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别
(一)经别的含义
经别为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正经”。
(二)经别的循行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内脏,然后再上至头颈浅部,而表里相合。它的“离、合、出、人”的部位,虽和十二经的循行通路有密切关系,但在循行的顺逆方向上,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有显着的区别。如手三十陰十经的循行是从胸走手,而经别却自腋深入胸腔以后,再上行向头,合于手三十陽十经;手三十陽十经的循行是从手走头,而手三十陽十经别则由腋下深入内脏,然后上行至头;足三十陰十经的循行是从足走胸(腹),而足三十陰十经别却从足走头;足三十陽十经的循行是从头走足,足三十陽十经别则是从足走头。
十二经别与正经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循行上具有“离、合、出、入”的特点。每一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出,称作“离”(别),进入胸腹腔称“入”,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又与表里经脉相合称“合”。手足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共组成六对,称“六十合”。
1.足太十陽十~足少十陰十(一合)
(1)足太十陽十经别
别入:于胭中,其一道行至十尻十下五寸处,别行入于十肛十门。
别行:属于膀十胱,散于肾,当心入散,系舌本。
出合:从膂上出于项。
合于:足太十陽十。
(2)足少十陰十经别
别入:胭中。
别行:别出一脉与足太十陽十相合上行至肾,当十四椎处,从而联属带脉;其直行者,从肾上行系于舌本。-
出合:复出于项。
合于:足太十陽十。
2.足少十陽十~足厥十陰十(二合)
(1)足少十陽十经别
别入:上行绕髀,至十毛十际与足厥十陰十经脉相合,别者入季胁之间。
别行:循胸里,属胆本腑,散行至肝,上贯人心,上行挟咽。
出合:出于颐颔,散布于面,系目系,合眼外角。
合于:足少十陽十经。
(2)足厥十陰十经别
别入:自足背别行,上至十毛十际。
别行:与足少十陽十别行的正经相合上行。
合于:足少十陽十经。
3.足十陽十明~足太十陰十(三合)
(1)足十陽十明经别
别入:上行至髀,深入腹里。
别行:属于胃腑,散行至脾,上通于心,上循咽。
出合:出于口,上行鼻柱的上部及眼眶的下方,还系目系。
合于:足十陽十明经。
(2)足太十陰十经别
别入:别上至髀。
别行:与足十陽十明别行正经相合上行,络于咽,贯舌本。
合于:足十陽十明经。
4.手太十陽十~手少十陰十(四合)
(1)手太十陽十经别
别入:别人肩解,入于腋下。
别行:走心,系小肠。
合于:手太十陽十经。
(2)手少十陰十经别
别入:人于渊腋两筋之间。
别行:属于心,上走喉咙。
出合:出于面,合目内眦。
合于:手太十陽十经。
5.手少十陽十~手厥十陰十(五合)
(1)手少十陽十经别
别入:别于巅顶,入于缺盆。
别行:下走三焦,散于胸中。
合于:手少十陽十经。
(2)手厥十陰十经别
别入:别于腋下三寸天池十穴十处。
别行:入于胸中,联属三焦。
出合:沿喉咙,出耳后,完骨下。
合于:手少十陽十经。
6.手十陽十明~手太十陰十(六十合)
(1)手十陽十明经别
别入:从手上行,循胸前膺十乳十之间,别于肩盂十穴十处,行入于天柱骨。
别行:经缺盆下入大肠,又上行联属于肺,再向上沿咽喉。
出合:出缺盆。
合于:手十陽十明经。
(2)手太十陰十经别
别入:别出入于渊腋,行手少十陰十经之前。
别行:入走于肺,散行至大肠:
出合:上出缺盆,循喉咙。
合于:手十陽十明经。
(三)经别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之中的六十陽十经,都要行过与其相表里的脏腑,如“足少十陽十之别散于肝”,“足十陽十明之别散于脾”,“足太十陽十之别散于肾”。六十陰十经经别也都行过本脏。这不仅说明了十二经别都和脏腑相联属,在机体内部起着濡养脏腑的作用,而且突出了十陰十陽十两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其分布与相互的关系比四肢由络脉来沟通表里组织更为缜密。
十二经别辅助了十二经脉对内脏和体表的联系,体现了手足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在表里关系上的“离、合、出、人”和相互灌注,同十二正经、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等,构成了运行气血循环体系。因为每一经脉均有其自己的经别,所以某一经腧十穴十主治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经脉的循行部位上,这也就具体地说明了经别的作用。
十二经别在《内经》中均无病候的记载。但经别对部分腧十穴十主治十性十能有很大的影响,各经经十穴十所能主治的症候,其发病部位有一些并非经脉所能达到,而是经别到达之处,取该经腧十穴十进行治疗,往往能获得显著的疗效。如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经的承山、承筋、合十陽十等十穴十,都能治疗痔疾,但是膀十胱经的循行通路并不到达十肛十门,而经别的循行则是“下十尻十五寸,别人于十肛十”。
二、络脉
(一)络脉的含义
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又称“别络”,主要有十五络脉。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别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的。
从络脉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称“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叫作“浮络”。络脉与络脉之间可以相互吻合,“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灵枢·经脉》)。络脉从大到小,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将气血渗灌到人十体各部位及组织中去,这样就使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状弥散,对整体起营养作用。
络脉自经脉的一定十穴十位别出之后,就以分出之处的十穴十名而定名。如手太十陰十经的络脉,自列缺别出,因此这支络脉的络十穴十就名为“列缺”。
(二)络脉的循行
在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络脉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络于相互表里的十陰十陽十两经之间,从十陽十走十陰十或从十陰十走十陽十,为十二经在四肢互相传注的纽带。
任脉之络脉分布在腹部,络于冲脉;督脉之络脉分布在背部,除别走太十陽十之外,并能联络任脉和足少十陰十经脉;脾之大络分布在侧身部,能总统十陰十陽十诸络。这三者在躯干部发挥其联络作用,从而加强了人十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
1.手太十陰十络脉
络名:列缺。
部位:在腕后一寸半处。
邻经:别走手十陽十明经。
循行:从列缺十穴十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通手太十陰十经直人掌中,散于鱼际。
2.手少十陰十络脉
络名:通里。
部位:在腕后一寸处。
邻经:别走手太十陽十经。
循行:从通里十穴十分出,别而上行,沿经脉人于心中,向上联系舌根,归属于目系。
3.手厥十陰十络脉
络名:内关。
部位:在腕后二寸处。
邻经:合手少十陽十经。
循行:从内关十穴十处分出,出于两筋间,沿经上行系于心包络,络于心系。
4.手十陽十明络脉
络名:偏历。
部位:在腕后三寸处。
邻经:别人手太十陰十经。
循行:从偏历十穴十处分出,别人手太十陰十,其支向上沿臂至肩盂,上面颊,络于牙齿,分支入耳中合于宗脉(指主要经脉)。
5.手太十陽十络脉
络名:支正。
部位:在腕后五寸处。
邻经:内注手少十陰十经。
循行:从支正十穴十处分出,向上行至肘,络于肩盂部。
6.手少十陽十络脉
络名:外关。
部位:在腕后二寸处。
邻经:合心主(厥十陰十)。
循行:从外关十穴十处分出,绕行于臂膊外侧,注于胸中,同厥十陰十经会合。
7.足十陽十明络脉
络名:丰十隆。
部位:在足外踝上八寸处。
邻经:别走足太十陰十经。
循行:从丰十隆十穴十处分出,走向太十陰十,其支脉沿胫骨外侧向上,络于头顶,与各经脉气相结,复下络于喉咙和咽峡十部。
8.足太十陽十络脉
络名:飞扬。
部位:足外踝上七寸处。
邻经:别走足少十陰十经。
循行:从飞扬十穴十分出,走向足少十陰十经。
9.足少十陽十络脉
络名:光明。
部位:在足外踝上五寸处。
邻经:别走足厥十陰十经。
循行:从光明十穴十分出,走向足厥十陰十,向下联络足背。
10.足太十陰十络脉
络名:公孙。
部位:在距第一跖趾关节后方一寸处。
邻经:别走足十陽十明经。
循行:从公孙十穴十处分出,走向足十陽十明经,其支脉人腹腔,联络肠胃。
11.足少十陰十络脉
络名:大钟。
部位:在内踝后下方。
邻经:别走足太十陽十经。
循行:从大钟十穴十处分出,走向足太十陽十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12.足厥十陰十络脉
络名:蠡沟。
部位:在足内踝上五寸处。
邻经:别走足少十陽十经。
循行:从蠡沟十穴十分出,走向足少十陽十经。其支脉经过胫骨,向上至十睾十丸,结聚在十陰十茎十处。
13.任脉之络
络名:鸠尾。
部位:在胸骨剑突下。
邻经:督脉。
循行:从鸠尾十穴十处分出,自胸骨剑突下行,散布在腹部。
14.督脉之络
络名:长强。
部位:在尾骨尖下半寸处。
邻经:别走足太十陽十经。
循行:从长强十穴十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向左右别走足太十陽十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络
络名:大包。
部位:出渊腋下三寸处。
邻经:联络周身之血。
循行:从大包十穴十处分出,出于渊腋下三寸处,脉气散布在胸胁部。
(三)络脉的生理功能
在十陰十陽十表里经脉之间起纽带作用,参与十二经脉的整体循环,其病变特点是:十五络脉所反映的病候,主要偏重于四肢十体表的疾患,多为局部病变,不像十二经脉病候那样深重繁杂。
三、经筋
(一)经筋的含义
经筋为十二经筋的简称,是十二经的经气濡养筋十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经脉经气在人十体四肢百骸、骨骼筋十肉之间运行的另一径路。因其运行于体表筋十肉,故称经筋。经筋也分手足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其数目与经脉相同,其循行道路也多与经脉相接。
(二)经筋的循行
十二经筋的走向及分布,基本上和十二经脉的循行相一致。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胭、膝、十臀十、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人内脏,而与他经相结。
1.手太十陰十之筋
手太十陰十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行寸口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鹊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十陰十之筋在膈下会合,结于季胁处。
2.手十陽十明之筋
手十陽十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上,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盂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夹脊,直行的经筋从肩盂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十陽十经筋之前,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3.足十陽十明之筋
足十陽十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骨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脊。其直行者,上沿胫骨,丽结于膝,分支之筋,结于外辅骨部,与足少十陽十经筋相合,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十腿面,而会聚于十陰十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两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太十陽十经筋。太十陽十经筋散络于目上,为目上纲,十陽十明经筋散络目下,为目下纲。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而结于耳前部。
4.足太十陰十之筋
足太十陰十经筋,起始于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十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十陰十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于胸中,其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5.手少十陰十之筋
手少十陰十经筋,起于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人腋内,十十交十十手太十陰十经筋,循行于十乳十的内侧,而结于胸部,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6.手太十陽十之筋
手太十陽十经筋,起始于小指之上,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髁后,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颈旁出走太十陽十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十乳十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颔,上方的连属于跟外角。
7.足太十陽十之筋
足太十陽十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行结于踝,斜上结于膝,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胭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踹外),上向膶内侧,与胴部一支并行上结于十臀十部,向上挟脊旁,上后项,分支人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向头项,由头的前方下行到颜面,结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纲”,下边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盂部位,一支进人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耳后十乳十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
8.足少十陰十之筋
足少十陰十经筋,起始于小趾之下,人足心部,同足太十陰十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十陽十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同足太十陰十经筋一起上行,沿大十腿内侧,结于十陰十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十陽十经筋会合。
9.手厥十陰十之筋
手厥十陰十经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十陰十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分支进人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
10.手少十陽十之筋
手少十陽十经筋,起始于第四手指端,结于腕背,走向臂外侧,结于肘尖部,向上绕行于上臂外侧,上循肩部,走到颈部会合于手太十陽十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舌根,一支上下颌处沿耳前,属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11.足少十陽十之筋
足少十陽十经筋,起于第四趾,上结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十腿外侧,前面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面的结于骶部,其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胸侧和十乳十部,结于缺盆,其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足太十陽十经筋的前方,沿耳后上绕额角,十十交十十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为眼的外维。
12.足厥十陰十之筋
足厥十陰十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再向上沿大十腿内侧,结于十陰十器部位而与诸筋相联络。
四、皮部
(一)皮部的含义
皮部为十二皮部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经络之气散布的区域,即全身十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的十二个部位。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分区,故称十二皮部。
(二)皮部的循行
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其名称见下表。
┌────┬────┬────┬─────┬────┬────┬────┐
│ 六经名│ 太十陽十 │ 十陽十明 │ 少十陽十 │ 太十陰十 │ 少十陰十 │ 厥十陰十 │
├────┼────┼────┼─────┼────┼────┼────┤
│ 皮部名│ 关枢 │ 害蜚 │ 枢持 │ 关蛰 │ 枢儒 │ 害肩 │
└────┴────┴────┴─────┴────┴────┴────┘
(三)皮部的生理功能
十二皮部属于人十体的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为机体卫外的屏障,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理变化的作用。“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府藏也”(《素问·皮部论》)。这样,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映到皮部,如“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都是结合皮部理论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