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古诗文赏析 >

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赏析

<<回目录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①

张孝祥 〔宋代〕 

霜日明霄水蘸空②。鸣鞘声里绣旗③红。淡烟衰草有无中④。

万里中原烽火北⑤,一尊浊酒戍楼⑥东。酒阑挥泪向悲风⑦。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今安徽和县乌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注释

①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

②霜日:指秋天。一说秋天的太。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③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鸣鞘声:刀剑出鞘声。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

④有无中:若有若无。

⑤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

⑥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

⑦酒阑:饮酒将尽。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译文

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赏析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职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相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鞘,“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东西中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淡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作者感官对自然景象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内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jpg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借酒消遣,而酒罢亦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是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呈现作者的感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了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国词名作。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