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子部 > 古代医书 > 针灸大成 >

<<回目录

【五脏六腑】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五脏藏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输泻而不藏,故实而不满。如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为五脏华盖云。

心重十二两,七孔三,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鬲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包络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两间陷中者。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际,其治在脐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包汁三合。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脐上二寸;复下一寸水分,为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右回迭十六曲,当脐中心。大肠上口,即小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色黄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与膀胱重九两二铢,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膀胱上际,即小肠下口,水液由是脊骨二十一节,取之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也。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手之六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共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经脉,从头走至足,长八尺,共计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经脉,从足走入腹中,长六尺五寸,共计六六三十六,五六当三尺,合三丈九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共合九尺。

两跷脉,从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共合一丈五尺。

十四脉部,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脏腑十二经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迎香二,足胃头维、历兑三,脾部隐白、大包四,手心极泉、少冲来,小肠少泽、听宫去,膀胱睛明、至间,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天池、中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瞳子 、窍,厥肝大敦、期门至,十二经始终歌,学人铭于肺腑

【手太主治】

《内经》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其充在皮,为中之太,通于秋气。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其液涕。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皮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在脏为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寒胜热,辛伤皮,苦胜辛。

【手太主治·手太肺经歌】

(《医学入门》)

手太肺十一,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

此一经起于中府,终始少商,取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 内行少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端。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明也。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辛金之脏,脉居右寸,实则脉实,上热气粗兼鼻壅,泻必辛凉。虚则脉虚,少气不足息低微,补须酸热,橘甘下痰气之神方,姜除去气嗽之圣药。七情郁结因而喘,沉香乌药参槟;胸痞喘急彻而痛,半夏栝蒌桔梗。鼻塞不通,丸荆穗澄茄薄荷;鼻渊不止,末龙脑苍芷辛夷。百花却去红痰,二母偏除热嗽。黄连赤茯阿胶,抑心火而清肺脏,诃子杏仁通草,利久嗽以出喉音,流注疼痛因痰饮,半夏倍于朴硝;瘾疹痒痛为风热,苦参少于皂荚。哮嗽,兜铃蝉蜕杏(除尖)砒霜(少入),热壅咽喉,鸡苏荆芥桔防风,参牛甘草消酒疸,轻粉硫黄去鼻痔。白矾甘遂白砒霜情实重,入豆豉偏治 喘;百草霜气味虽轻,和海盐却消舌肿。甜葶苈良治肺痈,苦熊胆寒涂肠痔。琼玉膏理嗽调元,流金丹清痰降火。人参非大剂不补,少则凝滞,大则流通;黄芩非枯薄不泻,细则凉肠,枯则清金,升麻白芷,东垣曾云报使;葱白麻黄,仲景常用引经。紫菀五味能补敛,桑白防风实开通。寒热凉,名方选辨,轻重缓急,指下详明,更参一字之秘,价值千金之重,会得其中旨,草木总皆空。

《导引本经》∶肺为五脏之华盖,声音之所从出,皮肤赖之而润泽者也。人惟内伤七情,外感六,而呼吸出入不定,肺金于是乎不清矣。然欲清金,必先调息,息调则动患不生,而心微,此为真息也。盖息从心起,心静气调,息息归根,金丹之母,《心印经》曰∶回风混合,百日通灵。《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若过食瓜果,宜微利一行,静息二日,以薤白粥加羊肾空心补之;如无羊肾,以猪腰代之,胜服补剂。秋当足凉头,其时清肃之气,与体收敛也。自夏至以来,气渐旺,当薄衽席,以培寿基。其或夏伤于暑,至秋发为 疟,下,争为寒;上,争为热。寒热争,皆肺之受病,如二少脉微弦,即是夏食生冷,积滞留中,至秋变为痢疾。如足明、太微弦濡而紧,乃反时之脉,病恐危急。然秋脉当如毫,治法详后与前也。《素问》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纯归空。《秘法》云∶行住坐卧常噤口,呼吸调息定音声,甘津玉液频频咽,无非润肺,使邪火下降,而清肺金也。

【手太主治·考正法】

[中府](一名膺俞)∶云门下一寸六分,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肺之募(募犹结募也,言经气聚此),手足太二脉之会。针三分,留五呼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 ,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遁疰,

[云门]∶巨骨下,侠气户旁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去胸中行各六寸。

《素注》针七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伤寒四肢热不已,咳逆,喘不得息,胸胁短气,气上冲心,胸中烦满,胁彻背痛,喉痹,肩痛臂不举,瘿气。

[天府]∶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动脉中,用鼻尖点墨,到处是。禁灸,主暴痹,口鼻衄血,中风邪,泣出,喜忘,飞恶疰,鬼语,喘息,寒热疟,目眩,远视KT KT ,瘿气。

[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

主心痛,短气,干呕逆,烦满。

[尺泽]∶肘中约纹上,动脉中,屈肘横纹,筋骨罅陷中。手太肺脉所入为合水,肺实泻之。针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主肩臂痛,汗出中风,小便数,善嚏,悲哭,寒热风痹, 肘挛,手臂不举,喉痹,上气呕吐,口干,咳嗽唾浊, 疟,四肢暴肿,心疼臂寒,短气,肺膨胀,心烦闷,少气,劳热,喘满,腰脊强痛,小儿慢惊风。

[孔最]∶去腕上七寸,侧取之。灸五壮,针三分。

主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屈伸难,手不及头,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肿头痛

[列缺]∶手太络,别走明。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以两手叉,食指尽处,两筋骨罅中。针二分,留五呼,泻五吸,灸七壮。

主偏风口面 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出,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臃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厥寒热,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素问》曰∶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则便遗数,补之。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别走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溪脉见者,俗谓之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生哉。

[经渠]∶寸口动脉陷中。肺脉所行为经金。针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伤神主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喉痹,掌中热,咳逆上气,伤寒,热病汗不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肺脉所注为俞土。肺虚补之。《难经》曰∶脉会太渊。疏曰∶脉病治此。平旦寅时,气血从此始,故曰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之动脉也。灸三壮,针二分,留三呼。

主胸痹逆气,善哕,呕饮食,咳嗽,烦闷不得眠,肺胀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痛赤,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脉涩,咳血呕血,振寒,咽干,狂言,口 ,溺色变,卒遗矢无度。

[鱼际]∶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陷中。又云∶散脉中。肺脉所溜为荥火。针二分,留二呼,禁灸。

主酒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痹悲恐,痈。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鱼际,足少俞。

[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肺脉所出为井木。宜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不宜灸。

主颔肿喉闭,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 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食不下,膨膨,手挛指痛,掌热,寒栗鼓颔,喉中鸣,小儿鹅。

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立愈,泻脏热也。《素注》留一呼。《明堂》灸三壮。《甲乙》灸一壮。

【手明经主治】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明经主治·手明大肠经歌】

起商,二间、三间、合谷藏,溪、偏历、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 、五里近,臂 、肩 、巨骨当,天鼎、扶突、禾 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此一经起于商,终于迎香,取商、二间、三间、合谷、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 ,迎香而终,以于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

庚金之腑,脉详右寸。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可泻。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蒸黄连而解酒毒,炒浓朴而止便红。肠风妙川乌荆芥,脏毒奇卷柏黄 。

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可止则止。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姜茶煎治出坡仙,梅蜜饮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自获殊常效验。

【手明经主治·考正法】

[商](一名绝)∶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 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 ,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三间](一名少谷)∶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唇焦口干,气喘,目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手明之荥俞二间、三间。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鹅。

按∶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脾经三下。

溪](一名中魁)∶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明大肠脉所行为经火。《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偏历]∶腕中后三寸。手明络脉,别走太。《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灸五壮。

主肩膊肘腕酸疼,眯目KT KT ,齿痛,鼻衄,寒热疟,癫疾多言,咽喉干,喉痹,耳鸣,风汗不出,利小便。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溜](一名逆注,一名池头)∶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辅骨下,去上廉一寸,辅脱肉分外。《铜人》斜针五分,留五呼,灸三壮主飧泄,劳瘵,小腹满,小便黄,便血,狂言,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 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腹胁痛满,狂走,侠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痈。

[上廉]∶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明之会外。《铜人》斜针五分,灸五壮。

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脑风头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铜人》灸三壮,主霍乱遗矢,失音气,齿痛,颊颔肿,瘰 ,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 ,手足不

[曲池]∶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以手拱胸取之。手明大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针五分,留七呼。《铜人》针七分,得气先泻后补,灸三壮。《明堂》日灸七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螈 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肘 ]∶肘大骨外廉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风劳嗜卧,肘节风痹,臂痛不举,屈伸挛急,麻木不仁。

[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铜人》灸十壮。《素问》大禁针。

主风劳惊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卧,四肢不得动,心下胀满,上气,身黄,时有微热,瘰 ,目视KT KT , 疟。

[臂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

明络,手足太维之会。《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针;日灸七壮,至二百壮;若针,不得过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 ,颈项拘急。

[肩 ](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膊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手明、跷之会。《铜人》灸七壮,至二七壮,以瘥为度;若灸偏风,灸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灸不畏细;刺即泄肩臂热气。《明堂》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灸七壮,增至二七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又云∶针六分,留主中风手足不随,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能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伤寒热不已,四肢热唐鲁州刺史库狄 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 ,针进即可射。

[巨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明、跷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一寸半。《明堂》灸三壮至七壮。《素注》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明堂》灸三壮。

主惊痫,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颈缺盆上,直扶突后一寸。《素注》针四分。《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灸七壮。

主暴喑气哽,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扶突](一名水)∶气舍上一寸五分,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四分。

主咳嗽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喑气哽。

[禾 ](一名长 )∶鼻孔下,挟水沟旁五分。手明脉气所发。《铜人》针三分,禁灸。

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迎香]∶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明之会。针三分,留三呼,禁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 ,面痒浮肿,风动叶落,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足明经主治】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足明经主治·足明胃经歌】

四十五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 巨 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中延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终(左右九十)。

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历兑,取历兑、内庭、陷谷、冲、解溪、三里,与井荥俞原经脉起于鼻 中,旁约太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承浆,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内廉,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外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以于太也。多血多气,辰时气血注此。

戊土之腑,脉右关部。胃气平调,五脏安堵。实则脉实,唇口干而腋下肿疼,宜泻胃土;虚则脉虚,腹痛鸣而面目虚浮,药行补。验实热兮,必口内壅干,泻黄散而得效;审虚寒兮,须骨节皆痛,人参散而最奇。橘皮竹茹汤,治热渴而频频呕哕;乌药沉香散,疗寒痛而香附乌沉。胃冷生痰,半夏姜煎生附子;中寒停水,曲丸苍术久陈皮。芫花消症癖,丸共朱砂;黄 治消渴,煎同甘草。硫汞结成砂子,吐逆立痊;参茱煎用枣姜,酸咽即可。霍乱转筋肢逆冷,木瓜盐炒吴茱萸;食瘕酒癖胁胸疼,莪术芫棱同醋煮。胃虚咳逆,人参甘草倍陈皮;胃实痰喘,藿叶丁皮增半夏。补虚降火,竹茹甘草橘皮红,或加枳术;扶弱驱寒,橘皮良姜丁半夏,参草姜苓。抑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为食寒,点盐汤探吐宽舒;倘或三部俱急,人迎带数者号内壅,服灵丸泻利便宜。调脾助胃之药最难,热则消于肌肉,须用中和饮子;变通加减之法不易,寒则减于饮食,要施仁义丹头。如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正心为剂,口不谨兮,饮而不中其节,缄口良方。须知病后能服药,孰若病前能自防。

【足明经主治·考正法】

[头维]∶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明、少二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素注》针五分,禁灸。

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目 ,目风泪出,偏风,视物不明。

[下关]∶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侧卧闭口取之。足明、少之会。《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铜人》针四分,得气即泻,禁主 耳有脓汁出,偏风口目 ,牙车脱臼,牙龈肿处,张口以三棱针出脓血,多含盐汤,即不畏风。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耳下八分,曲颊端近前陷中,侧卧开口有空取之。《铜人》针四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止七七壮,炷如麦大。《明堂》灸三壮。

《素注》针三分。

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牙不开嚼物,颈强不得回顾,

[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明、跷脉、任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禁针,针之令人目乌色。《明堂》针四分半;不宜灸,灸后令人目下大如拳,息肉日加如桃,至三十日定不见物。《资生》云∶当不灸不针。

东垣曰∶魏邦彦夫人目翳绿色,从下侵上者,自明来也。

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目 动与项口相引,口眼斜,口不能言,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患正视取之。《素注》针四分。《甲乙》、《铜人》针三分,灸七壮。凡用针稳当,方可下针;刺太深,令人目乌色。

主头痛,目眩,目赤痛,僻泪不明,目痒目肤翳,口眼 不能言。

[巨 ]∶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手足明、跷脉之会。《铜人》针三分,得气即泻;灸七壮。《明堂》灸七七壮。

主螈 ,唇颊肿痛,口 ,目障无见,远视KT KT ,肤白膜,翳覆瞳子,面风鼻 肿臃痛,招摇视瞻,香港脚膝肿。

[地仓]∶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动。手足明、跷脉之会。《铜人》针三分。《明堂》针三分半,留五呼,得气即泻;日可灸二七壮,重者七七壮,炷如粗钗股脚大,艾炷若大,口转 ,却灸承浆七七壮,即愈。

主偏风口 ,目不得闭,脚肿,失音不语,饮水不收,水浆漏落,眼 动不止,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频针灸,以取尽风气;口眼斜者,以正为度。

[大迎]∶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肩是。《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 动,颊肿牙疼,寒热颈痛瘰 ,口 、齿龋痛,数欠气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浮肿,目痛不得闭。

[人迎](一名五会)∶颈大动脉应手,侠结喉两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明、少之会。滑氏曰∶古以侠喉两旁为气口,人迎。至晋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为人迎、气口。《铜人》禁针。《明堂》针四分。《素注》刺过深杀人。

主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臃肿,瘰 。

[水突](一名水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咳逆上气,咽喉臃肿,呼吸短气,喘息不得卧。

[气舍]∶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咳逆上气,颈项强不得回顾,喉痹哽噎,咽肿不消,瘿瘤。

[缺盆](一名天盖)∶肩下横骨陷中。《铜人》 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二分,留七呼,不宜太深,深则使人逆息。《素问》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

主息奔,胸满,喘急,水肿,瘰 ,喉痹,汗出寒热,缺盆中肿,外 则生,胸中热满,伤寒胸热不已。

[气户]∶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咳逆上气,胸背痛,咳不得息,不知味,胸胁支满,喘急。

[库房]∶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

主胸胁满,咳逆上气,呼吸不至息,唾脓血浊沫。

[屋翳]∶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

《铜人》灸五壮,针三分。

主咳逆上气,唾血多浊沫脓血,痰饮,身体肿,皮肤痛不可近衣,泺,螈 不

[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满短气卧不安,唇肿,肠鸣注泄,痈寒热。

中]∶当中是。《铜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则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素问》云∶刺上,中房为肿根蚀。

丹溪曰∶明胃所经,头厥肝所属。(去声)子之母,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之气不行,窍不得通,汁不得出,明之血沸腾,热甚化脓。亦有所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含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

初起时,便须忍痛,令稍软,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疖。若加以艾火两三壮,其效尤捷。粗工便用针刀,卒惹拙病。若不得夫与舅姑忧怒郁闷,脾气消沮,肝气横逆,遂成结核如棋子,不痛不痒,十数年后为疮陷,名曰岩。以疮形如嵌凹,似岩也,不可治矣。若于始生之际,能消息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后医治,庶有可安之理。

根]∶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四分,灸三壮。

主胸下满闷,胸痛膈气,不下食,噎病,臂痛肿,痛,痈,凄惨寒痛,不可按抑,咳逆,霍乱转筋,四厥。

[不容]∶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各三寸。《铜人》灸五壮。《明堂》灸三壮,针五分。《素注》针八分。

主腹满 癖,吐血,肩胁痛,口干,心痛,胸背相引痛,喘咳,不嗜食,腹虚鸣,呕吐,痰癖,疝瘕。

[承满]∶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堂》三壮。

主肠鸣腹胀,上气喘逆,食饮不下,肩息唾血。

[梁门]∶承满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

[关门]∶梁门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针八分,灸五壮。

主善满积气,肠鸣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气走,侠脐急痛,身肿,痰疟振寒,遗溺

[太乙]∶关门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灸五壮,针八分。

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滑肉门]∶太乙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铜人》灸五壮,针八分。

主癫狂,呕逆,吐舌,舌强。

[天枢](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去肓俞一寸,侠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乃大肠之募。《铜人》灸百壮,针五分,留七呼。《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针。《素注》针五分主贲豚,泄泻,胀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 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外陵]∶天枢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

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

[大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铜人》针五分,灸五壮。《素注》针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 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

[水道]∶大巨下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半。《素注》主腰骨强急,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妇人小腹胀满,痛引中,胞中瘕,子门寒,大小

[归来]∶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五分。《素注》针主小腹贲豚,上入腹,引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

[气冲](一名气街)∶归来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动脉应手宛宛中,冲脉所起。《铜人》灸七壮,炷如大麦,禁针。《素问》∶刺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明堂》针三分,留七呼,气至即泻,灸三壮。

主腹满不得正卧, 疝,大肠中热,身热腹痛,大气石水,痛,两丸骞痛,小腹贲豚,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上抢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俯仰,泺,伤寒胃中热,妇人无子,小肠痛,月水不利,妊娠子上冲心,生难胞衣不出。

东垣曰∶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又曰∶吐血多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

[髀关]∶伏兔后叉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

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筋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禁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因以此名。

《此事难知》∶定痈疽死地分有九,伏兔居一。刘宗浓曰∶脉络所会也。主膝冷不得,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香港脚,妇人八部诸疾。

市](一名鼎)∶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禁主腰脚如冷水,膝寒,痿痹不仁,不屈伸,卒寒疝,力痿少气,小腹痛,胀满,香港脚,脚以下伏兔上寒,消渴。

[梁丘]∶膝上二寸两筋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明堂》针五分。

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肿痛。

[犊鼻]∶膝膑下, 骨上,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素注》针六分。《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素问》刺犊鼻出液为跛。

主膝中痛不仁,难跪起,香港脚,膝膑溃者不可治,不溃者可治。若犊鼻坚硬,勿便攻,先洗熨,微刺之愈。

[三里]∶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足明胃脉所入为合土。《素注》刺一寸,灸三壮。《铜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八分,留十呼,泻七吸,日灸七壮,止百壮。《千金》灸五百壮。少亦一、二百壮。

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 癖,四肢满,膝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秦承祖云∶诸病皆治。华佗云∶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痈。《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胀满,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肠胀皮肿,气不足,小腹坚,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肿痛不可回顾。口 ,肿,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胁下支满,不能久立,膝痿寒热,中消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厥,凄凄恶寒,头 ,小便不利,喜哕,香港脚。《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东垣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气,是五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入于坤土火之中;皆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于三里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又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又曰∶气逆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又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又曰∶六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三里),大危。又曰∶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节次约五七十壮,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

[上廉](一名上巨虚)∶三里下三寸,两筋骨罅中,举足取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甄权随年为壮。《明堂》针八分,得气即泻;灸日七壮。

主脏气不足,偏风香港脚,腰腿手足不仁,脚胫酸痛屈伸难,不久立,风水膝肿,骨髓冷疼,大肠冷,食不化,飧泄,劳瘵,夹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气上冲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伤寒胃中热。

东垣曰∶脾胃虚弱,湿痿,汗泄,妨食,三里、气街出血,不愈,于上廉出血。

[条口]∶下廉上一寸,举足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针八分,灸三壮主足麻木,风气,足下热,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胫寒湿痹,脚痛 肿,转筋,足缓

[下廉](一名下巨虚)∶上廉下三寸,两筋骨罅中,蹲地举足取之。《铜人》针八分,灸三壮。《素注》针三分。《明堂》针六分,得气即泻。《甲乙》灸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腿痿,足不履地,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喉痹,香港脚不足,沉重,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发焦,肉脱,伤寒胃中热,不嗜食,泄脓血,胸胁小腹控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间热痛,暴惊狂,言语非常,女子痈,足跗不收,跟痛。

[丰隆]∶外踝上八寸,下 外廉陷中,足明络别走太。《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主厥逆,大小便难,怠惰,腿膝酸,屈伸难,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风痰头痛,风逆四肢肿,足青身寒湿,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鬼好笑。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癫狂,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解溪]∶冲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趾次趾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明胃脉所行为经火。胃虚补之。《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三呼。

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螈惊,膝股 肿,转筋,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赤、目赤,眉攒疼不可忍。

[冲]∶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骨间动脉。足明胃脉所过为原,胃虚实皆拔之。《素注》针三分,留十呼。《素问》刺足跗上动脉,血出不止死。《铜人》针主偏风口眼 ,跗肿,齿龋,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

[陷谷]∶足大趾次趾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足明胃脉所注为俞木。《铜人》针三分。《素注》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无度,汗不出,振寒疟疾。

东垣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足明之荥俞∶内庭、陷谷。

[内庭]∶足大趾次趾外间陷中。足明胃脉所溜为荥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十呼。

主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 ,上齿龋,疟不嗜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厉兑]∶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明胃脉所出为井金。胃实泻之。《铜人》针一分,灸一壮。

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水肿,热病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寒,喉痹,上齿龋,恶寒鼻不利,多惊好卧,狂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黄胆,鼽衄,口唇疹,颈肿,膝膑肿痛,循胸、、气膺、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消谷善

【足太主治】

《内经》曰∶脾者, 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仓禀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之类,通于土气,孤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足太主治·足太脾经歌】

二十一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可求,漏谷、地机、,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左右四十二)。

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取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陵泉,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 骨后,出厥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巳土之脏,脉在右关,实则饮食消而肌肤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脐凸肢浮生之难,口青唇黑死之易。去病安生,理宜调摄,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饮食劳倦之灾,修泻,行当熟记。如白术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实;人参缓土和气,须半夏橘红。柴除不足之热,佐之甘草升麻;黄 去有汗之火,辅之芍药川芎。气虚呕而人参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泄泻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干姜,霍乱吐泻兼而不药兮,椒绿豆。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本方更入参苓。香附微寒,与缩砂消食化气,更妙安胎;沉香少,共藿香助土调中,奇消水肿,破血消症兮,三棱莪术;去瘀除疼兮,蒲黄五灵。茴香治霍乱转筋,共济木瓜乌药;辣桂主中焦气滞,相扶枳壳生姜。心腹疼痛兮,延索入椒;胸满咳逆兮,良姜炒同香附。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腹虚胀兮,参苓朴木橘辰砂,曲 附子。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橘皮枳术丸,加减随宜;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巴豆备急丸,荡涤何伤。四君子平善,与人处也,使人道德进而功名轻,忽不知其入于圣贤之域;二陈汤纯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气顺,自不觉其进于仁寿之乡。抑又闻东垣悯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诚不刊之妙典;王安道发前贤未发,辨内伤不足中有有余,实得传之秘旨,万物从土而归出,补肾又不若补脾。

《导引本经》∶脾居五脏之中,寄旺四时之内,五味藏之而滋长,五神因之而彰着,四肢百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为吐泄,为肠 ,此其见之《内经》诸书,盖班班具载,可考而知者。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食若过饱,则气脉不通,令心塞闭;食若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食秽浊之物,则心识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则四大违反,而动宿疾,皆非卫生之道也。举要言之,食必以时,饮必以节,不饱不饥是也。人能饮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纯,而五脏六腑,亦调和矣。盖人之饮食入口,由胃脘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其质入于小肠乃化之。至小肠下口,始厘清浊,浊者为渣滓,入于大肠;清者为津液,入于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厘清浊,浊者入于溺中,清者入于胆,胆引入于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其滋味渗入五脏,乃成五汗,同归于脾,脾和乃化血,复归于脏腑也。经曰∶脾土旺能生万物,衰生百病,昔东坡调脾土,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召饮者,预以此告∶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善卫生者养内,不善卫生者养外;养内者安恬脏腑,调顺血脉,养外者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

【足太主治·考正法】

[隐白]∶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厥不识人,足寒不能,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淄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太白]∶足大趾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 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足太络脉,别走明胃经。《铜人》针四分,灸三壮。

主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商丘]∶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居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气逆,痔疾,骨疽蚀,魇梦,痫 ,寒热好呕,股内痛。气壅,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积痞气,黄胆,舌本强痛,腹胀,寒疟,溏瘕泄水,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三]∶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之会。《铜人》针三分,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霍乱,手足逆冷,呵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 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

如经脉塞闭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急欲视。

文伯泻三,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果如文伯之诊。后世遂以三、合谷为妊妇禁针。然文伯泻三,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肾肝三脉之会,主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

[漏谷](一名太络)∶内踝上六寸, 骨下陷中。《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肠鸣,强欠,心悲逆气,腹胀满急, 癖冷气,食饮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地机](一名脾舍)∶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 ,别走上一寸有空。《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不足,女子 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陵泉]∶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横纹头下,与陵泉相对,稍高一寸。足太脾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五分。

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痛,胸中热,暴泄飧泄。

[血海]∶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

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脾经七壮。

[箕门]∶鱼腹上越筋间,股内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主淋小便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上慈宫)∶府舍下一寸,横骨两端约中动脉,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泺,疝,妇人难,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府舍]∶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厥维之会。三脉上下一一入腹,络脾肝,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 ,三明之别。《铜人》灸五壮,针七分。

主疝瘕,痹中急疼,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霍乱。

[腹结](一名肠窟)∶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主咳逆,绕脐痛,腹寒泻利,上抢心,咳逆。

[大横]∶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维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维之会。《铜人》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

[食窦]∶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天溪]∶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主胸中满痛,贲膺,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肿 痈。

[胸乡]∶周荣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

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饮。咳唾秽脓,咳逆,多

[大包]∶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诸络,由脾灌溉五脏。《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手少主治】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中之太,通于夏气。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其液汗。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手少主治·手少心经歌】

午时手少,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 邃,神门、少府、少冲寻(左右一十八)。

此一经起于极泉,终于少冲。取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多气少血,午时气血注此。

丁火之脏,脉在左寸。实则热而虚则寒,静则安而动则燥。虚寒者怯怕多惊,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诊必濡细迟虚;实热者癫狂谵语,腮赤舌干,二腑涩黄,脉须数洪沉实。心盛则热见乎标,心虚则热收于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实既知,补泻必当。味甘泻而补之以咸,气热补而泻之以冷。心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补须参附;离火有余,竹叶大黄山栀子,泻用芩连。凉心者朱砂,壮心者琥珀。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衄如泉,炒槐花掺之即止。除疮琥珀膏,犀角与辰砂;定志宁神丸,朱砂共莲草。蔓荆子凉诸经之血,草连翘泻六经之火,惊悸不安,须龙脑沙参小草;健忘失记,必茯神远志当归。多睡饮卢同之苦茶,不眠服雷公之酸枣。凉血补生地黄,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疮,铁锈粉噙消舌肿。中风不语,烧竹沥凉之更良;感热多言,飞朱砂镇之又善。胸间痞痛,开之枳实栝蒌;心内懊 ,治之栀子豆豉。热心痛,炒菖蒲川楝,栀子宜焦;冷心痛,须木香肉桂,玄可炒。心惊盗汗,飞辰砂与六黄;鼻衄流血,煮黄芩炒芍药。惊热独妙珍珠,癫狂独加铁粉。安镇灵台,琥珀丹砂和玉屑;开清神府,茯神远志共菖蒲。大哉离兮,应物无迹。倘真血之有亏,觅真铅而补实;至灵心也,存有要,或元气之有损,求真汞而填完。用药固可言传,上达必由心悟。

《导引本经》∶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头也。是故心生则种种欲生,而神不入气;心静则种种欲静,而神气相抱也。《内经》曰∶夏月人身,气发外,伏在内,是脱神之时,忌疏通以泄气。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英华成秀,此夏气之应,养成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故人常宜燕居静坐,调心息气,食热戒冷,常要两目垂帘,迈光内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气相抱。故太玄养初曰∶藏心于渊,美厥灵根。神不外也。心牵于事,则火动于中矣。心火夏令正旺,脉本洪大,若缓是伤暑,至晚少餐饮食,睡勿挥扇,风邪易入。昔邝子元有心疾,或曰∶有僧不用符药,能治心疾。元叩其僧,曰∶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夫妄想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又畏首畏尾,三番四复,犹豫不决,此是现下妄想也。或期望日后富贵皆如愿,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归田;或期望子孙登庸,以继书香,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灭,禅家谓之幻心。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禅家谓之觉心。故曰∶不患念起,惟患觉迟,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脚?又曰∶贵恙亦原于水火不,凡溺冶容,而作色荒,禅家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冶容,或成宵寐之变,禅家谓之内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着,消耗元。若能离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于心。至若思索文本,忘其寝食,禅家谓之理障。经纶头班,罔顾劬劳,禅家谓之事障。二者虽非人欲,亦损灵,若能遣之,则火不至上炎,可下于肾。故曰∶尘不相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又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子元如其言,乃独处一室,扫空万缘,坐静月余,心疾如失。

【手少主治·考正法】

[极泉]∶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干呕,烦渴,目黄,胁满痛,悲愁不乐。

[青灵]∶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少海](一名曲节)∶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手少心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甄权云∶不宜灸,针五分。《甲乙》针呼,不宜灸。《素注》灸五壮。《资生》云∶数说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

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齿痛,脑风头痛,气逆噫哕,瘰 ,心疼,手颤健忘。

[灵道]∶掌后一寸五分,手少心脉所行为经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心痛,干呕,悲恐,相引螈 ,肘挛,暴喑不能言。

[通里]∶掌后一寸陷中。手少心脉之络,别走太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主目眩头痛,热病先不乐,数日懊 ,数欠频呻悲,面热无汗,头风,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 痛,苦呕喉痹,少气遗溺,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膈肿,泻之。

虚则不能言,补之。

]∶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霍乱,胸中满。

[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掌后锐骨端陷中。手少心脉所注为俞土。心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

主疟心烦,甚欲得冷冻饮料,恶寒则欲处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 ,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之俞神门,同导气以复其本位。《灵枢经》曰∶少无俞,心不病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邪则身死,故诸邪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少府]∶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心脉所淄为荥火。《铜人》针二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蜷不伸, 疟久不愈,振寒,挺出,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少冲](一名经始)∶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心脉所出为井木。心虚补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灸一壮。

主热病烦满,上气嗌干渴,目黄, 臂内后廉痛,胸心痛,痰气,悲惊寒热,肘痛不伸。

张洁古治前臊臭,泻肝行间,后于此,以治其标。

【手太主治】

《内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为赤肠。

胃之下口,小肠之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分焉。大肠上口,小肠之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手太主治·手太小肠经歌】

手太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腕骨、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

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取少泽、前谷、后溪、腕骨、谷、少海,与井荥俞原经脉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别者,别循颊上 ( 音拙)抵鼻,至目内也。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

丙火之腑,脉详左寸。是经之为病也,面白耳前热,苦寒,肩臂廉内外肿痛。沉诊为心,实则脉实,烦满而口舌生疮;浮取小肠,虚则脉虚,懊 而唇青下白。颔肿不可转,清痰降火;腰折难动履,渗湿利热。倘小便数频,乌药益智丸,用酒煮山药;若气不固,白茯猪苓和,须蜡化津液。小肠疝气,茴香姜浸入青盐;肾宫冷,川楝炒成加木破。滑石寒而能治诸淋,沉香而能行诸气。尿血煮苦苋菜根,血淋煎车前子叶。清泉旋汲饮发灰,薄荷时煎调琥珀。热入小肠为赤带,茴香苦楝当归;邪归大腑变膏淋,滑石金砂甘草。尝考牡蛎石斛补,续随金砂泻。巴戟乌药茴香,黄芩通草花粉凉。羌活 本引于上,黄柏二苓行于下,细阅本草之旨,略为理治之阶,毋执己见,妙在言传。

【手太主治·考正法】

[少泽](一名小吉)∶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小肠脉所出为井金。《素注》灸三壮。《铜人》灸一壮,针一分,留二呼。

主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螈 ,咳嗽,口中涎唾,颈项急不得回顾,目生肤翳复瞳子,头痛。

[前谷]∶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小肠脉所淄为荥水。《铜人》针一分,留三呼,灸一壮主热病汗不出, 疟癫疾,耳鸣,颈项肿,喉痹,颊肿引耳后,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举,妇人产后无

[后溪]∶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手太小肠脉所注为俞木。小肠虚补之。《铜人》针一分,留二呼,灸一壮。

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小肠脉所过为原。小肠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 疟头痛,烦闷,惊风,螈 ,五指掣,头痛。

谷]∶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手太小肠脉所行为经火。《素注》灸三壮,针二分,留三主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齿龋痛,臂外侧痛不举,吐舌,戾颈,妄言,左右顾,目眩,小儿螈 ,舌强不嗍

[养老]∶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后一寸陷中。手太 。《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支正]∶腕后五寸,手太络脉,别走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主风虚,惊恐悲愁,癫狂,五劳,四肢虚弱,肘臂挛难屈伸,手不握,十指尽痛,热痛先腰颈酸,喜渴,强项,疣目。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小海]∶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小肠脉所入为合土。《素注》针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痫发羊鸣,戾颈,螈 狂走,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耳聋,目黄,颊

[肩贞]∶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铜人》针五分。《素注》针八分,主伤寒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 俞]∶侠肩 (手)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手太维、跷三脉之会。《铜人》针八分,灸三壮。

主臂酸无力,肩痛引胛,寒热气肿胫痛。

[天宗]∶秉风后大骨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

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秉风]∶天 外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手太明、手足少四脉之会。

《铜人》灸五主肩痛不能举。

[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铜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

[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明堂》灸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针六分,灸三壮。《铜人》针主咳嗽,上气唾血,寒热,目视不明。

[天窗](一名窗笼)∶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六分。

主痔 、颈痛、肩痛引项不得回顾,耳聋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齿禁中风。

[天容]∶耳下曲颊后。针一寸,灸三壮。

主喉痹寒热,咽中如梗,瘿颈项痈,不可回顾,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呕逆吐沫,齿噤,耳聋耳鸣。

[颧 ]∶面 骨下廉锐骨端陷中。手少、太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主口 ,面赤目黄,眼 动不止, 肿齿痛。

[听宫](一名多所闻)∶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手太三脉之会。

《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针一分。《甲乙》针三分。

主失音,癫疾,心腹满, 耳,耳聋如物填塞无闻,耳中嘈嘈 蝉鸣。

【足太主治】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为黑肠。

诸书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无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窍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窍以出溺,上皆由泌别渗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于气之施也。在上之气不施,则注入大肠而为泄;在下之气不施,则急胀涩涩,苦不出而为淋。

【足太主治·足太胱经歌】

足太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通天、络却,肝、胆、脾、胃俱挨次,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至白环,各各节外寸半长。上 、次 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尾骨外取,附分侠脊第三行,魄户、膏盲与神堂, 、膈关、魂门九,纲、意舍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续,二十椎下秩边场。承扶横纹中央,殷门、浮 到委,委中、合、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通谷、至小指旁(一此一经起于睛明,终于至,取至、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与井荥俞原经脉起目内 ,上额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入 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此。

壬水之腑,脉居左寸是。膀胱实则脉实,病胞转不得小便,苦烦满难于俯仰,药用寒凉通利窍,石膏栀子蜜同煎;虚则脉虚,肠痛引腰难屈伸,脚筋紧急耳重听,补磁石五味黄,配苓术石英杜仲。大腑热蒸肠内涩,木通生地黄芩;小便不利中痛,葶苈茯苓通草。肾大如斗,青支荔核小茴香;胞转如塞,葵子滑石寒水石。冷热熨可利便难,屈伸导能和腰痛。风热相乘,囊肿服三白而立消;虫蚁吹着,跷,敷蝉蜕而即散。羌活 本行于上,黄柏法制走于下。补用橘核益智仁,泻滇滑石车前子。加茴香乌药能,添黄柏生地清凉也。

【足太主治·考正法】

[睛明](一名泪孔)∶目内 。《明堂》云∶内 头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足明、跷、跷五脉之会。针一分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针。禁灸。

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 赤痛,KT KT 无见, 痒,肤白翳,大 攀睛 肉,侵睛雀目,瞳子生瘴,小儿疳眼,大人气眼冷泪。

按东垣曰∶刺太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 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之热。然睛明刺一分半,攒竹刺一分三分,为适浅深之宜。今医家刺攒竹,卧针直抵睛明,不补不泻,而又久留针,非古人意也。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两眉头陷中。《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禁灸,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

主目KT KT ,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 动不得卧,颊痛,面痛,厥癫邪,神狂鬼魅,风眩,嚏。

[眉冲]∶直眉头上神庭、曲差之间。针三分,禁灸。

主五痫,头痛,鼻塞。

[曲差]∶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铜人》针二分,灸三壮。

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疮,心烦满,汗不出,头顶痛,项肿,身体烦热。

[五处]∶侠上星旁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主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风热,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识人。

[承光]∶五处后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鼻塞不闻香臭,口 ,鼻多清涕,目生白翳。

[通天]∶承光后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颈项转侧难,瘿气,鼻衄、鼻疮、鼻窒,鼻多清涕,头旋,厥、口 、喘息、头重、暂起僵仆、瘿瘤。

[络却](一名强、一名脑盖)∶通天后一寸五分。《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铜人》灸三壮。

主头旋耳鸣,狂走螈 ,恍惚不休,腹胀,青盲内障,目无所见。

[玉枕]∶络却后一寸五分,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二寸。《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

主目痛如脱,不能远视,内连系急,头风痛不可忍。鼻窒不闻。

[天柱]∶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下经》灸三壮。《素注》针二分,留六呼。

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头旋脑痛,头风,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顶如拔,项强不可回顾。

[大杼]∶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脉别络,手。《难经》曰∶骨会大杼。疏曰∶骨病治此,袁氏曰∶肩能负重,以骨会大杼也。《铜人》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禁灸。《下经》、《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资生》主膝痛不可屈伸,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俯仰, 疟,头旋,劳气咳嗽,身热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筋挛东垣曰∶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风门](一名热府)∶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

。《明堂》灸五壮。若频刺,泄诸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肺俞]∶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千金》对引绳度之。甄权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正坐取之。《甲乙》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甄权灸百壮。《明下》灸三壮。《素问》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主瘿气,黄胆,劳瘵,口舌干,劳热上气,腰脊强痛,寒热喘满,虚烦,传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痒,呕吐,支满不嗜食,狂走欲自杀,背偻,肺中风,偃卧,胸满短气,瞀闷汗出,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儿龟背。

仲景曰∶太与少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肺俞、

[厥俞](一名厥俞)∶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

或曰∶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俞即心包络俞也。

[心俞]∶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资生》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岂可妄针。《千金》言∶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主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偃卧不得倾侧,汗出唇赤,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咳吐血,黄胆,鼻衄,目 目昏,呕吐不下食,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

[督俞]∶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灸三壮。

主寒热心痛,腹痛,雷鸣气逆。

[鬲俞]∶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难经》曰∶血会鬲俞。

盖上则心俞,心生血,下则肝俞,肝藏血,故鬲俞为血会。又足太多血,血乃水之象也。

《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刺中鬲,皆为伤中,其病难愈,不过一岁必死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卧, 癖,咳逆,呕吐,鬲胃寒痰,食饮不下,热病汗不出,身重常。不能食,食则心痛,身痛肿胀,胁腹满,自汗盗汗。

[肝俞]∶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经曰∶东风伤于春,病在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灸七壮。《素问》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欠。

主多怒,黄胆,鼻酸,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咳血,目上视,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热痉,筋急相引,转筋入腹将死。

《千金》云∶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撅肋下与脊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头,惊狂,鼽衄,起则目KT KT ,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热病瘥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痞痛。

[胆俞]∶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针三分。《下经》灸五壮。《素问》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

按《资生经》所载,崔知悌平取四花,上二是鬲俞,下二是胆俞,四主血,故取此以治劳瘵。后世误以四花为斜取,非也。

[脾俞]∶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 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胆,善欠,不嗜食。

[胃俞]∶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

《明堂》灸三壮。《下经》灸七壮。

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东垣曰∶中湿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堂》针三分,灸五壮。主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伤寒头痛,饮食吐逆,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胀肠鸣,目眩头痛。

[肾俞]∶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与脐平,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 满胀急,两胁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KT KT ,少气,溺血,小便浊,出梦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膝中四肢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女人积冷气成劳,乘经接羸瘦,寒热往来。

[气海俞]∶十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针三分,灸五壮。主腰痛痔漏。

[大肠俞]∶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腹中气胀,绕脐切痛,多食身瘦,肠鸣,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东垣云∶中燥治在大肠俞。

[关元俞]∶十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主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

[小肠俞]∶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肠寒热,小便赤不利,淋沥遗溺,小腹胀满, 痛,泄利脓血。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乏消渴,口干不可忍,妇人带下。

[膀胱俞]∶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主风劳脊急强。小便赤黄,遗溺,生疮。少气,胫寒拘急,不得屈伸,腹满,大便难,泄利腹痛,脚膝无力,女子瘕聚。

[中膂俞](一名脊内俞)∶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侠脊伸起肉,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堂》云∶腰痛侠脊里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至此痛,皆宜灸。

主肾虚消渴,腰脊强不得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胀胁痛。

[白环俞]∶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素注》针五分,得气则先泻,泻讫多补之,不宜灸。《明堂》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髋疼,脚膝不遂,疟,腰脊冷痛,不得久卧,劳损虚风,腰背不便,筋挛臂缩,虚热闭塞。

[上 ]∶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足太、少之络。《铜人》针三分主大小便不利,呕逆,膝冷痛,鼻衄,寒热疟,挺出,妇人白沥,绝嗣。

大理赵卿患偏风,不能起跪,甄权针上 、环跳、陵泉、巨虚下廉,即能起跪。

八 总治腰痛。

[次 ]∶第二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转摇,急引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气痛,肠鸣注泻,偏风,妇人赤白带下。

[中 ]∶三空侠脊陷中。足厥、少所结之会。《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主大小便不利,腹胀下利,五劳七伤六极,大便难,小便淋沥,飧泄,妇人绝子带下,

[下 ]∶四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大小便不利,肠鸣注泻,寒湿内伤,大便下血,腰不得转,痛引。女子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腹急痛。

[会](一名利机)∶骨两旁。《铜人》针八分,灸五壮。

主腹寒,热气冷气,泄泻,肠癖下血,气虚乏,汗湿,久痔。

[附分]∶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之会。

《铜人》针三分。《素注》刺八分,灸五壮。

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风冷客于腠理,颈痛不得回顾。

[魄户]∶直附分下,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主背膊痛,虚劳肺痿,三走疰,项强急不得回顾,喘息咳逆,呕吐烦满。

[膏肓俞]∶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相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正坐屈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

当觉气下砻砻然似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中取一

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

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传骨蒸,梦中失,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使医缓(秦医名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浓为之礼而归之。

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得此,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无不愈按此二,世皆以为起死回生之妙,殊不知病有浅深,而医有难易,浅者针灸,可保十全,深者亦未易为力。扁鹊云∶病有六不治。经云∶色脉不顺而莫针也。肓,鬲也,心下为膏。又曰∶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又曰∶膏,连心脂膏也。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仍灸三里二,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气盛,上焦作热。每见医家不分老少,又多不针泻三里,以致虚火上炎,是不经口授而妄作也。岂能瘳其疾哉!患者灸此,必针三里或气海,更清心绝欲,参阅前后各经调摄,何患乎疾之不瘳也!

[神堂]∶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素注》针五分。

主腰背脊强急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满气逆上攻,时噎。

[ ]∶肩膊内廉,侠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患言∶「 」, 应手。《素注》针七分。《铜人》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明堂》灸主大风汗不出,劳损不得卧,疟寒疟,背闷气满,腹胀气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胁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内廉痛,不得俯仰,小儿食时头痛,五心热。

[鬲关]∶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开臂取之。

《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饮不下,呕哕多涎唾,胸中噎闷,大便不节,小便黄。

[魂门]∶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主厥走疰,胸背连心痛,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

纲]∶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阔肩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肠鸣腹痛,饮食不下,小便赤涩,腹胀身热,大便不节,泄痢赤黄,不嗜食,怠惰。

[意舍]∶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堂》灸五十壮。《下经》灸七壮。《素注》灸主腹满虚胀,大便滑泄,小便赤黄,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消渴,身热目黄。

[胃仓]∶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壮主腹满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痛不得俯仰。

[肓门]∶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灸三十壮,针五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疾。

[志室]∶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九分,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肿,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胞肓]∶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七壮。《明堂》灸三七壮。《甲乙》灸三壮。

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坚急,肠鸣,淋沥,不得大小便,癃闭下肿。

[秩边]∶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

主五痔发肿,小便赤,腰痛。

[承扶](一名肉 ,一名关,一名皮部)∶股上纹中。又曰∶下陷纹中。《铜人》针七分,灸三壮。

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肿,大便难,胞有寒,小便不利。

[殷门]∶肉 下六寸。《铜人》针七分。

主腰脊不可俯仰,举重,恶血,泄注,外股肿。

[浮 ]∶委上一寸,展膝得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

[委]∶承扶下一尺六寸,在足太之前,少之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三焦下辅俞,足太之别络。《素注》针七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腋下肿痛,胸满膨膨,筋急身热。飞遁疰,痿厥不仁。小便淋沥。

[委中](一名血 )∶ 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足太胱脉所入为合土。《素注》针五分,留七呼。《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七吸。《甲乙》针五分,禁灸。《素问》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主膝痛及拇指,腰侠脊沉沉然,遗溺,腰重不能举体,小腹坚满,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伤寒四肢热,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

委中者,血 也。大风发眉堕落,刺之出血。

[合]∶膝约纹下三寸。《铜人》针六分,灸五壮。

主腰脊强引腹痛,股热, 酸肿,步履难,寒疝偏痛,女子崩中带下。

[承筋](一名 肠,一名直肠)∶ 肠中央陷中,胫后从脚跟上七寸。《铜人》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肿,痔疮,胫痹不仁, 酸,脚急跟痛,腰痛,鼻鼽衄,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锐 肠下分肉间陷中,一云腿肚下分肉间。《针经》云∶取须用两手高托,按壁上,两足指离地,用足大趾尖竖起,上看足锐 肠下分肉间。《铜人》灸五壮,针七分。《明堂》针八分,得气即泻,速出针,灸不及针,止六七壮。《下经》灸五壮。

主大便不通,转筋,痔肿,战栗不能立,香港脚膝肿,胫酸脚跟痛,筋急痛,霍乱,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飞扬](一名厥)∶外踝骨上七寸。足太络脉,别走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五壮。

主痔肿痛,体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脚 酸肿,战栗不能久立坐,足趾不能屈伸,目眩痛,历节风,逆气,癫疾,寒疟。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附]∶外踝上三寸,太前,少后,筋骨之间。跷脉隙。《铜人》针五分,灸三壮,留七呼。《素注》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主霍乱转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髀枢股 痛,痿厥,风痹不仁,头重 痛,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昆仑]∶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足太胱脉所行为经火。《素注》针五分,留十呼。《铜人》针三分,灸三壮。妊妇刺之落胎。

主腰香港脚,足 肿不得履地,鼽衄, 如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满,腰脊内引痛,伛偻,肿痛,目眩痛如脱,疟多汗,心痛与背相接,妇人孕难,胞衣不出,小儿发痫螈 。

[仆参](一名安邪)∶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跷之本。《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足痿,失履不收,足跟痛不得履地,霍乱转筋,吐逆,厥癫痫,狂言见鬼,香港脚膝

[申脉](即跷)∶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居中。跷脉所出。《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风眩。腰脚痛, 酸不能久立,如在舟中。劳极。冷气逆气,腰髋冷痹,脚膝屈伸难,妇人血气痛。

洁古曰∶痫病昼发,灸跷。

[金门](一名梁关)∶外踝下少后,丘墟后,申脉前,足太维别属。《铜人》针一分,灸三壮。炷如小麦大。

主霍乱转筋,厥癫痫,暴疝,膝 酸,身战不能久立。小儿张口摇头,身反折。

[京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后大骨名京骨,脉所过为原,膀胱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明堂》五壮。

主头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后侧痛,目内 赤烂。白翳侠内 起,目反白,目眩。发疟寒热,喜惊,不饮食,筋挛,足 ,髀枢痛,颈项强,腰背不可俯仰,伛偻,鼻鼽不止,心痛。

[束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中。足太脉所注为俞木。膀胱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五呼。

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 如结, 如裂,耳聋,恶风寒,头囟项痛,目眩身热,目黄泪出,肌肉动,项强不可回顾,目内 赤烂,肠 ,泄,痔,疟,癫狂,发背,痈疽,背生疔疮。

[通谷]∶足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足太脉所溜为荥水。《铜人》针二分,留主头重目眩,善惊,引鼽衄,项痛,目KT KT ,留饮胸满,食不化,失欠。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在于头,取天柱、大杼;不知,深取通谷、束骨。

[至]∶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脉所出为井金。膀胱虚补之。《铜人》针二分,灸三壮。《素注》针一分,留五呼。

主目生翳,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趾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目痛,大 痛。

根结篇云∶太根于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足少主治】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中之太,通于冬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藏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在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足少主治·足少肾经歌】

足少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信、筑宾实,谷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 、中俞府毕(左右五十四)。

此一经起于涌泉,终于俞府。取涌泉、然谷、太溪、复溜、谷、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多气少血,酉时气血注此。

癸水之脏,脉居左尺。一脏而二形,左名肾,男子以藏;右名命门,女子以系胞。元气之根,神之舍。受病同归于膀胱,诊候两分于水火。实则脉实,小腹胀满而腰背急强,便黄舌燥者,泻肾汤可以广推;虚则脉虚,气寒痿而言音混浊,胫弱脉代者,苁蓉散宜加寻讨。肾气不和腰胁痛,散号异香;经郁滞背肩疼,汤名通气。腰痛散八角茴香,泄末一升韭子。气滞腰间堪顺气,血凝臂痛,可舒经。五味能心肾,须茯神远志川归,山药苁蓉枸杞;龙骨安养神,与益智茴香故纸,鹿茸牛膝黄 。地黄补肾益,加当归而补髓;附子驱寒去湿,倍人参而壮。龙骨治骨虚酸痛,猪肾济肾弱腰亏。大抵咸能走肾,秋石须明配合;寒能败命,春茗要别陈新,渗淡泻水之剂宜慎,烧炼助火之丹勿餐。东垣曾谓肉桂独活报使,钱氏独用地黄枸杞引经。抑又闻竹破须将竹补,胞鸡还要为。谁知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鹤争知有风巢。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

《导引本经》∶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寓焉,比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乎两间者也乘之,而百病作。是洞开四门以纳盗,几何不至于败哉!然自古圣人率多令考,岂其浑蒙穆,得于天者独浓,嘘吸偃仰,成于人者有异术耶。亦以志宁道一,神爽不漓,俾吾固有之真,常为一身之主,则荣卫周流,邪无自入。彼风寒暑湿,譬之坚城,外盗虽踵至迭窥,其何以得其隙而肆之虐哉?鸣医者家,辨症循方,按脉施剂,倏忽收功,固所不废。然盗至而遏之,孰若无盗之可遏也;病至而疗之,孰若无病之可疗也。与其求金石之饵,而常患其不足,孰若求吾身之,而恒自有余也。故黄帝、岐伯问答曰,百体从令,惟于保太和而泰天君得之。盖此意也。先贤云∶天地之大宝珠玉,人身之大宝神。《内经》曰∶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诚能以理制欲,以义驭情,虽美色在前,不过悦目畅志而已,奚可恣情丧,所谓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添油灯壮,补髓人强也。又曰∶冬月天地闭,血气藏,伏在内,心膈多热,切忌发汗,以泄气,此谓之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勿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人宜服固本益肾酒,以迎气耳。不可过暖致伤目,而亦不可太醉冒寒。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故先王于是月闭关,俾寒热适中可也。尝闻之曰∶湛然诚一守玄,得象忘言辨道看,好把门凭理顾,子前午后用神占。是则以元感之,三物混合,与道合真,自然元固,而感之不漏,卫生之法,先此而已。前肾所谓全不思欲,气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斯言尽矣。

【足少主治·考正法】

[涌泉](一名地冲)∶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足少肾脉所出为井木。实则泻之。《铜人》针五分,无令出血,灸三壮。《明堂》灸不及针。《素注》针三分,留三呼。

厥,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渴而喘,坐欲起,目KT KT 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烦心,心痛,黄胆,肠 ,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

《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冷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侠脐痛,鼻衄不止,五疝,热病先腰酸、喜渴数引饮,身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癫癫然,少气,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

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龙渊)∶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内踝前直下一寸,别于足太之,足少肾脉所溜为荥火。《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五呼,不宜见血,令人立饥欲食。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主咽内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心恐惧如人将捕,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胀,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白浊,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自汗,盗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锥刺,坠堕恶血留内腹中,男子泄,妇人无子,挺出,月事不调,痒,初生小儿脐风口噤。

[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肾脉所注为俞土。《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 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

东垣曰∶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在太溪。《流注赋》云∶牙齿痛堪治。

[大钟]∶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足少络,别走太,《铜人》灸三壮,针二分,留七呼主呕吐,胸胀喘息,腹满便难,腰脊痛,少气,淋沥洒淅,腹脊强,嗜卧,口中热,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舌干、咽中食噎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水泉]∶太溪下一寸,内踝下。少 。《铜人》灸五壮,针四分。

主目KT KT 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心下多闷痛,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照海]∶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居中。跷脉所生。《素注》针主咽干,心悲不乐,四肢懈惰,久疟,卒疝,呕吐嗜卧,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泺,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挺出,月水不洁古曰∶痫病夜发灸跷,照海也。

[复溜](一名昌,一名伏白)∶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傍骨是复溜,后傍筋是信,二止隔一条筋。足少肾脉所行为经金。肾虚补之。《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五壮。《明堂》灸七壮。

主肠 ,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视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肿水病(青、赤、黄、白、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俞,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重,五淋,血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热,盗汗,汗注不止,齿龋,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

信]∶足内踝骨上二寸,少前,太后廉筋骨间。跷脉之 。《铜人》针四分,留十呼,灸三壮,《素注》留五呼。

主气淋, 疝,急,汗,泻利赤白,气热癃,股枢内痛,大小便难,淋,女子漏血不止,挺出,月水不来,小腹偏痛,四肢泺,盗汗出。

[筑宾]∶内踝上五寸, 分中,维之 。《铜人》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素注》针三分,主 疝,小儿胎疝,痛不得,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吐舌,呕吐涎沫,足 痛。

谷]∶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足少肾脉所入为合水。《铜主膝痛如锥,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小便急引痛,痿,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娠。

[横骨]∶大赫下一寸,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冲脉之会。《主五淋,小便不通,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内 始,五脏虚竭,失(自肓俞至横骨六,《铜人》去腹中行各一十五分,录之以备参考)。

[大赫](一名维,一名关)∶气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冲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主虚劳失,男子器结缩,中痛,目赤痛从内 始,妇人赤带。

[气](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四满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冲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主贲豚,气上下引腰脊痛,泄利不止,目赤痛从内 始,妇人月事不调。

[四满](一名髓府)∶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冲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积聚疝瘕,肠 ,大肠有水,脐下切痛,振寒,目内 赤痛,妇人月水不调,恶血痛,贲豚上下,无子。

[中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 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肓俞]∶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 始。

按诸家俱以疝主于肾,故足少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经,与肾绝无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讹。

[商曲]∶石关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冲脉之会。《铜人》针主腹痛,腹中积聚,时切痛,肠中痛不嗜食,目赤痛从内 始(自幽门至商曲,《铜人》去腹中行五分,《素注》一寸)。

[石关]∶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冲脉之会。《铜人》针主哕噫呕逆,腹痛气淋,小便黄,大便不通,心下坚满,脊强不利,多唾,目赤痛从内始,妇人无子,脏有恶血,血上冲腹,痛不可忍。

都](一名食宫)∶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冲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寒热疟病,心下烦满,逆气,肠鸣,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目赤痛从内 始。

[通谷]∶幽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冲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

主失欠口 ,食饮善呕,暴喑不能言,结积留饮, 癖胸满,食不化,心恍惚,喜呕,目赤痛从内 始。

[幽门]∶侠巨阙两旁各一寸五分陷中,足少、冲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灸五壮。

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烦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里急数咳,健忘,泄利脓血,目赤痛从内 始,女子心痛,逆气,善吐食不下。

[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主胸胁支满,痛引胸,鼻塞不通,呼吸少气,咳逆呕吐,不嗜食,喘息不得举臂。

[神封]∶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

《铜人》针三分主胸满不得息,咳逆,痈,呕吐,洒淅恶寒,不嗜食。

[灵墟]∶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不嗜食。

[神藏]∶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主呕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满不嗜食。

[ 中]∶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明堂》灸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俞府]∶气舍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灸三壮。

《铜人》针三分主咳逆上气,呕吐,喘嗽,腹胀不下食饮,胸中痛久喘,灸七壮效。

【出处】:

中医药文献博览-针灸推拿-针灸大成-卷六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