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案例(一)
案例上海市某县一皮鞋厂女工俞某,女,21岁,因月十经过多,于1985年4月17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无效。4月19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于4月21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十血不止,收入院治疗。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十性十贫血。5月8日因大出十血死亡。住院期间,曾有一位医师怀疑该病员的疾病与职业病有关。但未进一步确诊。
[问题]
1.引起再生障碍十性十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毒物?
2.为什么怀疑该病员疾病与职业有关?应采取哪些步骤证实这种关系?该医师为什么不采取这些步骤进行病因学诊断?
5月9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其中两名女工于5月10日至县中心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十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十性十贫血)。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
[问题]
3.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十性十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如是何证实你的想法?
4.该院医师为什么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推测其后果如何?
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惶惶不安。乡十十党十十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十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问题]
5.试述职工卫生工作中三级预防的范畴。乡十十党十十委和厂领导组织工人十体检属哪一级预防?
6.乡卫生院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意义是什么?
此后,县卫生防疫站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由市卫生防疫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等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用胶水粘合→缝制→制成鞋帮。
制帮车间面积56m2,高3m,冬季门窗紧闭。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每日消耗苯9kg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100mg/m3)的36倍。而苯比甲苯更易挥发,其卫生标准比甲苯低2.5倍,为40mg/m3,故可推测生产时,苯的浓度可能更高。
经体检确诊为苯中毒者共18例,其中包括生前未诊断苯中毒的死亡者一例。制帮车间14例,其中重度慢十性十苯中毒者7例。病例分析如下(实十习十表7-1):
实十习十表7-1 某皮鞋厂慢十性十苯中毒患病率分布
全厂 | 制帮车间 | 配底及其他部门 | |||||||
男工 | 女工 | 合计 | 男工 | 女工 | 合计 | 男工 | 女工 | 合计 | |
总人数 | 37 | 37 | 74 | 6 | 15 | 21 | 31 | 22 | 53 |
慢十性十苯中毒人数患病率(%) | 8 | 10 | 18 | 5 | 9 | 14 | 3 | 1 | 4 |
重度慢十性十苯中毒人数患病率(%) | 2 | 5 | 7 | 2 | 5 | 7 | 0 | 0 | 0 |
[问题]
7.简述慢十性十苯中毒的主要临十床十表现。
8.完成实十习十表7-1的统计分析。
9.如何衡量该事件的严重程度?
10.欲了解发生此事件中医疗卫生方面的问题,还需作哪些调查?
对该厂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服务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该厂于1982年4月投产。投产前未向卫生防疫站申报,所以未获必要的卫生监督。接触苯作业工人均未获就业前体格检查。
对该厂无职业的卫生宣传教育。全厂干部和工人几乎都不知道粘合用的胶水有毒。全部中毒者均有苯中毒的神经系统症状。但仅7人在中毒死亡事故发生之前就诊,其余11人(占61.1%)直至事故发生后由该厂组织体检时才就医,致使发生症状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平均长达半年左右[0.68(±0.70)年]。
对该厂接触苯作业工人无定期体检制度。上述7名在事故发生前即因苯中毒十症状就诊者,平均就诊2.14(±0.69)次。分别被诊断为贫血、再生障碍十性十贫血、白血病、或无诊断而只给对症处理药物。
事故发生后由职业病防治机构对全厂职工普遍进行体格检查,治疗中毒患者,并进行随访。
[问题]
11.指出造成此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
12.如何防止再发生这类严重事故?
资料来源:上海医科大学沈贻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