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指出:“圣人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十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充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丹溪心法》)。未病先防旨在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二)未病先防的方法
1.调养身十体,提高人十体抗病能力
(1)调摄十精十神:十精十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突然强烈的十精十神刺激,或反复的、持续的刺激,可以使人十体气机紊乱,气血十陰十陽十失调而发病,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因此,调养十精十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
中医摄生十分重视十精十神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己以待物;“无”足没有妄想和贪求,即具有较为高尚的情十操十,无私寡欲,情舒畅,十精十神愉快,则人十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锻炼身十体:“生命在于运动”.人十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关节疏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而且对某些慢十性十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要作到:
①饮食有节:中医摄生学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以免伤人。
②起居有常: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中医非常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十性十,并要求人们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此外,养生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使气血流通,促进身十体健康。否则,过劳以耗伤气血,过逸又可使气血阻滞,而发生各种疾病。
③适应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十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只有掌握其规律,适应其变化,才能避免邪气的侵害,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医学提出了“法于十陰十陽十”、“和于术数”等摄生原则,以适应自然规律,保障人的健康。“法于十陰十陽十”的“法”,即效法之意。“十陰十陽十”,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于术数”的“和”,为调和、协调之意。“术数,修身养十性十之法”(《类经,摄生类》)。即遵循自然界十陰十陽十消长规律而采取适宜的摄生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4)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可见我国很早就已开始用十药物预防疾病了。我国在16世纪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的先驱,为后世预防接种免疫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试用中药预防多种疾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是简便易行,用之有效的方法。
2.防止病邪的侵袭: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应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对六十婬十、疫疠等应避其毒气。至于外伤和虫、兽伤,则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
二、既病防变
(一)既病防变的概念
所谓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二)既病防变的方法
1.早期诊断:“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医学源流论·防微论》)。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未衰,所以比较易治。倘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由表人里,病情加重,正气受到严重耗损,以至病情危重。因此既病之后,就要争取时间及早诊治,防止疾病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局部到整体,防微杜渐,这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所谓“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医学心悟》)。如头目眩晕,拇指和次指麻木,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重视防治,以免酿成大患。
2.防止传变:传变,亦称传化,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转移变化。“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
中医学关于疾病传变的理论是研究疾病发展的机转、趋向和转归的一种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十床十治疗,而且对于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推测疾病的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只有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地治疗,才能防止疾病的传变。具体的传变规律,如外感热病的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内伤杂病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传变,以及经络传变、表里传变等。我们能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传变途径及其规律,就及时而适当地作出防治措施,从而制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
如伤寒,是一类以感受风寒之邪为主的外感热病。其邪始自皮十毛十肌腠而人,其“循经传”的一般规律是由太十陽十而十陽十明,而少十陽十,而太十陰十,而少十陰十,而厥十陰十。此外尚有“越经传”、“表里传”、“随经人腑”等传变形式。虽形式不一,但多始于太十陽十,因误治而造成传变者亦以太十陽十病阶段为最多。因而,伤寒的早治必须把握住太十陽十病这一关键。“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十陽十病的临十床十基本特征,太十陽十表证每以发散外邪为主要治法。太十陽十病阶段的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是截断伤寒病势发展的最好措施:
3.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变,不仅要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而且又“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由于人十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主张根据其传变规律,实施预见十性十治疗,以控制其病理传变。如《金匮要略》中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临十床十上治疗肝病时常配合健脾和胃之法,就是要先补脾胃,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以防止肝病传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如,在十温十十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十陰十,胃十陰十受损的病人,病情进一步发展,则易耗伤肾十陰十。据此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了“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在甘寒以养胃十陰十的方药中,加入“咸寒”以养肾十陰十的药物,从而防止肾十陰十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