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子部 > 古代医书 > 四圣心源白话解 >

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

<<回目录

痰饮根原

【原文】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升则化气。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虚土败,金水堙郁,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眠食非旧,喜怒乖常。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之败。缘足太脾以湿土主令,手太肺从湿土化气,湿旺脾亏,水谷消迟,脾肺之气,郁而不宣,生痰涎,岁月增加,久则一身气尽化败浊,微绝根,则人死矣。高年之人,平素虚,一旦昏愦痰鸣,垂头闭目,二三日即死。此气败脱,痰证之无医者也。其余百病,未至于此。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老耳。

【翻译】痰饮,肺、肾的病,而根原在于土湿,肺肾为痰饮的表面表现,脾胃才是痰饮病的根本。因为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升则化气。衰土湿,则肺气堵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在上而化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虚土败,金水郁结,没有不有宿痰留饮的疾病的。清气上升的道路堵塞,肺气不能宣布,于是堵塞咳嗽发病哮喘,气息短胸气旺盛,睡眠吃饭不如原来,喜怒无常。因为痰饮隐藏停留,腐败堵塞,阻碍气血循环周流的通路,阻碍流的关键,各种病都发生,变化无常,随着本气所亏虚而发作,但总是由于脾气的衰败。缘于足太脾经是以湿土主使职能,手太肺经随从湿土转化为气,湿旺脾亏,水谷消化迟缓,脾肺的气,抑郁而不能宣布,多产生痰涎,岁月增加,时间长了则一身气都化为败浊,微断绝根本,那么人就死了。年龄大的人,平时就虚,一旦神志不清痰多,垂头闭目,二三天就死。这是气败脱,痰证没法医治的情况。其余百病,不至于此。都适宜燥土泻湿断绝病人乱产生痰饮的根源,去其瘀塞停滞的残物,使他气播散宣布,津液流畅,才可扶衰救危,延年益寿。

【原文】

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服。

【翻译】姜苓半夏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甘草7克 半夏11克 橘皮11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服。

【原文】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湿虚,气滞津凝。法宜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上下殊方,清异制,大要以燥水土为主。上热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痰之陈宿缠绵,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饮之停瘀藏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者,用五苓散,泻之汗孔。上脘之痰,可从吐出,中脘之痰,可从便下,若经络之饮,非使之化气成津,泻于汗尿,别无去路也。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之,功效最捷。续随子仁,驱逐痰饮,亦良物也。

【翻译】百病的产生,全由土湿,所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的病人更严重。原因在土湿虚,气滞津凝。治疗方法适宜于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汤加茯苓、橘皮,是一定的法则。在上的痰,一半是湿热,在下的饮,纯属湿寒,上下用不同的方子,暖清凉不同的症状,大的要点是燥水土为主。上热的,加知母、石膏,下寒的,辅佐干姜、附子。陈痰缠绵的,胶固难行的,加枳实化开他。饮停留淤积藏腑的,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的,用五苓散,泻在汗孔。上脘的痰,可从口中吐出,中脘的痰,可从大小便下去,如果是经络的饮,非使他化成气化成津液,泻于汗和尿,别没有排除的道路。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之,功效最快捷。用续随子的仁,驱逐痰饮,也是好的药物。

{解读}痰饮,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