐不及的。要知道,这都是生灵啊!吃肉会使她联想起屠杀,红色又令她联想到暴力。所以,她只喜欢绿色,绿色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在别墅的花园里,弗朗索瓦兹与其男友相偎相依,不时柔情脉脉地接吻。德尔菲娜看在眼里,心头一阵怅惘。小姑娘维尼莎关切地询问她是否也有男朋友,于无意之中深深刺痛了她。德尔菲娜似乎是为了求得心理的平衡和某种精神上的慰藉,竟脱口说出:“我有男朋友,我有几个男朋友,我的男朋友常换!”
画饼终难充饥。面对大海、树林,听着涛声、风声,德尔菲娜不禁仰望长天,潸然泪下……两天后,她独自返回了巴黎。
德尔菲娜漫步在巴黎街头,一个陌生男子若即若离地尾随着她。德尔菲娜有几分愠怒,转回身狠狠地瞪他一眼。男人识趣地走开,去寻找新的猎艳目标。不行,还得走,离开这对单身姑娘来说遍布陷井的巴黎。于无奈之中,她奔向了普拉涅山区,那里有几个皮埃尔的朋友。
然而,普拉涅山区那云雾缭绕的山峰、满坡葱绿的牧草也未能留住德尔菲娜。望着怡人的景色、拥挤的人流,踯躅独行的她感到的只是伤感与苦恼。就在当天,她流着泪再次返回巴黎。
假期还有两周。这段本该是轻松快乐的时光,如今却成了德尔菲娜心头的沉重负担。她百无聊赖地沿着塞纳河走着,河水浑浊,心情阴郁,她仿佛已落入了绝望的境地。孰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她竟然与多时未见的女友伊列娜在街头不期而遇。伊列娜闻知德尔菲娜的情况,慷慨地将在比亚里茨的别墅借给了她。这无异于绝处逢生,德尔菲娜满心欢喜。
蓝天、大海,德尔菲娜独自俯卧在沙滩上。兴奋已然逝去,烦恼再度向她袭来。她也想如周围的人们一样纵身跃入大海,忘情地与波涛嬉戏,可她做不到,她只有孤独地沿着石堤信步前行……
不远处,一群人热烈地谈论着儒勒·凡尔纳的小说《绿光》,引得她驻足倾听。他们说道,神秘的绿光是在空气极度清澈的特定时刻才会出现的落日的最后一抹光辉,人们极难见到。但人们一旦有幸见到了它,就可以洞悉自己的心灵,洞察别人的感情……。德尔菲娜不禁悠然神往。
海滩上,裸着上身的年轻、开朗的瑞典姑娘莱娜来到德尔菲娜身旁。几句攀谈之后,两人临时结成了伙伴。德尔菲娜虽不善于交际,但这毕竟是个可以与之交谈的对象。凭借这位瑞典姑娘,她可以暂时摆脱难耐的孤寂。可莱娜开放的性格、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和对男女关系持有的无所谓的观点,却使德尔菲娜感到格格不入。莱娜看出德尔菲娜满腹心事,便劝她忘掉烦恼、忘掉一切,去尽情享受人生。她还引来两个小伙子,肆无忌惮地与他们调笑,以撩起德尔菲娜的兴致。德尔菲娜实在无法忍受,她提起包逃避般地扬长而去,丢下了莫名其妙的那两男一女。
次日,德尔菲娜来到火车站,想返回巴黎,就此结束这如此令人沮丧的假期。无奈,两趟驶往巴黎的列车都已开走,她踌躇片刻,便选了一张空椅子坐下,看起书来。她突然发现,一个小伙子正注视着她。他看上去直率而开朗,他的目光充满善意。不知是什么原因,一向拘谨、持重、羞于与陌生男子来往的德尔菲娜此刻却怦然心动。是小伙子纯真的神态吸引了她,还是过久的压抑需要一次释放?也许两者兼有。德尔菲娜破天荒地主动向小伙子递上一个微笑,送去期待的目光。小伙子走过来,坐在她身旁,德尔菲娜毫无拒绝之意。非但如此,她竟然如同面对一位相交已久的朋友,无保留地敞开了心扉。当得知小伙子万桑欲去距此不远的圣让德吕兹度周末时,她说出这样一句会使所有深知她性格的女友们为之目瞪口呆的话:“您能带我去吗?”
在老圣德吕兹,德尔菲娜与雅克细细谈心。她谈到了对男人、对爱情的看法,谈到了她的希望与苦恼。她请万桑与她并肩坐在海边的悬崖上,在海浪拍岸声中,她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万桑心中泛起一股柔情,他腼腆而诚挚地邀请德尔菲娜与他一道去贝约纳共度几天时光。德尔菲娜不禁一阵喜悦,但她并未立即应允,而是不住地说:“再等一等,等一等……”
太阳向海面落去,德尔菲娜的心却提了起来。她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进而又低声哭泣。她期望着、企盼着,心情忐忑不安。也许,即将到来的一瞬会永远地改变她的生活。万桑轻轻搂住她,两人一起向落日亲吻大海的地方望去。太阳渐渐投入大海的怀抱,放射出最后一抹光辉。就在太阳完全消失的一刹那,就在它融入大海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绿点。奇迹发生了!
德尔菲娜兴奋已极,她依偎在万桑怀中,泪如雨下。万桑始而惊奇,继而着迷地看着她。大海宁静而安详,一直铺向那无垠的天际……
【鉴赏】
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埃里克·罗麦尔(原名莫里斯·谢莱)出生于1920年,40年代末期成为电影俱乐部的中坚人物和影评家。1951年《电影手册》杂志问世之初,他即任该刊编辑,进而于1957年接任主编一职,直至1963年。1959年,继在短片领域进行了几次尝试之后,他导演了第一部长片《狮子的标记》,并以此片跻身于“新浪潮”导演的行列。此后,他致力于创作由若干部有内在联系的影片组成的系列片。首先诞生的是拍摄于1962—1972年的由两部短片、四部长片组成的《六个道德故事》。接着,是从1981年开始的《喜剧与格言》系列,《绿光》便是这一系列中的第五部影片。在这两个系列中,罗麦尔集中表现了形形色色的微妙爱情。第一个系列主要侧重于心理方面,第二个系列则更多是将人物置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二者的共同之处是表现手法细致入微、语言考究、对白与画面浑然一体,属艺术影片之列。
就《绿光》而言,可以说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兼有上述两个系列的特征。影片的情节颇为简单,而且呈直线性发展,几乎是逐日地记录下巴黎芸芸众生中一个普通的女秘书德尔菲娜假期的经历。这一经历既不曲折又无跌宕,编导者的意图并不在于此.而是仅仅以此为载体,去展现女主人公独特的心理状态,表现她的希望、困惑、烦恼与追求。换言之,将此片视为心理片较之情节片更为适宜。然而,影片并非孤立地去进行德尔菲娜心路历程的探索,而是不断使她处于旅途之中,从巴黎至外省,从内陆至海滨,从北方至南方,使她广泛地接触80年代中期的法国社会,从而描绘出一幅当代法国的风情画。从这个角度来讲,影片编导者可谓匠心独运,选择了一个简捷、直接的能产生双重效果的切入点,既凸现了主人公,又将其融入时代与社会的大背景之中。这与某些完全脱离开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在一个闭锁的天地中去刻画人物的法国心理片相比、无疑要高出
然而,此片与罗麦尔的其它影片也有其明显的差异。所有熟悉罗麦尔影片的地位,他的影片中的对话在法国电影中属于最精心推敲、最具魅力的对话之列。他对电影的这一元素始终加以严格控制,且注重突出各社会集团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但是,在《绿光》一片中,罗麦尔前所未有地对这一领域放松了控制,给予演员很大的自由,要求他们依照自己的个性和语言来表现相当简略的剧本所规定的情境。这种根本性的变化的出现,并非是罗麦尔一时兴起,而是影片情节、人物、风格的需要。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他追求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因而采用了最简单的拍摄方法,如轻型器材(16毫米摄影机)、人数很少的摄制组、使用长镜头,甚至一个段落使用一个镜头。他的摄影机有意居于不显眼的地位,似乎仅仅起到“记录”的作用,即“尽可能地取自现实”,同时力求什么也不漏掉。此外,在这部影片中,罗麦尔第一次将所有人物,或者几乎所有人物,都置于较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所从事的都是微末的工作。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华丽的词藻、精美的对白都已不再适用,相对贫乏的语言反而能给人一种真实感,能以其质朴打动人心,并达成整部影片风格的统一。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罗麦尔在继续保持其一贯风格的同时,也在力求变化,力求突破自己,而这正是一位真正艺术家的追求。
在《绿光》中,人们还可以明显看出罗麦尔为塑造德尔菲娜这一人物形象,为刻画其性格所采用的一种高明的手法——对比。首先,是她与周围环境的对比。时值假期,她所到之处,无论是城市、是乡间、是海滨、是山区,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真可谓人人各得其所,个个笑逐颜开。但这种氛围恰与德尔菲娜的孤独、苦闷、无所适从形成鲜明的反差,使得她处处觉得格格不入。时时潸然泪下,倍感自己处境的凄凉。其次,是法国姑娘德尔菲娜与瑞典姑娘莱娜的性格及生活态度的对比。德尔菲娜既对生活抱有希望,又恪守着她的生活信条,对生活中一切未知或不确定的事物均怀有某种恐惧感,因而时时将自己封闭起来,在生活中踌躇不前,为寻觅不到快乐而忧郁、沮丧。莱娜则全然相反,她对生活持一种开放的观点,认为理所当然地应该尽情地享受生活,大胆、主动地去追求生活的欢乐。对她而言,在生活中无须彷徨,无须顾忌,所以她绝无德尔菲娜那样的心境。她在影片中作为德尔菲娜的反衬而出现,更加突出了德尔菲娜的人物特征。最后,是红色与绿色及它们所具有的不同含意的对比。在德尔菲娜看来,红色代表着鲜血与暴力,绿色则是希望与生机的象征。因而,她不吃肉;因而,她喜欢绿色。她的这种独特的感受与她的性格极为吻合,也使她对绿光的格外钟情及热切企盼成为其性格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