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阁从前代,平看碧海流。千年留碣石,一发辨登州。潮送斜阳落,风传绝塞秋。倚阑聊咏志,俊鹘下荒洲。
【赏析】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登临之作,写的是诗人登山海关眺海时之所见所思。前三联重在绘景,尾联咏志。
“杰阁从前代,平看碧海流。”首联从大处落笔,气象雄阔。两句诗又各有侧重。第一句重在突出山海关历史的悠久。(“杰阁”,据诗人自注指山海关城楼。)山海关地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天下第一关”之说。“杰”字强调了山海关之不寻常。“从前代”,建自以前的朝代,远从秦汉前直至诗人登临,山海关都以其高峻挺拔的雄姿屹立在渤海边上。次句则重在写眼前所见:站在山海关城楼放眼望去,不远即是汪洋浩瀚的碧海。“平”字用得十分准确,因为所看的对象不是关下的景物,而是远方的大海,故用“平”字而不用“俯”字。诗人通过平视能将一望无际之茫茫大海尽收眼底,故虽未正面描状山海关之高峻,而高峻自见。
中间四句,均由次句的一个“看”字生出,只不过是看的方向、远近、景象不同罢了,其中第三联的对句,除了有看的成分,还有听的成分。最先映入诗人眼帘的,则是海边的碣石。“碣石”,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渤海边,为秦始皇、汉武帝东巡观海勒铭记功之处。诗用“千年”修饰碣石,并非是因为碣石仅有千年的历史,而是说从千年以前,碣石就因秦皇汉武之故知名于四海以至于今。接着,诗人将视线前移,似乎已看到了渤海湾对面的登州。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一发”,形容眺望远处看到的细微形状。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再好的眼力,从山海关无论如何也是看不见山东省之蓬莱市的,所以,“一发辨登州”一句显然是虚写,是驰骋遐思再转化为视觉的结果,目的是突出大海之浩渺无垠。
“潮送斜阳落,风传绝塞秋。”第三联将笔收拢,从“辨登州”的虚幻想象中,回到描摹眼前之实景,且笔调也为之一变,由大声之赞叹变为低沉的哀伤,境界苍凉。大海里,落潮卷起一个又一个浪头,在大海的尽头,一轮红日正慢慢地向海中沉去; 陆地上,一阵阵秋风,正把山海关一带变得如同绝塞地域一样的萧瑟荒凉。两句诗,一写海上,一写陆地,极有重点。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的形象更为鲜明。本来,斜阳落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结果,秋是季节自身变化的结果,但作品却偏偏说斜阳是潮“送”其落下的,山海关一带的秋意是风从绝塞地域传递而来的,这样,就赋予了潮水和风以人的感情,使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最后,诗人以具体形象言志:“倚阑聊咏志,俊鹘下荒洲。”两句诗欲吐又吞,似吞又实吐,前一句已经说到要“聊咏志”,读者急不可待地想知道诗人之志到底为何,此即为欲吐。但末句五字,却避开“志”这一话题不谈,而以景物描写结束全诗,此即为又吞。但“俊鹘下荒洲”一句,看似一寻常景物,实际上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涵。鹘,猛禽,也叫隼,鹰一类的飞禽。诗人是以向下俯冲的矫健凶猛的鹘自比,表示自己也要像俊鹘一样地奋飞,此即所谓似吞而实吐。
诗词结尾有所谓宕出远神一法,即在诗词结尾处宕开写去,看似同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并无关系,却又曲折地显露了主旨的一种结尾法。像这首诗第七句是说要“聊咏志”,但末句却不正面回答所咏之志为何,而将话题宕开,以“俊鹘下荒洲”作结,委婉地吐露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读后直觉有如大木撞洪钟,清音缭绕,悠然情深。
此诗写景气势雄阔,言志则刻意生新,于写景言志之中,寓有清刚隽拔之气。选字组句也掷地有声,所谓“言头落处,铿然清脆”(张谦宜《茧斋诗谈》)是也。