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子部 > 古代医书 > 景岳全书 >

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浅深辩(六)

<<回目录

浅深辩(六)

齐氏《义》曰∶疮候多端,欲辩浅深,直须得法。简而论之,则疮疽概举有三∶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皮肉之色不变者,发于骨髓。又曰∶凡疗疮疽,以手按摇疮肿,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浅也。又验其人,初生疮之时,便觉壮热恶寒,拘急头痛,神不宁,烦躁饮冷者,其疮疽必深也。若人虽患疮疽,而起居平和,饮食如故者,其疮浮浅也。恶疮初生,其头如米粟,微似有痛痒,误触破之即 展,觉有深意,速服犀角升麻汤,及漏芦汤、通气等药,取通利疏畅,兼用浴毒汤, 溃之类。若浮浅者,贴膏 求差。以此推之,则深浅之变,始终之次也。又曰∶憎寒壮热,所患必深。肉色不变,发于内也。

曾氏曰∶凡痈疽,其脉浮数洪紧,肿 作痛,身热烦渴,饮食如常,此六腑不和,毒发于外而为痈。其势虽急,投以凉剂,多保全生。其脉沉细伏紧,初发甚微,或无疮头,身不热而内燥,体重烦疼,情绪不乐,胸膈痞闷,饮食无味,此五脏不和,毒蓄于内而为疽。

急投五香连翘汤,或神仙截法蜡矾丸、制甘草汤防托毒瓦斯,免致变证内攻,尤宜当头隔蒜灸。若涂毒药,迷其腠理;投凉药,虚其真气。故善恶之证,在乎医之工拙耳。或噫气痞塞,咳逆,身冷自汗,目瞪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颠倒,皆深恶证也。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五善并至,则善无以加,七恶并臻则恶之极矣。

李氏曰∶疽初发一粒如麻豆,发热肿高,热痛色赤,此为外发。势虽炽盛,治得其法,可保其生。若初时不发热,体倦怠,患处如故,数日不肿痛,五内已坏。虽有卢、扁之药,亦未如之何矣。

立斋曰∶前证有因元气虚而不能发出者,有因敷贴寒药而不发出者,有因攻伐过伤气血而不能发出者,有因热毒内蕴而失疏托者,审而治之,多有生者。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