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子部 > 古代医书 > 中药材大全 >

漏芦的功效与作用

<<回目录

漏芦-药材

漏芦-饮片

漏芦-药材

漏芦-饮片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uniflorum(L.)DC.的干燥根。在我国北方各省多有分布,主产东北、华北、西北;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残及须根,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药】苦,寒。归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舒筋通脉。

【应用】

1.痈肿痛,瘰疬疮毒。本品苦寒降泄,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效,又因其能通经下,故尤为治痈之良药。常与瓜蒌、蛇蜕同用,主治痈肿痛,如漏芦散(《和剂局方》);若用治热毒壅聚,痈肿疮毒,常与大黄、连翘、紫花地丁等药同用,如漏芦汤(《千金方》);若用治痰火郁结,瘰疬欲破者,可与海藻、玄参、连翘等药同用,也如漏芦汤(《圣济总录》);《本草汇言》又以漏芦与荆芥、苦参、白鲜皮、当归等浸酒蒸饮,治疗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

2.汁不下。本品味苦降泄,有良好的通经下之功,为产后汁不通的常用药。多用于络塞滞,汁不下,房胀痛,欲作痈者,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同用;若为气血亏虚,少清稀者,当与黄芪、鹿角胶等同用。

3.湿痹拘挛。本品善通利,有舒筋通脉活络之功,常与地龙配伍,治疗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如古圣散(《圣济总录》)。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汁。”

2.《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

3.《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尤损正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祁州漏芦根中含挥发油,根的脂溶部分含牛蒡子醛、牛蒡子醇、棕榈酸,β-谷甾醇、硬脂酸乙酯、蜕皮甾酮、土克甾酮、漏芦甾酮。

2.药理作用:祁州漏芦水煎剂,在体内、外实验均能抑制动物血清及肝、脑等脏器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故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并可降低血胆固醇和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能恢复前列环素/血栓素A2的平衡,减少白细胞在动脉壁的浸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能显著抑制单胺氧化酶(MAO-B)的活,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漏芦蜕皮甾醇,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

3.临研究:据报道,漏芦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漏芦、决明子、泽泻、荷叶、汉防己各15g等,水煎浓缩至100ml,每日分2次口服,治疗肥胖症51例,服药1周,48例体重减轻,有效率为94%(河南中医1988,2:30);用漏芦制成复方制剂,共治疗腺囊增生病191例,痊愈124例,有效61例,疗效满意(中药学2001:551);有漏芦、黄柏、白茅根、山楂、甘草各20g,水煎服,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效果良好(四川中医1987,2:41)。

【其他】《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上药定为漏芦正品,将同科植物蓝刺头Echin0psIatifoliusTausch.的干燥根定名为禹州漏芦,蓝刺头在我国南方各省多有生产,主产于河南、安徽、苏、湖北等地。味苦寒,归胃经,其传统功用、主治与漏芦大体相同,一些地区均作为漏芦使用。而二者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所不同。禹州漏芦根含联塞吩,卡多帕亭;还含有卅一烷,蒲公英萜醇醋酸酯,β-谷甾醇,萝卜苷,脂肪醇混合物以及蓝刺头碱等。蓝刺头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症及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全身衰弱基础上的血管营养不良者有强壮作用,对实验创伤麻痹也有治疗作用。本品所含蓝刺头碱,小剂量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大剂量导致痉挛、后则出现全身抑制;同时引起血压下降,心肌收缩力增强,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在收缩期。中毒量为常用量的二倍。据报道,有内服漏芦30g通而引起严重中毒者。因此,应用漏芦必须注意品种鉴别和使用剂量,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