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黑白片 86分钟
英国电影公会摄制
导演:戴维·里恩 编剧:诺埃尔·科沃德 戴维·里恩(根据科沃德《今晚八点半》中的独幕剧《静寂的生活》改编) 摄影:罗伯特·克拉斯科 主要演员:西莉亚·约翰森(饰劳拉·杰森) 特雷弗·霍华德(饰阿历克·哈维)
本片获194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女演员奖
【剧情简介】
劳拉·杰森像大多数英国中产阶级主妇一样,有个幸福的家庭,夫妇相敬如宾,儿子也十分可爱。她家住凯奇沃斯镇,操持家务之余,每逢星期四总要乘火车到毗邻的米尔福德市买足一周要用的物品,再看一场电影,到图书馆还借图书,最后搭乘晚班车回家。多少年来,生活一直这样平静有序。然而,一桩小事忽然扰乱了劳拉宁静的心。
那是一个星期四的傍晚,劳拉照常在车站候车回家。一列火车驶过,飞来的煤屑突然钻入眼睑,她疼痛难忍,只得返回站台的小吃店,要一杯清水冲洗。几番折腾,疼痛依旧,一位中年男乘客彬彬有礼地对她说:“请让我看看,我正好是位医生。”他掏出手绢麻利地取出了煤屑,劳拉感激不已。随后,两人各自登上了方向相反的列车离去。下一个星期四,劳拉在车站又遇到了那位热心肠的男子,两人寒暄后又匆匆分手。又一个星期四,劳拉来到米尔福德,为丈夫弗莱德买了件生日礼物,一想到他那欣喜的神色,她便感到非常惬意。午餐时她走进一家餐厅,意外地又碰到了那人。两人共用一张餐桌,边吃边聊。原来他叫阿历克·哈维,在丘莱镇当医生,有个美满的家。每星期四上午,他都要来此为好友林恩代班并在此用餐,因为后者要去伦敦。两人谈得非常开心,劳拉常在此用餐,然而餐厅的乐队却第一次引得她开怀大笑,她久未如此快活过了。饭后劳拉坚持要对半付帐。接着两人一起去看电影,这回她却不再反对他买票请客了。天黑后,两人来到车站,他轻轻扶着她,她也不加推却。在小吃店喝茶的当儿,两人的目光不时相遇,彼此都感到熨贴、亲切。阿历克的火车进站了,他急切地问:“咱们还能再见面吗?”劳拉顾左右而言它,直催他别误车。正当阿历克失望地要离去时,她却突然低声说:“下星期四同一地方见。”
踏进家门,劳拉意外看到儿子扎着绷带躺在床上,原来他放学回家时被车撞倒。劳拉几乎发狂,她觉得这是上帝对她的惩罚。晚上,劳拉和弗莱德像往常一样分坐书房壁炉两旁。劳拉对丈夫说,她今天曾跟陌生男人共进午餐,还一起看了电影,然而弗莱德毫无反应,继续玩他的猜字游戏。
星期四又到了,两人漫步公园,划船游玩。阿历克笨手笨脚,船没划远,人却落入水中。两人乐得像一对淘气的孩子,跑回租船处烘衣服。两人慢慢品尝着糖茶,劳拉心中充溢着一种莫可名状的快意,阿历克的眼神似乎也喷射出一股灼人的热力。他突然发问:“知道吗?我爱上了你!”劳拉哭了,她说:“咱们都没有相爱的自由,咱们得克制自己,现在还来得及。”然而阿历克却说:“根本来不及啦。”两人来到车站,阿历克吻别了劳拉。劳拉不再感到羞耻,她沉浸在幸福中,幻想着与阿历克跳华尔兹,听歌剧,到威尼斯旅游,在海滨度假……回到家里,丈夫漫不经心地问她是否一个人吃午饭,她第一次红着脸撒了谎。
又一个星期四,两人吃午饭时不期撞上了劳拉的熟人。吓懵了的劳拉好不容易打发走爱管闲事的女友。阿历克为给她压惊,借用林恩的小车带她到郊外散心。当他们返回林恩的车库时,阿历克要劳拉陪他把钥匙放回房间,她明白那意味着什么,慌忙拒绝了。两人到了车站,阿历克发现误车了,只好重返林恩的寓所。劳拉进了车厢,就在火车即将开动之时,她猛然起身冲下了列车。当她冒着大雨跑回林恩的寓所时,阿历克喜出望外,他狂热地吻着她,她却忐忑不安地表示只待一会儿。恰在此时,过道里传出了开门声——林恩提前返家了,劳拉惊恐万分地从厨房侧门溜了出去。
劳拉羞辱交加地在大雨中奔跑着,找到一个公用电话,告诉丈夫说女友母亲患急病,她得陪伴,只好晚些回家,丈夫毫不生气。面对丈夫绝对信任的态度,她更感痛苦。夜深了,在车站小吃店阿历克终于找到了劳拉。劳拉要他走开,他说:“重要的是我们真心相爱。”而她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做正派人,我们得自爱。”阿历克缄默良久,终于说他可以离开英国。原来他兄弟在南非开了一家医院,一再请他去合作,他可以携带妻儿前往,现在他全听劳拉的。劳拉狠了狠心说,他不应再犹豫……
转眼又是一个星期,劳拉和阿历克最后一次相会。晚上两人又来到车站小吃店,景物依旧,然而两人的心情却与前大不一样。阿历克的火车就要开了,两人脉脉相视,满腹话语不知从何说起。忽然,劳拉的女友、绕舌的道莉闯了进来,喋喋不休地说东道西,两人无可奈何地听着那些废话。阿历克的火车进站了,他起身和道莉告别,然后轻轻拍了一下木然呆坐的劳拉,转身离开了。阿历克就这样永远走出了劳拉的生活,可恶的道莉却还在叨唠着,劳拉无法到站台去送他,只能绝望地听着火车驶离的声音。车厢的灯光越来越快地从她脸上掠过,劳拉几乎要发疯了。忽然她觉得他没走,他马上就会回来,她紧盯着门口,然而他的身影却再也没有出现。一列快车驶来,劳拉猛然冲向月台,火车呼啸而过,车厢的灯光从她茫然失神的脸上闪过,她怔怔望着飞转的车轮……
同样的夜晚,同样的书房,同样的炉火,劳拉以同样的姿态坐在沙发上,只是神色怅然若失,恍如隔世。丈夫也未像往常那样猜字谜,他蹲在劳拉身旁,体贴地望着她,语义双关地柔声说:“你已走了很远的路,谢谢你又回到我身边来。”
【鉴赏】
本片是英国40年代的经典名片,它通过一对中产阶级男女第二春的经历,从一个侧面精当传神地刻绘出战前及战后初期英国人的民族心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英国人的保守刻板是世人皆知的。英国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没有经历过法国那样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旧的国家机器没有完全打碎,旧的等级制和旧的伦理道德观直到战后初期仍然钳制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因此英国社会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僵化、守旧。另一方面,英国社会中间大、两头小, 中产阶级在英国最有代表性,本片主人公劳拉和阿历克正是那个时代英国人的典型。编导让他们萍水相逢、梅开二度,然后通过他们的情感波澜进一步展示英国人心理的深层结构。劳拉是个极普通的贤妻良母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的生活千篇一律:操持家务,服侍丈夫,养育孩子。她的乐趣就是每周进城看场电影,借本书,然后晚上和丈夫围坐在炉火旁看书、聊天、做活计,这是最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悠乐图。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倒也怡然自得。然而一粒煤屑引起死水微澜,与阿历克的邂逅和交往扰乱了她生活的定势和心绪的宁静,她的心境悄然起了变化,一种莫可名状的复杂感情袭扰着她。一方面,和阿历克的幽会给她僵化的生活带来一丝新意,多年被压抑在心灵底层的情爱忽然被激活并外显,她久未体验过这种快意了:另一方面,她头脑中的传统道德观又时时提醒她不可忘记对丈夫的承诺,不得招惹物议;两种对立的意念猛烈地冲荡着她的心,使她的行动充满了矛盾:她忽而应允与阿历克约会,忽而又由于儿子因车祸受伤而遭受良心的谴责;她忽而拒绝与阿历克独处一室,忽而又主动奔回他的住所投怀送抱。经过激烈而痛苦的内心搏斗,终于还是积淀在心灵深层的传统理念占了上风,她毅然和阿历克断绝了来往。这种抉择是异常痛苦的:一旦诀别成真,她几乎为此轻生。纵观劳拉的整个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50年代以前左右英国人思想言行的传统价值观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自我克制不逾矩”一直是英国人赖以自律的信条,他们就在这僵死的硬壳下过着虚伪的、自欺欺人的生活。然而人受七情六欲驱使,思想行为难免出格。况且人的真实情感长期受抑制,势必形成饥渴感,一旦受到外来诱惑极易产生回应。本片的主旨就是要表明一个“有教养”(即受传统伦理道德观熏陶过)的英国人即便行为偶有出格,但他(她)终究还是会自我约束,重新回到旧秩序中去。婚外恋是文艺作品的常见题材,但本片的处理方式却很有英国特色。片中主人公的最后抉择以及影片在英国观众和影评界中所引起的强烈共鸣都表明了那个时代英国人的价值取向。劳拉丈夫弗莱德虽然镜头不多,但他的言行也很有代表性。他对妻子的情感涟漪并非懵然不知,但却不点破,最后当劳拉“迷途知返”时他又宽容但却含混地表示欢迎,这是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也是十足的虚伪。
本片还是一部成功的戏剧改编作品。英国有着悠久的文学戏剧传统,这也是它民族文化的骄傲。从电影诞生之初,英国就不断将其著名戏剧搬上银幕,到后来形成了两种风格,一是保持原来的戏剧形式(如《王子复仇记》),一是统摄原意、重新结构,完全将其电影化。本片即是后一风格的佳作。编剧诺·科沃德系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他于1936年创作并主演的十幕戏剧集锦《今晚八点半》,在英美引起巨大反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国影片《明星!》中即有科沃德与女主人公格特鲁德·劳伦斯联袂主演该剧并轰动百老汇的镜头)。后来他又与戴维·里恩合作,将其中《静寂的生活》一幕改编成电影《相见恨晚》。里恩是战后英国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还在他当剪辑师时,就因将根据肖伯纳的名剧改编的电影《卖花女》剪辑得非常电影化而备受赞誉(该片后成为英国电影经典作,里恩功不可没)。里恩在执导本片时首先从剧作结构上就对其进行了电影化的改动:原剧只有一个布景,即车站小吃店的内景,剧情的铺展主要取决于人物的对话或内心独白。里恩充分发挥了电影时空转换自由的长处,把一些重要情节(如被惊散的幽会)从剧中人的口述中解脱出来,直接诉诸视觉影象,利用画面的直观性和冲击力来感染观众。与戏剧不同的另一点是影片完全采用了劳拉的视点,以其回首往事的形式用闪回镜头展示剧情,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有助于引导观众深入女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将其思绪情感剖析得淋漓尽致。此外里恩还增添了大量表现情绪和氛围的镜头。如劳拉和阿历克诀别后,万念俱灰,头脑中甚至闪过一丝自杀的念头,里恩用一个俯拍车轮转动的主观镜头来表达劳拉的这一意念。接着,摄影机又对准运动中的车窗玻璃,玻璃上映出了劳拉失神的眼睛和绝望的表情。里恩运用电影语言进行细节描写,其效果远非戏剧所能比拟。
影片在摄影、造型、布光和音响方面也都颇具匠意。如作为本片主要背景的火车站就给人一种阴郁、压抑的感觉。劳拉决定和阿历克断绝来往时两人站在阴暗而又空旷的车站里,背后火车头发出的强光在地上投射出两条长长的、孤零零的人影,两人的面部也是一片阴霾,整个银幕只有强光和大块的黑影,这强烈的反差和静止的画面显得那么沉重、凝滞,简直令人窒息。两位主人公最后诀别时, 由于不知趣的道莉在场,劳拉不能到月台去送行,这时画面上是劳拉仍坐在小吃店里听道莉叨唠,然而与道莉的话语迭混在一起、甚至压过她话声的是火车启动时的汽笛声和车轮转动声,同时火车离站时车厢闪动的光影也越来越快地从劳拉脸上掠过。里恩在这里并未直接拍摄把阿历克载走的火车,但却利用火车的声和光来点明劳拉的思绪所在,把她那种莫可奈何的痛苦心情表露无遗,这种含蓄而又巧妙的处理手法使得影片更有韵味、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本片的基调音乐采用了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首伤感的浪漫曲对烘托影片的情调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片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演员的造型和表演。编导有意不选外形美的演员,而特别强调他们要有普通人的形象和气质,借以突出影片主题的普遍意义。两位主要演员尤其是西莉亚很好地体现了编导的这一意图,表演质朴而自然,就像你的邻居那样显得亲切可信。西莉亚因此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和纽约影评奖。
本片上映后被英国影评界誉为“英国制片厂制作出的最佳影片之一”。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1952年在评选有史以来“世界电影10大佳作”时将本片列为第10名,然而在该杂志1962、1972和1982年的评选中本片却名落孙山。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本片所反映的是战前及战后初期英国人的精神风貌及其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价值观和审美观早已显得过时,不为时人重视,但它毕竟还是那个时代英国人心态的真实写照,至今对我们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仍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