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子部 > 古代医书 > 四圣心源 >

四劳伤解

<<回目录

卷四劳伤解

简介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外有伐之斧,内有腐肠之药,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

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叹竖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作劳伤解。

-------

中气

脾为己土,以太而主升;胃为戊土,以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非媒不得,其义矣。医书不解,滋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脾以湿土主令,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明之燥,不敌太之湿。及其病也,胃衰而脾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下陷,浊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芽汤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服。

中气之治,崇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中气升降,是生二气,上下回周。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清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清气之不陷者,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吸于下也。浊气不逆,则降而化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升而化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左升,赖乎中之生,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之右降,赖乎中之生,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虚、虚所由来也。

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根。液滋息,爰生金水。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体而含魄,旺则气化而生。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是宜降肺胃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地魄汤

甘草二钱,炙半夏三钱,制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

煎大半杯,服。

水为,而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无生化之原。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

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之原。此补之法也。

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根。气长养,爰生木火。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之位,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体而抱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升而化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肾气也。

天魂汤

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服。

火为,而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气颓败,则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则仙,纯则鬼。盛则壮,盛则病。病于虚者,千百之一,病于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之门,率以虚之人,而投补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则又含气,是谓根。和而升散,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以辟之也。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血驰走而脱。

二十难曰:脱者,目盲。目者,神所发。根于坎,坎水,也,而中抱气,坎升,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气之渐灵者。化而为热,则魂化而为神。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脱者,根澌败,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名为脱,而实以根之败。《素问》所谓目受血而能视者,亦是此理。后人不解经义,眼科书数千百部,悉以滋凉血,泻火伐,败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医则盲。医理玄奥,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无知造孽,以祸生灵,可恨极矣!

乌肝汤

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服。

自左升,升于离位而化清,则又含,是谓根。清肃而降敛,气右降而不逆者,有此离以翕之也。其降敛之机,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脱。

二十难曰:脱者,见鬼。仙为纯,鬼为纯,人居之半,仙鬼之脱则人将为鬼,同气相感,是以见之。凡人之白昼见鬼者,是其气亡脱,亦将续登鬼录矣。

兔髓汤

甘草二钱人参三钱五味一钱半夏三钱龙骨二钱,煅,研牡蛎三钱,煅,研元参三钱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服。

脱则白日见鬼,脱则清旦目盲。既脱,无方可医。于其将脱之前,当见机而预防也。

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孕于魄而藏于肾,而实根于离根上抱,是以神发而不飞扬;根下蛰,是以藏而不驰走。神发达,恃木火之生长,而究赖太之升;闭蛰,资金水之收藏,而终籍明之降。太明,所以降金水以吸神,升木火以嘘者也。

明不降,则火金浮升,而神飘于上;太不升,则水木沉陷,而遗于下。盖中有,则神清而善发;中有,则而能藏。脾陷则神,胃逆则神不神飞荡,故生惊悸,驰走,故病遗泄。

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水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长,此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秘而神安矣。

神惊

神发于心而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

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则为君而降则为相,虽异体而殊名,实一本而同原也。相火之降,赖乎胃土,胃气右转,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神谧。相火即君火之佐,相火下秘,则君火根深而不飞动,是以心定而神安。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缘君相同气,臣败而君危,故魂摇而神荡也。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

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湿。足明化气于燥金,清降而收敛,金收而水藏之,故蛰于坎府。湿则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飞也。

火炎于上,肾水沉寒,凝气结,久而弥坚,历年增长,状如怀子,是谓奔豚。奔豚者,肾肝之气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悸见脐下,则根本振摇,奔豚发矣。奔豚上腾,侮土陵心,发作欲死,最为剧证。数年之后,渐而火败土崩,则人死矣。

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此皆中气亏损,虚之病也。庸工不解,以为心血不足,乃以归脾、补心之方,清凉滋润,助,百不一生,最可伤也。

相火,其甚烈,而惊悸之家,则败而火熄,非少之旺也。其相火极旺,如小建中、炙甘草两证,乃少伤寒将传明,故以芍药、生地,泻胆胃之燥热,内伤中此证颇少也。

金鼎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服。

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聚神,以蛰根。降根深,则魂谧神安,惊悸不作矣。

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加附子以肾水。

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澌寒,此邪已盛,缓用附子。当

燥土去湿,调其脾胃,后以燥之药,熬膏贴之。详具奔豚证中。

藏于肾而于心,则而不走。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壬水主藏,归地下者,壬水之蛰藏也。壬水非寒则不藏,,热则发扬而寒则凝闭,自然之理。壬水蛰藏,秘于内,则癸水暖。气左升,是生乙木。升而不已,积成热,是谓丁火。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也。木火生长,气发达,和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则泄而肾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泄。木以疏泄为,愈郁则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时欲发舒之故也。遇夜半生,木郁欲动,则梦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甚有木郁而生下热,宗筋常举,液时流。庸工以为相火之旺,用知母、黄柏泻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权在己土。木生于水而实长于土,土运则木达。以脾升布,寒去回,冰泮春生,百卉荣华故也。盖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行则化癸水;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行则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实胃之右转;木火之生长,即脾之左旋也。土湿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玉池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服。

之证,肾寒脾湿,木郁风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桂枝、芍药,疏木清风,附子、砂仁,暖水行郁,龙骨、牡蛎,藏敛神。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盖肾遗失,泄其根,久而气亡脱,水愈寒而土愈湿。火土双亏,中气必败。未有失之家,虚而生燥热者。其木郁下热,脾未亏,清其肝火,不至为害。若脾已亏,误用清润,则土败而人亡矣。仲景《金匮》亡血失之意,后人一丝不解也。

灵雪丹

甘草薄荷甘遂朝脑起石紫苏叶各三钱

共研,碗盛,纸糊口,细锥纸上密刺小孔。另用碟覆碗上,碗边宽余半指,黑豆面固济。砂锅底铺粗砂,加水。坐碗砂上,出水一寸。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热水。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许,研细。蟾酥少许,人浸化。葱涕,官粉,炼蜜为丸,绿豆大,磁瓶封收。

津水研半丸,掌上涂玉麈头。约一两时,麈顶苏麻,便是药力透彻。秘泄,甚有良功。

若遗泄不止,势在危急,先炼此药,封之日落,研涂。一夜不走,肾保固,徐用汤丸。

气血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胃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生,化于也;脾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生于也。未结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气魄者,肾之始基也;神未发而魂先见,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气也。

气,也,而含魄,是以清凉而降敛;血,也,而吐魂,是以暖而升发。及其魂升而神化,则又降而为气,魄降而生,则又升而为血。盖升,则蒸腾而化神气,神气清降,则洒陈而化血。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

火金上热,则神气飞扬而不守;水木下寒,则血泄溢而莫藏。故补养神气,则宜清凉,而滋益血,则宜暖。

气秉辛金清凉之,清则调畅,热则郁蒸,畅则冲虚,郁则滞塞,滞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暖之则流行,寒则凝瘀,行则鲜明,瘀则腐败,腐败而不升,故病下陷。

气滞之家,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半缘上中之虚热;血瘀之人,紫黑成块,杯碗倾泄,多因中下之虚寒。下寒则肺气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热则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气血致病之原也。

气滞

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气以清降为,以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魄,故其清肃而降敛。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根而败胃气。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明不降。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下气汤

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

煎大半杯,服。

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气积

肺藏气而收敛,气病则积聚而不散,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

盖气在上焦则宜降,而既降于下,则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气旺则气升,生气不足,故气陷而下郁也。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之弱。以气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达,肝木之善达者,脾土之左旋也。

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气积于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于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

达郁汤

桂枝三钱鳖甲三钱,醋炙焦,研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服。

治积在脐腹左胁者。

肺胃积气,在胸膈右肋,肝脾积气,在脐腹左胁,皆中气虚败之病也。补之则愈闷,破之则愈结。盖其本益虚,其标益实,破之其本更虚,补之其标更实,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胃之积,泻多而补少,肝脾之积,补多而泻少。半补而半行之,补不至于壅闭,行不至于削伐,正气渐旺,则积聚消磨矣。

血瘀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升为,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魂,故其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气,化火之本,而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坎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旺,多生下寒。而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而上宜清,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汤

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炮,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服。

血脱

肝藏血而疏泄,血病则脱亡而不守。未脱之先,气虚亏,凝瘀不流。瘀少则结积而不下,瘀多则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盖木善达,水土寒湿,生气不达,是以血瘀。木郁风动,疏泄不敛,是以血脱,而肺血之脱亡,较多于肝。肝血下脱,则遗泄于便溺;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则血涌而上溢也。

而肺血之上溢,总由明之虚。以血秉木气,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敛。肺金之收敛者,胃土之右转也。

血盛于肝脾,而虚于肺胃,其脱于便溺,则由肝脾之寒,其脱于口鼻,或缘肺胃之热。而衰土湿,中气颓败,实为脱血之根。若专用清凉滋润,助,以败中气,人随药殒,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衄血

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衄血者,络之伤,则营血逆流,而卫气不能敛也。

肺主卫气,其收敛,血升而不溢者,赖卫气敛之。而卫气之敛,由于肺降,降则收令行也。而肺气之降,机在胃土,胃土上壅,肺无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

而火炎金伤,不皆实热,多有中下湿寒,胃逆而火泄者。至于并无上热,而鼻衄时作,则全因土败而胃逆,未可清金而泻火也。外感伤寒之衄,亦非关火盛。缘寒伤营血,营郁而卫闭,卫气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窍,以泄积郁。卫气升发,故冲营血,而为衄证。衄则卫郁泄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仙露汤

麦冬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二钱半夏三钱柏叶三钱甘草二钱芍药三钱杏仁三钱

煎大半杯,服。

衄血之证,火泄金刑,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虚,半夏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若上热非盛,而衄证时作,则全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燥之药。若大衄之后,气泄亡,厥逆寒冷,宜加参、芪、姜、附,以续微,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吐血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绝,则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气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慄而战摇也。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湿寒。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灵雨汤

甘草二钱人参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柏叶三钱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菀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若中燥土,令其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白茅汤

人参二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麦冬三钱,去心茅根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

煎大半杯,服。

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而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便血

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旺,血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之令,则后脱于大便。

气收敛,则土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后世以为肠风而用清润,脾愈败而愈陷,无有止期也。

其肝脾败,紫黑瘀腐,当补火燥土以回残,暖血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脱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桂枝黄土汤

甘草二钱白术三钱附子三钱阿胶三钱地黄三钱黄芩二钱桂枝二钱灶中黄土三钱

煎大半杯,服。

便血之证,亦因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之故。仲景黄土汤,术、甘、附子,培土寒,胶、地、黄芩,清风泻火,相火。黄土燥湿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达木郁,亦甚密。

溺血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气蛰藏,则土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蛰藏,木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宁波汤

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阿胶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栀子三钱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煎大半杯,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