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子部 > 古代医书 > 中医基础理论 >

八 病机·6 疾病的传变·3、病性转化

<<回目录

(一)病的概念

,即病变的质,它决定着病证的质。一切疾病及其各阶段的证候,其主要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种。这四种病证的质,是由其相应的病机质所决定的,即寒的病机反映出寒的病证,虚的病机反映出虚的病证等。虚实寒热的病机是由邪正盛衰和失调所导致的。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病变始终保持发病时原有的质,只是发生程度的改变;二是改变了发病时原有的质,转化为相反的质。病的转化,就是指第二种情况,其内容包括虚实转化与寒热转化。

(二)病转化的形式

1.寒热转化:寒与热,是对病变质的概括,在病理质上各具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寒多属于病理衰退,热多属于病理奋。故曰:“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刺志论》)。

寒与热,是质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变化,是失调的体现。“寒热者,之化也”(《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篇》)。“盛则热,盛则寒”(《素问·应象大论》)。“虚则外寒,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由于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的偏盛偏衰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热可以由于盛,也可以由于虚;寒可以由于盛,也可以由于虚。一实一虚,一寒一热,最当分辨。

病变寒热属的一般规律是,感受邪,或盛,病势沉静所表现的证候,多属于寒;感受邪,或亢,病势亢奋所表现的病变,多属于热。寒热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一般而言,由热转寒者,多由于正气损伤,病多难愈,由寒转热者,多是正气来复,病较易治。故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灵枢·论痛》)。在疾病过程中,的消长盛衰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的盛衰,疾病或病证的病理变化也可以改变原来的质,转化成与原来质相反的属,或由寒化热,或由热转寒。

由寒化热:由寒化热是指疾病或病证病变的质本来属寒,继而又成为热的病理变化。如太表寒证,疾病初起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以后继则出现明里热证,而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数。又如哮喘病开始不发热、咳嗽、痰稀而白,继则转化为咳嗽、胸痛、痰黄而粘稠,即表示病已由寒而化热。

由热转寒:由热转寒是指疾病或病症病变的质本来属热,继而转变成为寒的病理变化。如便血病人,初起则便血鲜红、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若日久不愈,血去正伤,气虚衰,继则转见血色紫暗或黑,脘腹隐痛,痛时喜按喜暖,并见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则表明当此之时其病已由热而转寒。

2.虚实转化:虚与实,是由邪正盛衰所导致的两种质相反的病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经常在发生着变化。当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其位的程度时,虚与实的病机也就随之发生转化,出现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情况。

由实转虚:由实转虚是指本为实病理变化,由于病情发展至后期,或失治、误治等因素,使病程迁延,虽邪气已去,但正气耗伤,因而逐渐转化为虚病理变化:如外感病初、中期的病机属实,主要表现出邪气亢盛的一些症状和体征,若至病的后期,或因治疗不当,迁延日久,而出现气血亏虚的症状和体征,说明病机已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因虚致实是指本为虚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亏虚,而产生气滞、痰饮、内湿、瘀血、食积等病理变化或病理产物,或因正虚抗邪无力而复感外邪,邪盛则实,形成虚实并存的病理变化。实际上,因虚致实是虚病机仍然存在,因其虚而复增邪实的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