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外国名著 > 影视赏析 >

电影《走出非洲》剧情简介+影评

<<回目录

1985 彩色片 150分钟

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西德尼·波拉克 编剧:库尔特·利德基(根据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 大卫·维金 主要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卡伦·布里克森) 罗伯特·雷德福(饰波罗·丹尼斯) 克劳斯·马利·布兰德 (饰波罗·普利茨男爵)

本片获1985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音响七项奥斯卡金像奖

【剧情简介】

女作家卡伦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她要把她在非洲的生活写成一部书,以记述那段令她终生难忘的经历。

年轻时代的卡伦家庭富有,举手投足之间有着一股贵族的气派。她想嫁给瑞典贵族汉斯,使自己戴上真正的贵族头衔。但汉斯只是与她逢场作戏;一气之下,卡伦接受了汉斯已破产的弟弟波罗的求婚。她要波罗和她一起到位于非洲的肯尼亚去经营她家的一个农场,汉斯答应了。

在内罗毕,卡伦与波罗举行了婚礼,随后便乘马车来到自己的农场。虽然波罗没有征求卡伦的意见就擅自决定把原来养奶牛的计划改为种植咖啡,使卡伦感到不快,但卡伦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那片原始和充满浪漫气息的土地以及那些质朴、忠诚的仆人。当然,她对这一切的喜爱中带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白人占有者的心理。她称这里为“我的非洲”,“我的庄园”,甚至把仆人吉库因称为“我的吉库因”。

庄园里的生活悠闲而又富于自然的韵味。卡伦拜访了当地的酋长,照顾着自己的咖啡园,并主动为当地的土著居民治病。生活中唯一令她感到不安的是丈夫波罗仍然改不了他那种纨绔子弟的作风,经常外出打猎或与女人鬼混,一去数日不归。一天,卡伦外出散步时,突然与一头雄狮相遇。危机时刻,她在来非洲的路上认识的一名英国青年贵族丹尼斯正巧来到这里,帮助她摆脱了狮子的袭击。丹尼斯和他的朋友在做象牙生意。卡伦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庄园作客,饭后,她给他们讲起了自编的故事。第二天丹尼斯离开时,送给卡伦一支金笔,劝她把那个故事写下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内罗毕也发生了混乱。英国和德国为重新划分在非洲的势力范围而展开争斗。波罗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加入了英国军队。卡伦第一次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男子汉的精神,开始喜欢上了他。不久,波罗托人带来口信,要卡伦为他筹集一批罐头,并打算把卡伦送到城里去,以免她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伤害。但卡伦不以为然。她率领着白人管家和几名仆人,赶起牛车亲自去为波罗的军队运送食品。路上,她再次与丹尼斯相遇,并与几只偷袭车队的狮子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历尽千辛万苦,卡伦终于带领着车队来到了波罗的营地。她与久别的丈夫亲热地拥抱在一起,互诉着衷肠……

回到家后,卡伦很快就病倒了。医生告诉她的是一个可怕的检查结果:梅毒。这说明波罗并没有改变他寻花问柳的恶习。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卡伦只好回丹麦去治病。在当地人唱起的斯瓦希里语的歌声中,卡伦暂时告别了她所心爱的庄园。

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卡伦重新回到了令她魂牵梦绕的非洲。波罗把她从车站接回庄园,所有的仆人们都站在门口欢迎这位女主人的归来。卡伦的病虽然治愈了,但她已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她收留的一个小仆人的腿也已经痊愈了。卡伦开始为给土著人办一所学校奔走,但却遭到了酋长的拒绝。

战争终于结束了。在庆祝舞会上,卡伦又遇到了丹尼斯。卡伦向他谈起办学的事。她告诉他:“我想教我的可库因人读书写字。”丹尼斯听后告诫他:“我们不是这里的主人。我们只是从这里经过的过客。”深夜回家的路上,卡伦在车上发现了一件女人的内衣,立刻将波罗赶下了车。

不久,丹尼斯来到了庄园,邀请卡伦和他一起去打猎。卡伦同意了。他们驱车游览着雄奇壮丽的非洲原野,给猴子放音乐,还在一次狩猎中打死了两只狮子。一个夜晚,他们终于相爱了,互相把自己交给了对方。回到庄园后,丹尼斯虽然仍保留着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也不时地来看卡伦。一次他驾着一架飞机来到庄园,带着卡伦在原野的上空翱翔,使卡伦更加充分地领略到这块土地的雄姿。

卡伦终于把学校办了起来,当地的酋长也同意让够年龄的可库因人入学。但她的庄园也碰到了资金短缺的麻烦。卡伦只好以庄园和土地做抵押去银行借钱。这时,波罗来了,告诉她他又找了一个有钱的女人。卡伦对与波罗的分别并不感到意外。而令她伤心的是丹尼斯的态度:他并不打算和她结婚,而希望保持自己的自由。两人为此发生了争吵,丹尼斯不辞而别。

卡伦的咖啡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但一天夜里,卡伦在睡梦中被仆人叫醒,她看到冲天的大火吞噬着加工咖啡的工作间。她知道,她的咖啡、她的庄园乃至她在非洲的生活都从此结束了。因无法偿还贷款,被烧毁的庄园和那片土地都将归银行所有。而卡伦此刻最关心的是那些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可库因人,他们将被从这块土地上驱逐出去,无家可归。为此,卡伦几乎找遍了这里的每一位行政官员,直至找到新上任的总督面前。她不顾一切地在总督面前跪了下来,请求总督为那些可库因人找一块栖身之地。在这里,她又见到了丹尼斯。

卡伦和仆人们给家里的东西挂上标签,准备把它们卖掉,然后取道蒙巴萨回丹麦。丹尼斯来了。他终于被卡伦的坚强和善良所吸引,决定和她一起回丹麦,从此不再分离。然而,就在卡伦平静地等待着丹尼斯开着飞机来接她时,波罗来到了。他带来了一个噩耗:丹尼斯因飞机失事而在萨堡的山坡上丧生。卡伦欲哭无泪。她痛苦地冲着波罗叫道: “为什么是你来告诉我?!”

在一块开阔的小山包上,卡伦出席了人们为丹尼斯举行的葬礼。随后,她告别了恋恋不舍的仆人们,登上了火车,她将永远离开这块给她留下痛苦回忆的土地……

【鉴赏】

1986年,西德尼·波拉克导演的《走出非洲》在第58届奥斯卡奖的角逐中获得了11项提名,并与由斯皮尔伯格执导、获同样数量提名的《紫色》展开了令世人瞩目的决战。结果,《走出非洲》被授予了7项奥斯卡的金冠,而《紫色》竟一无所获。出人意料,正是奥斯卡自己所擅长的一种“创作”,也往往是其魅力乃至名声之所在。但出人意料的常常是失利者而并非获奖者。对于《走出非洲》来说,金冠加盖早已是众望所归了。

作为美国电影第一奖,奥斯卡手中所握的只不过是一把被更加强化了的好莱坞的“艺术”标尺。较强的艺术性而又不失大众性的商业价值,是奥斯卡力图推销给世界的一种电影的典范。《走出非洲》在这一点上再次做出了楷模。它以非洲原野那无与伦比的原始魅力和遥远的异国情调为背景,叙述了一个浪漫而令人伤感的故事。孤独、高贵的白人女主人公置身于那雄浑的大自然和善良、淳朴的土著人之间;其中既有辽阔、苍凉的古老原野,美丽而充满威胁的非洲雄狮,也有女主人公复杂跌宕的感情和心理世界。而一种善意的和富于同情心的人道主义的温情,及一种眼看着古老的欧洲正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快意,更加使那些北美大陆上的观众们不禁要怦然心动。可以说,在波拉克多年以来一直想把《走出非洲》搬上银幕的冲动中,早已蕴含了他作为一个美国导演所必备的文化、艺术乃至商业的感觉和积淀。

不过,拍摄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的这部自传体小说即便对于一位电影大师来说也仍然是一种挑战。其原因在于原小说并没有好莱坞电影惯常所依托的那种紧张的戏剧性和复杂的情节网络,相反,它是以一种散文化的风格、简朴而隽永的语言和优美意境取胜。对此,波拉克以一种胸有成竹的大师般的风度保持着原小说那种古朴、典雅的叙事风格和散文式的结构,并依赖于自己所擅长的画面的语言,去努力再现小说带给人们的田园诗般的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卡伦心中古朴和温馨的非洲原野时常被笼罩在一种温暖的黄色调之中;那线条优雅的树林的轮廓和弯弯曲曲的老荆棘树,卡伦庄园那一片绿意的咖啡种植园,野外狩猎时的篝火,门廊前的摇椅和女主人讲述的美丽的童话,都向观众叙述着主人公那几多浪漫而又几多惆怅的内心世界。而故事情节的发展则既有着蜿蜒和起伏,又避免着过分的戏剧性冲突,以不破坏围绕着女主人公命运遭际的那种诗意的心理氛围感。就对原著风格的体现来说,波拉克在银幕上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在人物方面,波拉克对于布里克森小说中写到一些十分动人的黑人形象着墨不多,而是集中塑造了故事的讲述者卡伦;加之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的一流演员出色的演技,使这一形象显得格外丰满、突出,成为整个影片的中心。按照小说中的线索,影片不但以简练朴素的手法生动地展示出其果敢坚定而又浪漫多情、感伤而又富于对理想的憧憬的迷人的性格,更是突出描写了她对于土著的黑人居民感情真挚的爱与同情。从她那发自内心的“我的非洲”,直到后来身遭破产之祸仍不忘这块原始大陆上的父老乡亲,竟然向总督下跪为他们请命的场景中,影片展示出一种贯穿始终和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人道主义的光辉。它也构成着影片和人物格外动人的魅力。但对于影片的成功更加重要的是,波拉克也显然从布里克森的小说中读出了比情感更加深刻的东西。这就是那一属于古老欧洲的殖民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悲剧”性。它远远要大于卡伦个人命运的悲剧。

实际上,波拉克在对女主人公卡伦和她的不幸遭遇的描写中早已把那一历史演变的线索和卡伦看似个人的命运的嬗变悄悄而又十分坚定地糅合在了一起;或者甚至可以说,卡伦那不幸的个人命运实际上不过被导演用作对于曾几何时如火如荼的殖民帝国衰败命运的一种隐喻。如故事中展示的,卡伦是带着一种贵族梦嫁给实际上早已一文不名的波罗的。她试图在非洲那块原始的土地、忠诚的黑人奴仆和种植园中找到的也正是一种属于昔日的贵族生活的光荣与梦想。但在影片中,从已经破落的波罗到卡伦后来的恋人——终日游手好闲的英国贵族的后裔丹尼斯,处处显示出古老的贵族之家正在丧失自己的活力。同时,通过这两个“过时”的人物参加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波拉克把这一古老家族的衰落与殖民帝国的命运并置在一起。而不仅是波罗和丹尼斯,更包括同样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纠葛在一起的卡伦命运,也同样成为对这一历史的隐喻。卡伦诚然不是当年那些高傲而残酷的非洲殖民地的开拓者,但在她那念念不忘的“我的非洲”、“我的庄园”的情感下,毫无疑问埋藏的是一条浸透着殖民文化的思想血脉。尽管她对非洲这块原始的土地和那里的居民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并使出全身解数企图拯救她的庄园,然而她却仿佛宿命般地一步步走入悲剧的结局。她历尽千辛收获的咖啡一夜之间毁于“上帝之火”,她的个人生活更是经历了彻底的失败——先嫁给了并不爱她的波罗,后来好不容易抓住了心心相印的丹尼斯,后者却又在相聚前的飞机失事中丧生。因此,当卡伦怀着破灭了的梦想,孑然一身告别了那片原始的土地回到古老的欧洲时,人们从她那无法逆转的命运悲剧中不仅会发出对于个人命运的感叹,也不难感受到一种历史风云的变幻。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