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外国名著 > 影视赏析 >

电影《马太福音》剧情简介+影评

<<回目录

1964 黑白片 142分钟

意大利阿尔科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彼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摄影:托尼诺·德利·科利主要演员:艾力克·伊拉奥基(饰耶稣) 玛格瑞塔·卡鲁索(饰圣母马利亚,青年时期) 苏珊娜·帕索里尼(饰圣母马利亚,老年时期) 马里奥·苏格拉底 (饰施洗者约翰)本片获196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65年国际天主教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剧情简介】

童贞女马利亚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就怀了孕。他们都很诧异,相对无语。约瑟悄然离开,马利亚目送他远去。

约瑟从镇子里的石子路上走过。路边戏耍的孩子们使他更加烦恼。他靠着石坡坐下来,忽然看见一个年轻漂亮的少女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原来这是一位天使,奉上帝之命来向约瑟说明实情:“……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

不久,耶稣出生在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的异星得知有位神子降世,便到耶路撒冷去拜访。犹太王希律得知降生了一位将来要作犹太王的孩子,心里不安,便派三位博士前往伯利恒寻访。他们在一间简陋的山坡小屋中找到小耶稣,惊喜不已,献上珍贵礼物。三位博士蒙神指示,躲避希律,回到本地。

天使向约瑟显现,要他全家逃往埃及,因为希律王要除灭耶稣。约瑟扶马利亚和小耶稣骑上毛驴,带领他们离开伯利恒前往埃及,与此同时,希律下令屠杀伯利恒城及四境中两岁以内的男婴,一时哀鸿遍野。希律王死后,天使让他们到以色列的拿撒勒去。

施洗者约翰在约旦河边为犹太人洗礼。他对人们说,“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30岁左右的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约翰为他洗礼后,上帝从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他禁食40昼夜,后来饿了。撒旦让他变石头为食物,耶稣说人活着不单靠食物,乃是神的话。撒旦让他从圣城的殿顶上跳下去,耶稣说:“不可试探神主”。

耶稣开始传道。他对打场的农民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回心悔改。”但是农民们不解其意。耶稣走到加利利海边,召唤渔夫彼得和安德烈跟从他;他又召唤正在补网的雅各和约翰跟从他。他们走遍加利利,传天国的福音,治百姓的疾病。他看到许多人困苦流离,如同没有牧者的羊一样,就对门徒们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去收他的庄稼。”他又招了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马太、西门和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达太和犹大等另外八名门徒。他为虚心的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饥渴慕义的人、怜恤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和为义受逼迫的人祝福,教训他们做世上的盐和光,以好行为荣耀天父。

耶稣行神迹治好了一个麻风病人,名声传遍以色列。他号召人们成全律法,不可杀人、奸淫,邪念都不可有;他劝诫人们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他告诉人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要饶恕认得过错”;“不要论断人”;“不要为生命担忧”,而要先求“神的国和他的义”;“要防备假先知。”场景和人物不断变换,耶稣的训导持续着,要他们“尽心、尽性、尽意爱神”,“要爱人如己。”

法利赛人、撒都该人、犹太祭司以及文士们都反对耶稣,不断向他挑战。他们带来一个拄着双拐的老人,要耶稣医治。耶稣用神迹让他扔掉了拐杖,健步如飞。百姓们得知此事,纷纷出城跟随他。一天下午,大约5000人聚集在荒岭野坡上,个个饥肠辘辘,但是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耶稣望着天祝福,变出大量饼和鱼让大家都吃饱了,还剩下好几篮子。

耶稣还通过在水面上行走,制服惊涛骇浪,让众人相信他是神的儿子。有一次耶稣站在城墙上讲道,有人告诉他说,他母亲和他兄弟要与他说话。耶稣却指着门徒和众人说: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了。”耶稣的母亲和弟弟听了都不以为怪,还惊喜而又自然地露出了笑容。

施洗者约翰因为说过新希律王的弟弟腓力娶女子希罗底不合理,被关进监狱。希律王生日那天,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博得新希律王欢喜。他起誓说,她求甚么都给她。她受母亲唆使,就说:“请把施洗者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就这样,施洗者约翰被斩首处死。

耶稣和众门徒听后,十分悲痛。他们走过旷野,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他问门徒说: “人说我人子是谁?”众说纷纭,彼得回答说: “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听了说他有福,因为天父指示他这样说。他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彼得。耶稣预言自己要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杀害,但是可以在第三日复活。他鼓励门徒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他看见一个儿童和父亲一起玩耍十分天真,就对门徒们说,你们要像这个小孩子一样谦卑,这样才能进天国。

耶稣骑着毛驴,带领门徒们到了耶路撒冷。市民们闻讯,男女老少倾城出动,夹道欢迎,视若贵宾。耶稣进了神殿,不忍心看到“祷告的殿”成为贼窝,便赶出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并治好了里边的瞎子和瘸子。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问他仗甚么权柄作这些事,并问他是不是犹太人之王。耶稣给予肯定的回答,使他的敌人更为恼火。

逾越节前,耶稣带领门徒们到了伯大尼。一天他们一起吃饭时,一个女人拿来贵重的香膏为耶稣抹头。犹大因为想到这香膏可以卖很多钱,心中不快,便去见祭司长,以30块钱为代价,密谋出卖耶稣。

逾越节那天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一起吃“最后的晚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众门徒听了十分忧愁,纷纷问是不是自己。犹大也问他说: “拉比,是我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后扳开,让他们吃了纪念他,因为这是他的身体;他又拿起杯来,祝福后递给他们,让他们喝了纪念他,因为这是他的“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饭后,他们往橄榄山去。途中,耶稣对彼得说,“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却肯定地说,“即使我和你同死,也不会不认你。”众门徒也都这样说。

当晚,耶稣带领彼得和西庇太到山上祷告。半夜,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带领士兵,拿着刀棒来到山坡上。犹大以请安亲嘴为暗号,让士兵来抓耶稣。门徒们要搏斗,但是耶稣告诉他们不要动刀动武。

大祭司和长老们在公会审判耶稣。有些人也来作见证告他。大祭司要他起誓是神的儿子,他回答说:“你说的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全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大祭司说他狂妄,让士兵们对他拳打脚踢,百般侮辱。外边院子里,一个使女和另外两个人三次认出彼得是耶稣的门徒,而彼得却三次否认。事后他想起耶稣的预言,羞愧痛哭。

第二天早晨,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决定治死耶稣,就把他捆绑解去交给巡府彼拉多。犹大看见耶稣被定罪,后悔不已,他把钱交给祭司长和长老,但是遭到嘲讽。他便把钱扔到殿里,出去吊死了。

在巡府彼拉多面前,耶稣仍然承认他是犹太人的王。彼拉多吩咐人钉十字架,巡府的兵给他脱了衣服,换上朱红色袍子,戴上用荆棘编成的冠冕,竭尽戏弄之能事。此后,他们又让他背上十字架,来到各各他(即骷髅地)。士兵们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在他左右两边还有两个被钉十字架的强盗。许多人都讥笑戏弄他。耶稣忍着极大的痛苦死在十字架上。忽然,天崩地裂,人们四散逃走,耶稣的母亲和他的门徒把他放下来,用白色细麻布裹好,放入墓中。

彼拉多吩咐士兵对坟墓严加看守,恐怕他真的复活迷惑百姓。安息日快完的一天,圣母马利亚和一些人来看坟墓。天使告诉他们说,耶稣已经照他所说的从死里复活了,并要他们到加利利的一座山上去见他。

众人赶到加利利,在约定的山上果然见到复活了的耶稣。他对拜倒在脚下的门徒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让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命,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鉴赏】

《马太福音》虽然是一部60年代拍摄的普通黑白片,但是被公认为是帕索里尼最成功、最有诗意、最具有符号学特征、最有新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作品之一;也是电影有史以来表现耶稣基督生平、阐述基督教义最有独特见地的作品之一。它出自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和无神论者的手中(关于帕索里尼的政治观、艺术观、电影观以及其生活和历史背景,请参看本书续编《萨罗》条的鉴赏部分),但是同时又得到包括基督徒、天主教徒在内的各方面、各层次观众的欣赏和认可,实在是整个电影文化史上十分罕见的现象。

顾名思义,帕索里尼的这部影片是以《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为蓝本改编拍摄的。如果说,马太写福音书的主要目的,是向犹太读者证明耶稣就是他们的弥赛亚(救世主),而他采用的方法,是以耶稣在他的生命和事奉中如何应验旧约圣经中的预言,他编排资料的方式,是由五大段重要的讲章而成;那么,帕索里尼的这部影片则是在传达上述主题的同时,向观众显示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的巨大潜力。除了对原作提供的资料和叙事顺序作了一些改动和删节(例如更换了天使显现的地点和场景等),以及在个别地方突出了耶稣的“斗争性”以外,帕索里尼对原作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与原作的叙述风格相近似,创作者没有对耶稣的生平和神迹进行戏剧性的夸张渲染,也没有利用任何特技效果去表现他的神奇和大能,但是却通过极富有诗意的电影语言,把耶稣作为“神子”和“人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观众在耶稣大段大段的“福音”宣教中,既领悟到他的救世思想和献身精神,又感受到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视听语言在传达抽象观念、塑造人物、表现事件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以及电影镜头和声画构成等特殊表现手段的“符号学”意义。

从总体效果看,帕索里尼以娴熟的电影技巧和丰富的艺术手段,赋予全片以有张有弛的叙述节奏和一气呵成的结构形式。其艺术效果,一方面使观众通过银幕视听形象(特别是通过对耶稣的造型、动作以及对其宣教和经历的描述)去构筑自己心目中的基督(意为救世主)形象;另一方面又如同和作者马太一起,跟随耶稣去犹太各地,聆听耶稣的讲道,感受他的人格和神性,从而获得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亲切感和屡看不厌的新鲜感。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除了音乐、天使对约瑟的指令和孩子们的笑声,没有任何其它音响。贞女马利亚的大特写,注视着约瑟,充满渴望被理解但又无可奈何的表情;反打约瑟的面部特写,注视着马利亚,充满委屈而又不愿羞辱她的同样无可奈何的表情。观众的心立刻被带入一个神秘而又美好、温情而又暗含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场景之中。约瑟听了天使的话而明白了真相,回到马利亚身边,相同的镜头结构,但是不同的感情色彩,在对比中让观众的心理获得平衡。马利亚(包括青年和老年时期)和约瑟在全片中从未开口说话,而且都不是由职业演员扮演,但是他们把所承担的银幕形象,特别是他们对耶稣这位神子的厚爱、理解刻画得唯妙唯肖,亲切感人。

在表现三位博士和人群赶到伯利恒去崇拜“新生王”的段落,撒旦试探耶稣的段落,希罗底的女儿在新希律王面前跳舞和施洗者约翰被斩首处死的段落,犹大上吊、耶稣受难等场景中,帕索里尼都以富有诗意的对比强烈的镜头,传情达意的大特写镜头,内涵丰富的前后景构图和大幅度的运动镜头,不断变化视角的主客观镜头,以及快速的切换和声画构成,表现特定的人物事件和情绪气氛,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如同上面提到的马利亚和约瑟的表演一样,帕索里尼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传统,不使用职业演员,而是根据造型的需要,选用具有生活实感的业余演员去创造特定的银幕形象。帕索里尼的老母亲苏珊娜饰演的老年时期的马利亚,创造出一位慈善、宽宏的圣母形象,让观众看到她那充满喜怒哀乐的老母亲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造型表现力也是鲜明强烈的。银幕上那荒凉贫瘠的土地(在意大利南方实拍),人们那粗糙褴褛的衣衫,未加修饰的脸庞等等都会使人想到大约2000年前那个特殊的时代。影片因此而获第37届奥斯卡最佳黑白片美工、最佳黑白片服装设计金像奖提名。帕索里尼影片中的耶稣作为“人子”和“神子”,深情而又急切地向他周围那些被贫病折磨、麻木不仁的人们传播福音。他因为想到人们的灵魂得不到拯救而经历了精神上的痛苦,他更因为祭司长和民间长老们的迫害而受尽肉体上的折磨,最后死在十字架上。影片也从一些侧面表现出他的激动和愤怒。另一方面,帕索里尼着意刻画了耶稣作为“神子”的神性和奇功异能,因为离开这些描写,耶稣基督就不成其耶稣基督,影片也就失去了其成功的根基。

这部获第37届奥斯卡最佳音乐金像奖提名和其它大奖的影片,在音乐运用和处理方面也独具特色。作曲家路易斯·巴卡洛夫并没有为影片创作专门的乐曲。他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对《圣经》以及对影片的独到见解,精选了巴哈、莫扎特、韦伯、普罗柯菲耶夫等人的作品和美国赞美诗《有时我感到如同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经过重新配器,穿插到影片当中。帕索里尼和巴卡洛夫让这些乐曲既作为背景音响出现,从而创造一种历史感和崇高感,又通过音乐和静默的对比以及与画面的配合增加场景的张力。例如,在表现希律王滥杀无辜的段落中,创作者运用了普罗柯菲耶夫1938年为爱森斯坦名片《亚力山大·涅夫斯基》谱写的表现“俄罗斯在蒙古的重轭下”这一乐段加以渲染。又如,多次在影片中出现的《卢巴弥撒曲》和美国赞美诗《有时我感到如同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与耶稣生平中的主要时期——诞生、传教、受难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一个非凡的人那非凡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