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黑白片 94分钟
波兰卡梅拉制片厂摄制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耶尔日·斯科利莫夫斯基 雅各布·戈德伯格 罗曼·波兰斯基 摄影:耶尔日·李普曼 主要演员:列昂·涅姆契克(饰安德列依) 约兰塔·乌梅卡(饰克丽斯汀娜) 日格蒙特·马兰诺维茨(饰年轻人)
【剧情简介】
清晨,在通往郊外的一条冷清的公路上,一辆豪华小汽车翻过小山坡向前飞驶。车内前座坐着一对夫妇,驾车的克丽斯汀娜,年轻美貌。她的丈夫、体育编辑安德列依安详而舒适地坐在旁边。夫妇俩正驶向郊外湖滨度假,车速愈来愈快,两人相互无言。
突然,公路中央迎面出现了一个小伙子。年轻人看来不足20岁,显得有些稚嫩。他扬臂请求搭车,那副疲惫的神态显见已步行了不短的路程。
克丽斯汀娜猛地将车停在小伙子身边,态度不冷不热,安德列依则满脸不高兴,流露出颇不耐烦的神色。只是小伙子的要求实在太殷切了,他俩还是让他上了车。
驾车的换成了安德列依。这名体育编辑名躁一时,正在步步高升,对搭车的小伙子傲慢异常,不大搭理。克丽斯汀娜却渐渐显得比较随和。小伙子为了博得他们的喜欢,不时找些话题闲聊。他自称是大学生,外出旅行,不想遇到了麻烦,要不是搭上他俩的车,还不知要走多少路程呢。
汽车开到郊外一处风景区。这里,湖水清澈,树木成林,分外幽静。湖边停靠着几艘漂亮的游艇,安德列依和克丽斯汀娜跳上自己的游艇忙开了,大学生见他们并不招呼他,尴尬地站了一会,背起旅行用的帆布包准备离开。安德列依却叫住了他,让他帮着去舀船底的积水。他起劲地干了起来。安德列依洋洋自得地向大学生炫耀这艘漂亮的机帆船,一时高兴,竟邀他一起乘船旅游度假。大学生满口应允。于是,安德列依自任船长,摆出一副发号施令的架势,大学生和克丽斯汀娜充当水手,三人终于摆弄好了帆船。刹那间,他们似乎都忘了城市生活的嘈杂喧闹,沉醉于大自然的平静安详之中。
帆船轻盈地向大湖的深处驶去。安德列依又依然一副威严的模样,很少搭理大学生,偶有问题要问,也是居高临下,态度傲慢;克丽斯汀娜倒是和大学生聊聊家常。当她忙着做早餐时,大学生从身上掏出了一把很大的折刀,递给她切食物,克丽斯汀娜用不惯这样的折刀,还给了他。大学生在船的甲板上摊开了左手,俯下身子用折刀在手掌指缝间飞快地戳了起来。动作熟练得令人心惊。他向克丽斯汀娜表白: 出门在外,很需要这样一把刀子,尤其在树林里用得着,在水中刀是没有用处的。驾船在平稳的湖面上漂行算不了什么,而要在生活里前进几步,便离不了这把刀子……看到大学生玩刀的惊险动作,听着他那稀奇古怪的议论,克丽斯汀娜和安德列依都异常惊讶,不觉以奇异的目光注视着他。
航行途中,安德列依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以显现自己高人一头。大学生自感是局外人,显得孤独、沉默,常常独自望着岸边的风光。然而他渐渐被克丽斯汀娜的美貌和风姿吸引住了,常常下意识地悄悄观察她的动作、神态。
安德列依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几乎忘了大学生的存在,常常当着他的面和姣美的妻子调笑,还动作粗俗地表露情爱。他的举动使大学生既妒忌,又反感,觉得仿佛是有意在侮辱自己似的。
傍晚,湖上下起了大雨,三人只得躲入船舱,闲来无事,便玩起了纸牌。大学生用那把大折刀作注,但不久便被克丽斯汀娜赢了过去。安德列依趁两人不注意,恶作剧地将折刀藏进了自己的口袋。
翌晨,雨霁天晴,大学生执意要离开帆船,然而那把已被他用背诵诗歌赎回来的折刀不见了。当他发现折刀是被安德列依故意偷藏起来之后,两人便产生了口角,最后则拳脚相见。大学生在搏斗中不慎落水,踪影全无。安德列依坐视不救,还余怒未消地把大学生的旅行袋和折刀一起抛入水中。克丽斯汀娜一味劝说丈夫,他却毫不理会。帆船已驶出一段距离,她提醒丈夫如果大学生溺水身亡,他将受到法律制裁。直到这时,安德列依才渐感事态严重,颇不情愿地跳入水中去探视情况。
大学生并未溺死,他偷偷游到船的另一边,见船上只有克丽斯汀娜一人,便爬上船来。克丽斯汀娜见他活着,欣喜异常,并对他受到欺负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歉意。大学生表露了对她的同情和爱慕,理解她作一个傲慢势利者的妻子是多么痛苦。两颗心沟通了,在她眼中,他已不再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而成了能够交流的知音;他则沉醉于初恋的激情之中,将她看成纯洁的少女。当安德列依回到船上时,妻子和大学生间早已产生过一段恋情,而大学生也真的已离开了这里。……
安德列依驾车停在交叉路口,拿不定主意是去公安机关自首还是径直回家。克丽斯汀娜告诉他大学生没死,还和她……安德列依却认为这个玩笑太无聊。他发动了汽车,但自己也不知该开向哪个方向。
【鉴赏】
本片是国际知名导演波兰斯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影片问世后在国际影坛颇受赞誉,除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外,还获得1963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本片以散文化风格和心理描述见长。从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看,它明显受到当时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某些影响。
首先,它人物极少,全片仅三个人物,两男一女,背景也很简单。除了自然景色外,几乎看不到什么社会背景。因此,它主要靠心理交流和刻画,靠自然环境、景物的意境烘托来吸引观赏者。
三个人物同在一条游艇上,起初并无利害冲突,但由于三人的心态各异,逐渐累积起了种种矛盾和纠葛:船主安德列依在人生旅途上正处于飞黄腾达之际,目中无人,傲慢异常;大学生则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单纯天真,又有求于对方, 自然显得忍气吞声,受人支配。但他又不失男儿本色,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又决意加以维护。作为女主人的克丽斯汀娜,她陪同丈夫度假,意在寻求欢乐。开始她对大学生也比较淡漠,但随着日常人际关系的一层层展露,她的同情和关注渐渐倒向了大学生的一边。三个人物关系的变化虽很微妙,却颇清晰。常常隐含在不知不觉、下意识流露之间,耐人回味。
环境、自然景物拍得富有诗意和情趣,有的还是拟人化的,达到了景情交融的境界。宁静悠远的湖面;湖上一叶孤舟的飘游;女主人公在船上悠然躺卧的各种姿态;铺天盖地而来的滂沱大雨;景色如画的清晨和傍晚等等,本身既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同时在总体上又构成一幅与世俗杂念相对立的另一种人生世界。影片虽未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作直接的揭露和抨击,但通过对安德列依丑恶本性的层层剥露,使他愈来愈和周围的人与景表现出一种不和谐的色调。这种对自然,对人性的描绘,又是和全片的散文化风格相一致的。
由于波兰斯基采取了散文化的风格,人少景纯,便于传达创作者的情绪和审美倾向。波兰斯基那种赞美自然,赞美人性纯真的主观意念化倾向,便渗透于每时胶片之中,特别是体现在大学生和克丽斯汀娜的情感变化上。
他们间的爱恋关系,没有那种惯见的大起大落、动作剧烈的爱情场面,也没有动听美妙的爱情语言,却如日常生活那样自然可信。起初,这位对丈夫不乏几分骄傲的美貌女子,对那个寒酸、畏缩的大学生是正眼不瞧的。倒是那个大学生,偷偷从心底里对这位比他大的女人有一层好感和羡慕。然而在情感和道德的天平上,克丽斯汀娜渐渐产生了一种倾斜:对那个显然比自己丈夫纯真得多的大学生,引发起了一种情意。特别是当大学生落水之后,丈夫竟见死不救,更使她的同情心和爱恋心交织在了一起。这终于使她在和大学生独处时产生了刹那间的情欲冲动。这种爱的流露,出人意外,又合乎人情, 自比那种刻意编造的情爱情节要动人,要有韵味得多。
除此之外,波兰斯基还极力淡化情节,淡化外部事件。它几乎使人看不到故事的开端和结局,也没有常见的情节的起承转合关系。开端最平常不过:一个年轻人在公路上拦阻汽车,他的身份、经历等等一概未予交代;其结局也分外平淡:来无踪的大学生去也无影;驾车停留在交叉路口的安德列依自己也不清楚究竟该去何处。
全片的剧情基本发生在那条机帆船上。船舱不大,不可能展开剧烈的戏剧性动作。一切都显得如此琐碎、寻常,或是相互间的嘲笑、不满、奚落,或是内心、眼神、面容刹那间的情绪流露和对峙,都是在不经意之中显示出来的。和文学相比,电影往往不容易把握住这类情节淡化的场面,这一特色正显示了编导者的艺术功力。
其次,影片的寓意化、意念性倾向也比较明显。追求人生哲理化,借某种艺术图景以至细节,去阐释和表达创作者的世界观,正是那一时期某些现代派电影的时尚。
如大学生的那把大折刀,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道具,编导赋予它一种人生的意念。正如大学生所声称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便很需要这样一种防身自卫之物,以抗拒恶,抗击他人的欺凌。他那熟练而惊险的练刀动作,也不是故意在炫耀他的功夫本领,而正反映这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人生险途的戒备心态。但他又感叹:一到水中,刀就没有用处了。这预示:纵有这精深熟谙的防身之术,也根本不可能战胜人生的险途和邪恶。再如,尽管克丽斯汀娜和大学生之间产生了一段短暂而真诚的爱恋,但,人生阅历和经验使她预感到:“你(指大学生)……也会成为和他一样的人!”这一结论是悲观的、厌世的。爱只是短暂的瞬间存在,而人生和人是难以预测的。
编导者的创作意图不仅在这些具体的细节和人物关系之中有所体现,而且也渗透于全片的的情调和意境之中,如渺茫的湖上景色、交叉路口的择向、偶发事件的不断出现等,都给人以人生难测的意念。
波兰斯基编导的这部《水中刀》以清雅自然的散文化风格、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富于人生哲理的隐喻,构成一首不同凡响的散文诗,令人耳目一新,国际影坛为之震惊。本片公映的第二年,波兰斯基即移居西方,先后在英、美、法等国,执导了《排斥》(1965)、《绝境》(1966)、《吸血杀手》(1966)、《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唐人街》(1974)、《怪房客》(1977)、《苔丝》(1979)等饮誉国际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