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医对疾病分科分类有什么样的特点?
【问】中医学在疾病分类上有哪些特点?它和西医学的分类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中医在疾病病原概念的缺乏(如细菌、病毒等),对一些病不能按病原物分类,因此它也与西医学的分类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绝大部分从每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体征入手。在此之后再按八纲辨证和其他辨证方法进一步进行分类,最后得出“证”的诊断,然后论治。这又是中医学里的一大特点。所以说它的实质,有如西医学里的“症状鉴别诊断学”,不过西医是在主要症状之下通过现代医学的方法手段,最后得出的不是“××证”而是“××病”的诊断。比如同是主要症状“咳嗽”,西医用它的听诊器、化验、X光、CT以及近代的磁共振等手段,可以诊断出是气管、支气管、肺部甚至纵膈等部位的“病”,而中医则用望闻问切、四诊八纲之法,最后得出是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燥十热、外感久咳以及内伤脾虚痰湿等等的各种“证”的咳嗽罢了。
【问】中医的分科有什么特点?
【答】中医的分科,就笔者所知的,目前大致如下。
内科:或叫“中内科”,一般凡一切内在的肉十眼看不见的除儿、妇、外伤、眼、五官以及针灸(推拿)等科之外的病,统统归内科。它既是中医学里的大科,又是基础科。因为中医看病,重点在“证”,即重点都在全身的“综合反应”上面。其他各科的病,最后也要落实到“辨证论治”的“证”上的,都贯穿了整体观念和动十态平衡观念,所以它和各科的基础是相通的。因此有了内科的功底之后,在学其他各科时加上各科的特点,便易于掌握其他各科的诊治技术了。就如外科病,也十分强调内外合治。内治所用的药,原则上也和内科用的药一样。就是外用十药,也是用了中医药理——“药十性十”来加以解释的。又如针灸科,总是完全不用十药物并且全在体表施治十操十作,但它的基础、诊断、方义解释(用十穴十意义的解释)等等也都全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础。所以说,要当好中医各科的医生,就应先当好中内科的医生,然后再加各科内容的特点和技巧,这和西医有些类似。比如学十习十针灸的医生,要掌握针灸学的加记十穴十位和针灸的十操十作技术等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生。
外科:中医的外科病是真正的“外在”的病,即凡是外在的、肉十眼可以看见的病如疮、痈、疽等都是。因此所有的皮肤病也全部归在外科病之中,因为它正是正宗“在外可见的病”,这种分类方法就与西医学的完全不同。这也是体系不同之故。
针灸(推拿)科:这是值得特别一提的大科,因为针灸是一种独特的疗法。它的治疗范围又可以遍及各科的许多疾病。它如上述也是以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基础的,尤其是其中的“经络学说”更是针灸疗法的“灵魂”。它一样要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不过它的治疗手段不是药物而是针灸而已。
其他:中医还有妇科、儿科、骨伤科等等,也各有特色,不赘述。
【问】中医对疾病的分类有哪些特点?
【答】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如前所述,一般都从主要症状入手,然后按它的辨证规律分类,最后分到什么“证”了,然后论治。
现举内科病分类为例:它先将内科病分成“外感时病”(也叫“外感”)与“内伤杂病”(也叫“杂病”)两大类。
先说“外感时病”,因它以临时“外感时邪”而发病,故名。“时”,有“流行”之义,所以也包括现代所说的传染病。其中又分“伤寒病”和“十温十病”两大类。这两者都是类似的外感时病,只是名称、治法不同而已。简括地说,中医名著《伤寒论》阐述了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所创用有关伤寒的理论,它把外感病总称“伤寒病”(不是西医的肠伤寒,慎勿相混)。这个理论将伤寒病分成六个类型和阶段,分别命名为太十陽十病、十陽十明病、少十陽十病、太十陰十病、少十陰十病、厥十陰十病六个“证”,然后论治。(注意,此处六个“病”,按实质是六个“证”,古医书常有如此含糊不清的叫法,不够严密。)这个分类方法就叫“六经分证”法。
似是因为张仲景的医疗活动在北方,因为地域气候、人们体质、病种等等不同,这个学说治法,有的不适用于南方。->小说下栽+wRshU。CoM<-于是到了清朝南方医家叶天士、吴鞠通等人手里,经过不断的探索改进,就创立了另一治疗“外感时病”的理论,统称“十温十病学说”或“十温十病学”,这个学说对伤寒论起了继承发展的作用。
在十温十病学说中又分两派:一派以叶天士为代表,他们将十温十病分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和类型,叫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进行论治。另一派以吴鞠通为代表,他们将十温十病分成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等几个“证”和类型或阶段。其实他们两派所治的病相同,所有的方剂也有许多是相同的,只是各派的分类方法不同而已。(附带要说明的是,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等原来都是中医生理学里的名词,各有不同而明确的含义。而这里却移用以作为疾病分类的病理名词了,所以慎勿相混——这又是中医学欠严谨的表现之一。)
再说“内伤杂病”,它类似现代语的“慢十性十病”。“杂”是“包括各种”的意思。它的分类,更以该病的主要症状为主,有的古医书常以此称“门”,门即“类”也。比如咳嗽门、泄泻门,即表示咳嗽类、泄泻类等等。在这“主症”之后再按四诊八纲及其他辩证方法归纳成各种“证”,然后论治。在内伤杂病中又可分成“脏腑辨证”、“气、血、风、火、湿、痰”辩证等等。而目前又以“脏腑辩证”法为最常用。比如失眠(也叫“不寐”)一症,它的分类就又可分成心脾不足、心胆虚怯、心肾不十十交十十等证(各书名称繁简可略有不同,但实质含义相同)。它的分类就又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了,所以叫“脏腑辩证”法。(记住,是中医的脏腑,决不要用西医的脏器生理去理解,否则将上述的“心胆虚怯”理解成失眠是由于心脏心血管及胆管系统病变引起的,就要牛头不对马嘴了。)又如“黄疸”一病,中医将凡有身黄特别有“目黄”(巩膜黄染)的病统统叫“黄疸”(只有身黄而无目黄的另叫“黄胖病”)。同是黄疸,西医学里可分溶血十性十黄疸、肝细胞十性十黄疸、阻塞十性十黄疸、先天十性十非溶血十性十黄疸等等。中医学里就先将它用十陰十陽十学说分成“十陽十黄”、“十陰十黄”两大类,十陽十黄之下又分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急黄重症等等。然后论治。又如中医“淋十证”一病,它的分类更具中医特色,也更易与西医各病相混。现作为典型例子,详说如下:中医把凡是有尿急、尿频尤其是有尿痛等症状的病(即现代语有“尿路刺激症”者)统统叫“淋症”。其中又按症状分为石十淋、血淋、膏十淋、气十淋、劳淋五种,所以有的书上又叫“五十淋”。石十淋:以尿中排十出“时夹砂石”为主。很明显,这相当于西医的可见的尿路结石病了。但这只限于膀十胱尿道一带并已有可见结石排十出的那一类。至于上段尿路的结石,如病人尚无明显感觉时,中医就看不出这个病了。如果上段尿路比如输尿管一带有绞痛了,则此时大多痛在腰髋十部,此时中医也只能从症状入手而诊为“腰痛”。因为这类病人又常有“尿短赤”(小十便量少,颜色黄红),舌苔黄腻,脉濡数(软而快)等,便被诊为“湿十热腰痛证”。这时不明中医之理的人会说了:“明明是尿路结石,诊为湿十热腰痛,岂不碍事?”答复是:“放心,不碍事的。”这是中医分类的特点,接着中医生就会用经验古法“清热利湿”的药加以治疗,结果疗效还不错。在此等方药中就有很多是现知有溶化结石的作用的,所以并不碍事,只是诊断道路不同而已。那么中医先生为什么要绕那么大的弯子让人这样难懂呢?原因又是历史条件所限,因为他没有办法看到结石,却只看到病人腰痛,而且结合舌脉变化及全身综合反应的“证”,归在湿十热腰痛之中,用“清热利湿”的方药施治有效,便确定了这个经验,编入医书中了。再说“血淋”,相当于肉十眼可见尿中有血的各种病,当然也包括结石以外如肾结核、肾肿瘤以及其他引起肉十眼可见血尿的病。包括这么多病,以前又无先进设备,中医如何诊断?又如何治疗?别急,他们仍请出“辨证论治”的法宝来,他们在“血淋”之下再分类——比如结石引起的,就常有“湿十热”表现,就仍用“清热利湿法”;结核引起的,则常可见“虚证”表现,必会用补法……同样达到治疗效果。但如果辨证水平低下,那就要抓瞎了。所以说辩证明确与否,关系极大。至于少量血尿只是红黄色时,中医叫“尿短黄”(“短”是“少”的意思),再至于只有镜下的血尿,以前中医没有显微镜,就毫无所知而要并入其他辩证中去或“漏诊”了。膏十淋:以“尿混如膏”而得名。所以,它就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脓十性十尿、十乳十糜尿等。有时,甚至把大量磷酸盐排十出体外十遇冷析出的十乳十白色尿也包括在内了。劳淋:以“遇劳即发”为特点,似是指以上各病的转入慢十性十期而反复发作者,如慢十性十肾炎、肾十盂肾炎、肾结核、慢十性十淋十病(西医的淋十病!)等病。此地“劳淋”中的所谓“劳”,除指吃力劳累后易发之外,也包含广义的“劳”,比如先天不足、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低下时易发及“久虚难治”的意思在内——中医术语就常有这类广泛含义而又含糊笼统的特点。从好的方面说,它有整体观念的内涵;但从缺点说,则它又远不能定十性十定量。比如有什么状态了叫“劳”?吃力到什么程度了才叫“过劳”?等等,又是难以捉摸的。
至于西医学里的“淋十病”,就又与以上中医的含义大不相同了。它以病原物定名,所以一定是要被“淋十病双球菌”感染了,才能确诊为“淋十病”。而且如它在急十性十期而有血尿、脓十性十尿时,中医就将它归并在血淋、膏十淋之中;如果转入慢十性十期而有反复“遇劳即发”时,则又属中医的“劳淋”之中了。这又是中、西医学“辨证”与“辨病”而引起病名定义不同的缘故。这种例子也是有一系列,千万相混不得!否则就要大闹笑话。因为,如一个病人得了膀十胱或尿道的普通炎症,有尿急、尿频等症状,你是中医,如不先加以说明,一说就告诉他“你得的是淋十病”,他若理解为西医的淋十病,那是不洁行为的十性十病之一,就非得找你打官司赔偿名誉损失不可。
其他各科的分类,大致十精十神也如此,上面只说个大概。
现以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为例大致简括成以下图表:
附:中医病名(不是“证”名!)相当于西医的病名部分解释举例(摘自方药中、十邓十铁涛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范围”一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
外感:相当于西医之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十性十感冒等。
风十温十:某些呼吸系统感染、流感、各种肺炎、流脑等。
暑十温十: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暑令流感之有此症状者。
痢疾:急慢十性十菌痢、阿米巴痢、慢十性十非特异十性十结肠炎、过敏十性十结肠炎、肠吸收功能障碍等。
淋症:凡有尿路刺激之泌尿系病,如肾十盂肾炎、膀十胱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十乳十糜尿等等。
霍乱:霍乱、副霍乱、急十性十肠胃炎、细菌十性十食物中毒等。
百合病:癔病、神经官能症等。
疟疾:正疟——疟疾、十温十疟、寒疟、湿疟,瘴疟——恶十性十疟疾,疟母——脾脏肿大,其他寒热往来的病等。
咳嗽:各有咳嗽症状的西医呼吸道感染、急十性十支气管炎、慢十性十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哮症: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哮喘(如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十性十支气管炎、风湿十性十心脏十病、嗜酸十性十白细胞增多症等等有哮喘症状者等)。
喘症:急慢十性十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慢十性十肺心、心力衰竭等等有呼吸困难者。
肺痈:多种原因之肺化脓症(如慢十性十肺脓肿、大叶十性十肺炎、肺坏疽、支气管扩张感染等等)。
肺痿:慢十性十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等等有这类症状者。
胃脘痛:一切胃部疾患之以上腹部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腹痛:凡有腹部疼痛症状之各病如急十性十胰腺炎、胃肠痉十挛、嵌顿疝早期、神经官能症之有腹痛者、消化不十良等。
肠痈:急十性十阑尾炎、脓肿、腹部脓肿、腹膜炎、盆十腔炎、盆十腔脓肿等。
腰痛:西医各科以腰痛为主症者,分4大类:(1)脊柱疾患——类风湿、肥十大十性十、结核十性十、化脓十性十脊柱炎等;(2)脊旁软组织病——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3)脊神经根受刺激者——脊髓压迫症、急十性十脊髓炎等:(4)内脏十病——肾脏十病(肾十盂肾炎、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下垂、肾积水、肾积脓)及急十性十胰腺炎、穿透十性十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子十宫后倾、慢十性十附件炎、慢十性十前十列十腺炎等。
其余详见该书。由此可见,中、西医对疾病分类是完全不同的,又是“纵、横”的分类关系,说到底更是“病”、“证”含义不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